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孩子甩掉壞脾氣?試試這3招

今天,我要繼續給你推薦《暴脾氣小孩》這本書。

上期,我為你分享了孩子愛發脾氣背後的根本原因。你應該已經瞭解到了,暴脾氣的孩子並不是不願意做乖小孩,而是還沒有能力做乖小孩。

這期,我想說說,怎麼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幫助愛發脾氣的孩子。

如何幫孩子甩掉壞脾氣?試試這3招

《暴脾氣小孩》 作者:(美)羅斯·格林 譯者:魏薇

常見的三種教育方法

一般來說,父母和教育者常常用到的有三種方法:“強制型”、“放棄型”和“積極合作型”。

強制型指的是父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還常常包含著威脅的意味。比如,孩子不想去上鋼琴課,父母就會強硬地說:“你必須得去,不去就別玩電子遊戲了”。這種方式對暴脾氣小孩來說,不但沒用,還會讓他們脾氣更大。

放棄型指的是父母為了避免矛盾,選擇放棄要求。比如,孩子提出“我想先看電視再寫作業”,父母原本是想讓孩子先寫作業再看電視的,可是擔心孩子會鬧脾氣,所以就答應了孩子的要求。這種方式會讓暴脾氣小孩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父母逐步喪失了對孩子的影響力和設置界限的能力。

積極合作型指的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像我在上期音頻中講到的,孩子缺乏處理問題的能力,是因為大腦的前額葉還沒有發育完全。父母應該幫忙承擔孩子大腦前額葉的部分功能,幫助孩子理解面對的問題,啟發他們思考可能的解決辦法。

三步法搞定暴脾氣小孩

那怎麼才能成為積極合作型的父母呢?作者歸納出了三步,手把手地教你搞定暴脾氣小孩。

第一步,將心比心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換位思考。這一步可以幫助孩子快速平靜下來,恢復理性思考的狀態,這是有效溝通的前提。

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叫做“印證式傾聽”,指的是完全複述孩子說的話。比如,孩子說“我擔心那個電影太嚇人”,你就可以直接重複這句話:你擔心那個電影太嚇人。你要記住,將心比心,不是贊同也不是否定,不是點頭也不是搖頭,你只要引導孩子說出心裡的顧慮就好。

如何幫孩子甩掉壞脾氣?試試這3招

如果你不瞭解孩子在擔心什麼,儘量不要直接下定論,否則可能會誤解孩子。你要做的是想辦法找出答案,你可以直接問他:“你在擔心什麼呢?”如果孩子自己也說不清楚他的顧慮是什麼,你要在仔細斟酌後,再作出判斷。

第二步,界定問題

在這一步,父母也要說出自己的顧慮,和孩子的擔心對個標。這樣才能和孩子一起找到問題,解決問題。

要注意的是,父母有時候會把自己的解決辦法當成顧慮說給孩子聽,比如,孩子不想去看電影,這時候父母說:“你必須得去,因為我不能讓你弟弟一個人去看電影”。這樣做,就變成強制型而不是積極合作型了。

你可以這樣說:“我知道你不想去看電影,你說過擔心電影裡會有嚇人的鏡頭。”孩子可能會說:“我不喜歡恐怖電影。”這時候,你可以接著說:“我知道你不喜歡恐怖電影,問題是你弟弟特別想去看電影,可我又不能讓他一個人去電影院。”你看,這樣對話,父母和孩子就都瞭解彼此的顧慮了。

第三步,邀請

在這一步,父母要邀請孩子一起開動腦筋,面對雙方顧慮不一致造成的問題,共同找出解決辦法。這一步的關鍵是,要從雙方的角度,來考慮可行的大家都滿意的解決辦法。

為了讓孩子積極地加入進來,你要正式地邀請孩子。你可以說:“對於這個問題,你有什麼想法呢?”這並不代表這個問題一定要讓孩子自己來解決,而是一種良好的策略,它向孩子傳遞了一個信號,讓他感到自己被重視,所以更願意積極地想辦法來解決問題。

還拿剛才那個孩子不願意去看電影的例子來說。你可以邀請孩子:“我們一起想想辦法,你有什麼主意?”孩子可能還是會說:“我不去看電影”。你可以說:“這是個選擇。但問題是,如果不去看電影,你的問題解決了,可是弟弟就會非常失望。我們再想想看,有沒有辦法讓大家都開心。”這時候,孩子的態度可能會有些鬆動,也許他會說:“我只是不想看嚇人的電影。”這時候你就可以提議:“也許,你們可以找一部兩個人都喜歡的電影一起看。”

這樣的交流,不僅讓父母和孩子一起找到了雙方都滿意的方法,也鍛鍊了孩子的理性思維,讓孩子學會更靈活更冷靜地解決問題。

我推薦你親自讀一讀《暴脾氣小孩》這本書。它不僅對改善孩子的表現意義重大,還能給成年人帶來很多如何進行情緒管理的啟發。當大人成為出色的自我情緒管理者,孩子也會更容易在潛移默化當中,實現自發式成長

好,以上就是我為你推薦的內容,歡迎你閱讀《暴脾氣小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