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权利的代表”到“爱情的象征”,钻石的高价值源于扩张与营销

都知道中国有玉文化,其具体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的部落管理中,使用的

象征权力的白色玉石。随后的几千年,玉一直被当作中国独有的宝石,可欧洲的宝石文化却大部分源自于希腊文化价值观的继承,从最早的祖母绿到红蓝宝石,再到大家追捧的钻石

钻石最早传入到欧洲源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印度使者送给了他一枚独特的钻石,在坚硬的盾片上刻字的时候,它的价值瞬间被亚历山大大帝放大了,自从有了亚历山大大帝的追捧后,钻石就一路高歌猛进击败了各路宝石,成为了欧洲最珍贵价值的存在。

从“权利的代表”到“爱情的象征”,钻石的高价值源于扩张与营销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钻石在19世纪以前是印度的专利,因此钻石产量非常稀少,在欧洲几乎看到不到钻石,而到了罗马帝国时期钻石也仅限于皇权所有,于是钻石与权力就对等了起来,相反它并不是爱情的代名词,它的含义很单纯,就是权力,相比于爱情,大家更愿意相信权力。

其实爱情这个词出现得很晚,最早也没有特指爱情的用语,但是权力却一脉相承,很早就有了对于权力的渴望,所以自然也有了不少代表权力的图腾和象征物,而钻石就是代表权力的核心之物。

从“权利的代表”到“爱情的象征”,钻石的高价值源于扩张与营销

玛丽·路易斯皇后的钻石皇冠

一、亚历山大大帝的定义奠定了信用基础

如同货币一样,钻石想要取得欧洲宝石中第一的宝座其实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欧洲根本不产钻石,就古代而言,当时的钻石开采技术落后没有成形的钻石开采技术,于是欧洲那些复杂的矿石分布区也无法产出钻石,除了印度几处露天的钻石矿洞以外,全世界在19世纪以前根本无法做到产出钻石,所以钻石稀有是第一,可是没有人追捧也是不行的

当年祖母绿在欧洲横行是用古埃及的信用做后盾,而钻石的信用来源于亚历山大大帝个人信誉。最初亚历山大大帝将钻石镶嵌在王冠上的时候就表现出了钻石有代表权力的潜质,而钻石在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便将王冠留给了后续的继承国王,在陷入分裂后,钻石的信誉便体现了出来,那便是权力合法性的代表。

从“权利的代表”到“爱情的象征”,钻石的高价值源于扩张与营销

哥伦比亚祖母绿戒指

亚历山大大帝最初并没有将钻石赋予特别的信用,可钻石镶嵌到王冠的不经意之举就奠定了钻石会成为权力象征的基础。在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不久国家开始陷入分裂,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形势,对于话语权的争夺也是常有的事,正统之争就成了王冠之争,而当时钻石在欧洲是没有的,由此也决定了王冠的唯一性,欧洲的权力之争也演变成了百年的王冠之争

在王冠之争的过程中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形成了,钻石开始与权力画等号,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也让后来钻石逐渐成为宝石中的佼佼者,由此对于钻石的渴求也成为了欧洲东扩的最初的动力来源,同时欧洲在进入中世纪前生产力低下也使得欧洲对于东方领土的渴求是非常迫切的,钻石也仅仅只是包含了欧洲对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一种向往,而这个愿望直到拿破仑时期才得以实现。

从“权利的代表”到“爱情的象征”,钻石的高价值源于扩张与营销

俄罗斯帝国皇后的钻石皇冠

二、钻石的高价值取决于欧洲近代的扩张

钻石的高价值在欧洲是被认可的,可是在亚洲却不同。

  • 一方面是阿拉伯帝国的不屑,就算在印度本土对于钻石的价值也有争议。
  • 另一方面中国主张用玉,以魂而俱,所以钻石过硬不易雕刻自然也不入法眼。

世界仅仅只有欧洲的一部分地区有市场,但也是欧洲的扩张让钻石的信用与价值观走向了世界。

欧洲扩张的最初的目的是寻找新市场,可是新市场找到了却几乎没有价值,比如美洲完全成为了一个负担,原本想打开中国国门的计划却在明朝晚期几次落败,直到清代出现十三行以后才了解了亚洲的市场需求,所以最早欧洲的价值观是很难入流的,也是英国在印度站稳脚跟以后才出现了以欧洲价值观为主流的情况

