三國曆史上真實的董卓,顛覆你想象

作者:熱血三國系列頁遊

大家對三國人物的認識主要來源於小說《三國演義》,但實際上它和陳壽所著《三國志》記載的形象出入很大。


前者以劉氏大漢為本位,一切反漢、篡漢、奪權者皆為反派,後者以曹魏立場描述三國紛爭,記錄、評述三國人物;前者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後者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前者的作用應為娛樂,後者的用途應為學史。


《三國志》對董卓的描寫較為詳細,尤其是其早年為人豪俠、夠朋友、講義氣,還有超強親和力!


殺牛待友 重感情


三國曆史上真實的董卓,顛覆你想象

董卓字仲穎,隴西郡臨洮縣人。他從小喜歡行俠仗義,該出手時就出手,膽量巨大,具有闖蕩精神,曾經遊歷到羌人聚居地區,羌人屬於遊牧民族,生性好戰、粗野,但董卓卻與羌人所有的首領相交甚歡。


後來,董卓返回家鄉無事可做,便在田間務農。有一次,羌人首領中有人想念董卓,特意前來看望他,董卓和這些昔日好友一起回到家中。


但董卓窮困,無好酒好肉款待賓朋,情急之下,董卓竟然殺掉家中最寶貴的財富——耕牛,籌錢置辦酒宴,與羌人開懷暢飲,把酒言歡。


羌人首領們被董卓的真誠豪爽所感動,回去之後,收集各種牲畜一千多頭贈送給董卓,以表達朋友之情。


好武藝 不貪財


三國曆史上真實的董卓,顛覆你想象

文學作品裡的董卓,肥胖、蠢笨,給人以莽夫之感,實際上,歷史記載中的真實董卓完全不是這樣。漢桓帝末年,朝廷徵召六郡良家子弟充任羽林郎。


董卓武藝高強,力大無比,能夠攜帶雙份弓箭,騎在飛馳的馬上左右發射。


他被任命為中郎將張奐的軍司馬,跟隨張奐征討幷州立下戰功,朝廷任命他為郎中,賜絲縑九千匹,董卓把這些絲縑全部分給了手下的將士。


有戰功 有謀略


三國曆史上真實的董卓,顛覆你想象

先後升任廣武縣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後被免職。後來,朝廷急需用人,再次徵召董卓,任命他為幷州刺史、河東太守,升任中郎將,率軍討伐黃巾軍,因戰敗被免職抵罪。


韓遂等人在涼州起兵,董卓又被任命為中郎將,統軍西進抗擊韓遂。


在望垣硤北,董卓軍被羌族數萬人包圍,軍糧斷絕。董卓假裝要捕魚,在回軍路上需要渡過的河中築壩截流,使數十里的水流靜止不動,暗中率領軍隊從壩下通過後再決開堤壩。


等到羌軍聽說消息後追來,河水已經很深,不能渡過了。當時朝廷派出六支軍隊進兵隴西,五支軍隊大敗而回,只有董卓一支全軍而返,駐紮在扶風。


朝廷任命他為前將軍,封蘭鄉侯,又徵調他出任幷州牧。


陳壽筆下董卓可信否?


三國曆史上真實的董卓,顛覆你想象

很多人看後可能會覺得,陳壽對董卓的描寫會不會有粉飾之嫌?這個問題非常值得討論,簡要分析運用推理方法可以肯定《三國志》中的董卓更符合歷史真實,不但沒有被美化,反而還有疏漏可能,原因如下:


1.符合常理。


董卓起餘毫末,沒有祖輩蔭庇,不得貴人相助,完全靠個人努力,憑為人豪爽、頗有人緣,久而久之形成了個人魅力,並在合適歷史節點上,轉化為控制軍隊的權力,實現人生跨越。


反過來想,如果董卓不懂得籠絡人心,不懂得體恤下屬,誰又會冒著掉腦袋的風險和他殺進長安?


2.缺少動因。


如果陳壽粉飾董卓,那是為了什麼目的呢?陳壽是晉代人,真正篡位奪得大漢江山的是司馬氏,而不是曹氏,司馬氏作為當權者推崇曹氏而痛恨董卓。


《三國志》開篇就寫曹操,而且使用本紀的最高規格,而寫董卓用的是列傳。所以,陳壽美化董卓在當時必招皇室忌恨,又不得天下百姓好感,還會落得後世罵名,陳壽與董卓非親非故,圖什麼呢?


因此,作為史家陳壽最可能的做法是恪守職業操守,如實記載董卓事蹟,甚至有可能還會故意捨棄一些英雄壯舉,因為董卓奪權後的所作所為,人神共憤,萬夫所指,陳壽有所保留、故意遺漏,都在情理之中。


如此看來,把董卓看成是一個有著很強個人魅力和一定領導才華,但心術不正、缺少大智慧、大格局的軍事將領更合適,起碼在其開創個人事業的早期階段,董卓是個不凡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