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脾氣”父母的成長之路

持續學習就是為人父母第一等重要的事情。但能夠持續學習又是有難度的。一般願意學習的父母,大都有好的學習習慣,或者在育兒路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我發現在這其中有一類父母成長的很快,就是情緒很大的父母。他們有的像貓頭鷹,每天發現很多問題,無論是同事,家人還是孩子都會害怕和他/她講話,最終孩子有可能會變成“權利”對抗或者膽小怕事。另一部分壞情緒的家長是愛發牢騷,愛抱怨。在他/她身邊圍繞的也大都是抱怨的人,他們的孩子通常的表現是對於他/她的抱怨,從一開始“很反感”到後來變成聽而不聞的“聾子”。

很知名的“費斯汀格法則”告訴我們: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換個角度,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們無法駕馭的,而另外的90%卻是我們能控制的。


“壞脾氣”父母的成長之路

情緒父母的第一個特點就是抱怨環境和他人,他們的視角大都是:你需要改進,我都已經說過很多次了。但無數次重複後不僅不見效,孩子的表現還越來越差了,他/她便開始學習,學習什麼呢?他們會去學習育兒“知識”。而知識於這類父母而言只是管理孩子的工具。這些工具大多不能長期奏效。他們越來越已厭煩“今天過著和昨天一樣的生活”。

這個段位的父母,他們在抱怨和努力學習中徘徊。一旦父母覺察到:我怎麼對孩子,孩子就會怎麼對我,很快就會升級啦。比如暴力對孩子,孩子就會反抗;否定孩子,孩子就會逐漸接納暗示,成為我們否定他的樣子。

工具只是術,是在大腦邏輯和行動層面,而回到“道”的層面就是從“心”開始變化。

很多課程會讓父母提升覺察能力,發現外界的景象都是自己的一言一行的映射。通過這種覺察,父母開始進入到愧疚和自責,覺得自己過去的很多行為傷害到了孩子,他們甚至認為孩子今天的樣子就是他/她一手造成的。這樣的內疚情緒,把父母代入到了極其低的能量狀態中。每天努力,但也經常懺悔和自責,仍舊會有暴躁情緒,身體感到很疲憊,很容易生病。

“壞脾氣”父母的成長之路

這個段位的父母,他/她會在憤怒與自責中來回遊走。衝突來臨或者看到問題時,父母仍舊有失控和指責,但在與人溝通自己的現狀或者在晚上反思時,卻會自責和懊悔,經常哭泣。有時覺得有力量,有時覺得很無助。

因為這類父母足夠努力,他們一定會在無意間聽到這樣的話,從而開始了真正的覺醒之路。

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

只有愛,可以使自我和他人感覺到美好和進步。不愛自己的人,絕不可能去愛他人。

“壞脾氣”父母的成長之路

愛自己就從描繪最好的自己開始。“最好的自己”才是最重要人生導航也是育兒導航。當父母開始有意識的描述最好的自己,一定會去向健康、快樂、自律、陪伴等。他們開始每天有一個小時和自己獨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體驗一天的美好和進步,更重要的是有勇氣看見自己的不足。

這個段位的父母,他/她會在愛自己和利他中享受。慢慢他們會發現,“愛自己”是幫助自己進步的起點,當他們進步到有能力去幫助孩子和他人的時候,就開始了利他的行動。

從前喜歡脫口而出:“你今天又沒完成作業”的父母,今天開始觀察“是什麼阻礙了孩子沒完成作業”,是作業太難了?對這個學科沒有興趣?今天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不開心的事情?對時間管理的概念不清晰?還是我自己(父母)也是個經常完不成任務的人。能夠看見行為背後的動機和需求,就是這個段位父母的最大優勢。

你在哪個段位呢?不管在哪裡,我們只要認識到情緒是我們最好的老師,透過情緒看自己是抱怨的人,還是自責的人,是自愛的人還是有能力愛他人的人。不停學習,讓自己看見,看見後就去行動,行動就一定會有改變。

作為父母,我們始終是可以選擇的。選擇如何看待事情,如何採取行動,進而改變自己的命運,做更好的自己,更好的父母,活出生命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