从“权利的代表”到“爱情的象征”,钻石的高价值源于扩张与营销

殖民战争

同时也因为英国殖民者的到来,印度的钻石产量开始有所增加,钻石作为主流宝石的价值形态开始广泛传播,特别是在亚洲殖民地区这种价值观得到了广泛认可。当然殖民者起到了一定作用,可更多的还是钻石作为一种权力象征的普遍认可。虽然政体有所不同,可是对于权力的渴望亚洲是更强于欧洲,特别是在东亚地区,权力似乎成了稳定社会的关键,所以对于欧洲传来关于权力的价值观是非常容易被接受的,相反一些对权力附加的条件东亚往往是给予排斥的,因为这不符合对于权力的渴求。

以英国为主的殖民国家扩张到亚洲后,对钻石作为权力对等的价值观的传播,首先是得到了印度本土的认可,随后在阿拉伯地区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波斯国王也开始接受以钻石作为权力图腾的做法,也镶嵌在王冠之上,而作为东亚的大国——中国则要晚得多。

从“权利的代表”到“爱情的象征”,钻石的高价值源于扩张与营销

春秋战国玉器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传统的玉文化已经对权力形成了占有

,相比于钻石而言,玉石经过雕刻以后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于是更容易被统治阶级接受,而钻石则显得太过于单薄,而这在进入中国之前钻石就已经显露出自己的优势和缺陷,而今天钻石显示出代表爱情的用意也是为了方便打入东方市场而准备的,可以说在东亚无法撼动玉石对于权力的代表地位的时候,钻石选择了走第二条路开始从人的感情出发,从而逐渐渗透到基本价值观中。

钻石虽然在明代就已经出现在中国,可是它的价值一直得不到认可,原因就是因为它表达能力不强,无法做到雕刻,所以钻石对中国的吸引力一直都不强,所以它的价值自然也不高。英国后来虽然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可对于更改中国的既有价值观可以说还是难上加难,所以在中国推广钻石还必须接入正规才行。

于是不少在中国推广钻石的珠宝商开始打出以爱情的名义来为钻石做题材,也让这件原本有机会取代玉石的宝石开始代表起了爱情,从英国女皇王冠上的那颗巨大钻石就可以看出钻石和权力始终还是最好的一对。

从“权利的代表”到“爱情的象征”,钻石的高价值源于扩张与营销

英国女皇王冠

相对于钻石和爱情的寓意,更多的是钻石与权力的故事,特别是钻石在南非被发现后,英国有了第二个钻石来源地,钻石产量急剧上升,而钻石又需要市场去推广,于是爱情与钻石的绑定成了钻石走进平民阶层的最好选择,可在钻石底产量的数千年里几乎只有神职人员和掌权者才能接触到钻石。

所以在19世纪钻石产量剧增的时候还一度引发钻石贬值,不过不可否认英国为亚洲带来了钻石的价值观,也让钻石由此成为了稀世珍宝,

不过对于传统的亚洲市场而言钻石依旧处于不利地位,因为在东方传统上还是习惯于玉石和黄金而排斥新引进的钻石。

钻石想要在亚洲站稳脚跟就必须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虽然在印度钻石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宝石之王,而在中国,钻石依旧被边缘化了,直到清朝晚期钻石的地位才逐渐成为宝石中的主流。当然清朝会发生这种明显的改变主要还是源于清朝自身的文化抵御能力大大降低。

从“权利的代表”到“爱情的象征”,钻石的高价值源于扩张与营销

大清钻石

不同于日本的明治维新,清朝的现代化改革一败再败,最终不得不向西方妥协,而文化上也被西方所侵占,所以钻石的高价值也是在这一时期得以表现,正逢钻石的高产量,于是钻石在中国的热销为英国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益,不过钻石这种高价值的信用背后就体现出了西方在权力上的需求感,以及在文化上扩张的急迫性。

倘若当年中国没有全盘接受英国这种钻石高价值的观念,那么钻石很快将面临滞销也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贬值,而要维持这种不贬值的状态,钻石就不得不持续高价格销售,当时除了中国之外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市场。而英国扩大殖民地本质也是将产品更好的消化,而对中国的入侵则更多体现在文化上,也是在文化上做到了与西方价值观的相同才得以做到钻石在中国境内畅销的。

