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等不來接,小男孩躺校門口:晚接是傷害孩子最大的一件事


苦等不來接,小男孩躺校門口:晚接是傷害孩子最大的一件事

1

9月26日,廣東潮州。

一名小男孩,穿著校服,頭枕著書包,仰面躺在學校門口,身旁不時有學生進進出去,他前面校門口的大道上車來車來,而小男孩卻置身度外,對於這些全然不顧,一副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樣子。

原來是小男孩放學了,苦等不來家長接,於是就地躺下“休息了”,或許是因為太無聊,他不停地鼓動著肚子玩……

視頻一經流出,立即走紅網絡。

評論中有人說孩子“好可愛”“好心態”“很佛系”……他們的意思也就是說孩子有很大的抗壓能力,能經歷風雨,處世不驚。

可我看到的是孩子的傷心和無奈。

在《一年級·小學季》中,陸煜琳總是班級裡面最後一個被接走的孩子。

她先是幫老師打掃教室,然後再把班級的小板凳都整理好,最後打開作業本寫作業。

這個小小的孩子懂事得讓人心疼。可是她心裡還是期待父母趕快來接她回家,小小的身子一直朝著門的方向張望,最後索性搬著小板凳、抱著書包跑到教室外面等。

一直等到爺爺來接她,這個懂事的小女孩才忽然放聲大哭。

粗心的大人,無法理解一個孩子在等待的過程中有多委屈和傷心。

孩子的世界很小,爸爸媽媽是他們的全部,他們一天中最開心的一刻,可能就是放學飛撲進家長懷抱的那一瞬間,見不到爸爸媽媽,他們的世界會崩潰的。

苦等不來接,小男孩躺校門口:晚接是傷害孩子最大的一件事

2

你見識過孩子被大人接走時臉上洋溢出的巨大的幸福感嗎?

微博上看到一個短視頻,一群小託班的孩子排隊放學,一個小男孩一眼就看見了媽媽,於是滿臉歡欣。

在走向媽媽的那一刻,他的表情管控慢慢失控:首先是強顏歡笑,然後強忍淚水。

當媽媽抱起他時,他趴在媽媽肩上,伸出手指一邊比劃,一邊說:“媽媽,你第一……你第一個來接我。”

媽媽回答說:“是啊……我是第一個接你的,我是不是做得很好?”

孩子終於難忍淚水,放聲大哭。

媽媽第一個來接他,是他的自豪和榮譽感,讓他喜極而泣。

孩子們就這樣純真,一點點愛就讓他們很知足。

還有一個視頻,有這樣一位小男孩,爸爸媽媽工作忙,每天放學都是爺爺接送。

這天放學了,小朋友們都陸陸續續被家長接走了,校門口只剩下小男孩還沒有家長來接,小男孩的情緒漸漸低落了起來,一言不發地和老師一起,靜靜地等著爺爺。

當爺爺出現的時候,小男孩瞬間哭了出來, 邊哽咽邊使勁揮動自己的小手,向遠處的爺爺示意:我在這兒!

爺爺越走越近,看見自家孫子的動作後,也揮了揮手,這下,小男孩更待不住了,等不及爺爺過來,伸手抹了一把眼淚,就往爺爺那跑了過去。

其實這樣的鏡頭生活中常見,只是我們習慣了,也就麻痺了。如果我們大人能換位思考,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能從孩子的角度思考……你還能忍心晚接孩子嗎?

苦等不來接,小男孩躺校門口:晚接是傷害孩子最大的一件事

3

在紀錄片《幼兒園》裡,紀錄了作為最後一個被接走的小朋友陳志鵬。

陳志鵬哭鬧了一會兒後,靜靜地坐在幼兒園兩個門的中間,不時左顧右盼,生怕錯過了媽媽的身影。直到媽媽出現,他臉上才露出了笑容!

我的一位同事說,她一直放心不下一個孩子。

那是她女兒的小學同學。

一次同事的媽媽生病住院,她每天下了班,先去醫院看媽媽,然後再去學校接女兒。

因為事先跟女兒交待清楚的,所以女兒並沒多大的情緒。

那段時間,當她去接女兒時,學校裡就只有她女兒和她的一位女同學了,兩個女孩子在一起玩,倒也不孤單。

可她接走女兒時,那位女同學的家長還是遲遲沒來。

女兒和她的女同學說再見時,那女同學的眼神、失落和憂傷,至今都讓她心疼,她多想留下來再陪陪那女同學,可媽媽在醫院,她一刻也不能耽誤。

現在女兒已讀中了,她還在牽掛那個孩子。

有一句話說,“等10年後不管怎麼喊都不回家的那個孩子,很可能就是這個當年不被重視的孩子!”

不要埋怨孩子過年過節都不回家,甚至都不願給個電話,想想吧,十年以前,你給過孩子真正想要的愛嗎?


4

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只有短短的幾年。

仔細算算,你真正陪伴孩子的時間又有多長。

5年?還是10年?還能更多嗎?而在短短的時間卻能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

“幸運的人一輩子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

接孩子放學,只是一件小事,卻是孩子人生中的大事。孩子的安全感由此開始建立,他對父母親人的信任也從此建立。

國外學者曾經有一項關於“放學後接孩子的時間早晚對孩子性格有什麼影響”的調查,他們發現:

班裡那些經常被最早接走的那些孩子,自信程度往往比其他孩子高,但如果固定被第一個接走的,往往虛榮心較強;

相比之下,那些最後被接走的孩子,尤其是那些經常被最後接走的孩子,他們往往較內向,甚至有些自卑。

現在我想問:接孩子這件小事,你還敢不重視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