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西湛江南三鎮省級新農村連片示範工程——蒲蘆塘村

湛江蒲蘆塘村名的由來,說是村前有一丘塘好似蘆樣,因此叫蒲蘆塘。本村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最早是姓陳的二十一世祖君著公從風輦村搬來,初時在村東半里處,因受風沙侵襲,被追向西遷移,直到現在的位置才定居下來。

粵西湛江南三鎮省級新農村連片示範工程——蒲蘆塘村

該村位於南三島東北,面積有2.5平方公里,東朝煙波浩渺之南海,北與林村相鄰,南對大辣村,西望陳村。海豐公路從村邊經過,直達南三貫島公路,本距鎮政府5.5公里。現含4條小村,是因為以前風沙侵襲,有部分姓陳的人家搬到村最西北,為西北村,西南為招村,中間一條村因設有學校,稱學校村,最大的是上村。

粵西湛江南三鎮省級新農村連片示範工程——蒲蘆塘村

村清代屬高州府吳川縣南三都:解放後屬吳川縣南三區:1958年屬雷東縣南三人民公社大辣大隊,1983年屬坡頭區南三鎮海豐村委會至今。

村中陳姓人家原從乾塘遷來,林姓從吳陽下街遷來,朱姓從吳陽朱屋離村遷來,鄭從坡頭新場村遷來,招姓從龍頭水部遷來,付姓從青訓村搬來,黃姓從木渭村搬來,全村共有八個姓氏,但親如一家,和睦相處。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吳川方言南三話。

該村民以捕魚為主,兼養牛、耕地。最初漁網是用青麻紡線織成:後來用膠絲。解放初時已有大網,有10對索箍船,請到吳陽一帶漁民來生產捕魚。從公社化到1972年間,每逢黃花魚季,耕海豐盛,捕捉到很多黃花魚:多數給水產(公司):供應全國各地。1974年村有60馬力拖海船一對,到過海南、北海一帶生產作業,多次從海南、北海運魚回來供應江人民。1982年小漁船由帆船改為機船,也就是在船尾裝上掛機,最初是6匹馬力,後改為12匹馬力,現在一般用22匹馬力的機船了。

1958至1959年,全村大量種植木麻黃,阻擋風沙的侵襲。樹木長大後村民把柴賣給供銷社,後由村運輸船運上梅錄販賣,順便裝磚回來,大家互相幫助,擔磚回村建屋。

1985年通電,家家用電照明,用上電風扇,夜晚能舒服睡覺。2004年建起水塔,2007年通自來水,2008年接通有線電視,大大豐富群眾文娛生活。

該村有廟堂一座,面積200平方米,各小村每村有土地祠一間。廟堂為廣福堂:供奉的是廣福烈天玉封康皇仁恩大帝、洪聖大王公爺爺、南海劉氏石公石婆神像。每年農曆七月七日為康皇聖誕,全村殺豬、做青棵,或用餅乾、糖果、水果等供品前來拜散神公,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有幾年請來粵劇團演出慶賀。

1985成立鑼鼓班,請來師傅教學音樂。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都扛神像(老爺)遊村遊巷,家家戶戶燒香燒炮相迎,祈望趕走妖魔鬼怪,人人平安大吉。

該村有最熱心於教育事業之人招元華辦起私塾學校,後改為光明小學,鄰近村莊都有學生前來就讀。曾辦過初中,學生最多時有400多人。本村一直積極支持學校的一切工作,1990年全村集資為學校建起宿舍大樓。

本村最早考上大學的是林觀玉,於1963年考上武漢機械學院。特別是80後的孩子們更加用心讀書,在考上北京郵電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商學院、上海海事大學、華南師範等高等院校,全村大學生有60多人。現在,全體村民正在為建設新農村而努力工作。

粵西湛江南三鎮省級新農村連片示範工程——蒲蘆塘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