从“权利的代表”到“爱情的象征”,钻石的高价值源于扩张与营销

清代钻石琉璃

三、钻石的高价值源于文化营销

钻石走入平民阶层是自欧洲中世纪结束以后的一个潮流,并不是钻石因此价值降低了,而是资本主义崛起造成了富豪的大爆发,形成了一大批有资本的民间势力,由此钻石开始流入民间。不过相比于过去流入贵族而言,流入平民阶层显得更加艰巨,首先对于钻石的价值观是根深蒂固的,它就是权力的象征,所以它要流入资金平民市场找不到更好的理由。

钻石在民间推广造成了一定阻碍,而对于开拓外海殖民地的主导者来说,如何将高价值流通到民间才是资本主义实现的关键。过去欧洲往往强调贵族拥有的高价值,而忽略平民的购买能力,高额赋税日益严重造成冲突也就造就了法国大革命的悲惨一幕,可是欧洲贵族势力土崩瓦解的开始也源于高价值产品流入民间。

从“权利的代表”到“爱情的象征”,钻石的高价值源于扩张与营销

水晶钻石

就比如钻石开始广泛在民间流通,特别是钻石产量增加后,在19世纪中叶造成了大量钻石流入欧洲民间,这也让过去的贵族势力遭到了进一步打击最终彻底沦为历史的回忆,而商品化经济的关键其实就在于高价值的普遍认可化,虽然在欧洲钻石拥有良好的信誉,可是持有者过少也会带来问题,特别是高价值产品持有过少会带来信用不足问题从而造成贬值,所以欧洲后来大规模出现平民购买钻石也是希望将钻石的信用体系进一步建立起来。

英国通过殖民主义向世界推广钻石这种高价值观念其实本质也是在于自我危机的转移,因为英国在欧洲的位置并不算特别好,罗马帝国时期就处于边陲之地,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后来与教会的矛盾让英国成为了主动被教皇剔除的名单之列,于是乎英国在当时的前途可以说是岌岌可危的,因此英国为了挽回在权力上的缺失,开始不甘冒风险与西班牙竞争最终获得了制海权。

从“权利的代表”到“爱情的象征”,钻石的高价值源于扩张与营销

印度瓦拉纳西钻石手镯

在找到印度以后,英国对于权力的渴望开始转嫁到钻石身上来,印度的钻石镶嵌到英国王冠的那一刻也代表英国完成了它近千年的一个梦想,开始走入欧洲的政治中心。而对于传统的欧洲强国而言自然也是不甘落后,所以德意志统一以后也处处与英国作对其实也是在争夺政治话语权,代表传统教会势力也是神圣罗马帝国作为中心的德意志与英国争夺政治话语权。

其实不光是在殖民地和利益分配上,更多的还表现在权力和文化认可上。因为英国殖民地辽阔并且文化输出稳定造成了欧洲传统文化上的落败,于是德意志也开始分化过去对于传统观念上的权力的印象,这就包含了钻石。因此德意志帝国也支持钻石走向平民阶层,而不单单代表权力。

一方面是德国没有钻石来源,另一方面就是德国与英国在当时关系紧张不可能成为稳定的贸易伙伴也不可能将对方作为权力象征的钻石用作自己,这也就进一步促进了钻石走向平民化。

从“权利的代表”到“爱情的象征”,钻石的高价值源于扩张与营销

钻石戒指

而文化营销也就来源于英国推广的钻石走向平民化,这是英国为了消化多余产量的钻石第一次投放到平民市场,不过这一举也得到德意志帝国的响应,德国境内也开始推广钻石,并鼓励平民购买钻石也是防止钻石过度的政治化。

四、总结:

钻石高价值文化虽然起源于亚历山大大帝赋予的高价值,可是在欧洲千年变迁中钻石从过度稀少到变得丰富,再到英国殖民文化将钻石高价值观念带到全世界,其中关键的是英国将钻石文化带入了平民阶层,让更多平民阶层购买钻石,同时也彻底粉碎了贵族对钻石独有权的专利使得资本主义站稳了脚跟,可是到了亚洲的水土不服也让英国煞费苦心。

从“权利的代表”到“爱情的象征”,钻石的高价值源于扩张与营销

钻石戒指

后来与和爱情进行紧密联系以后,钻石找到了它第二个价值所在,由此钻石开始大量涌入平民阶层,同时钻石的信誉也与黄金一样在人民的内心中达成了一种共识。钻石不仅是珍贵的也代表纯洁的爱情,所以这一举也让钻石成为了万千情侣的宠儿,从而彻底摆脱了沦为权力工具的命运。不过中国的玉器也有类似的经历,从贵族逐渐走向平民并摆脱了单纯成为权力工具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