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荊州 19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荊州是一座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濱江城市。"禹劃九州,始有荊州。"荊州建城歷史長達3000多年。自公元前689年楚國建都紀南城,先後有6個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其境內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

湖北荊州 19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楚紀南故城:是中國東周時期楚國郢都故址。在湖北省荊州古城北約5公里處。因在紀山之南,漢以後史稱紀南城。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楚文王元年 (公元前689)自丹陽遷都於此,至頃襄王二十一年 (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拔郢止,楚國在此建都400餘年,為當時南方第一大都城。迄今地面仍保留有規模宏大的城垣遺蹟,地下埋藏著豐富的文化遺存。

湖北荊州 19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荊州城牆:位於荊州市荊州區。荊州,依巴蜀之險,據江湖之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秦滅楚後為歷代封王置府的重鎮。荊州城始建於東漢,原為土城,南宋始建磚城,元初拆除,明初又建,明末被毀。現城牆為清順治三年(1646年)依舊基重建,牆高近9米,厚約10米,周長11.03公里,東西長,南北短。城牆、城門、敵臺、堞垛等均保存較好。

湖北荊州 19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荊州萬壽寶塔:位於荊州市沙市區西南之荊江大堤象鼻磯上。此塔於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動工,嘉靖三十年建成。為當年襲爵於江陵的遼王朱憲尊其母毛太妃之命為嘉靖皇帝祀壽而建,其後,間有修葺。此塔為樓閣式塔,磚石結構,八角七級,高40餘米,下設高大石座,座上嵌扛塔力士,頂施葫蘆形銅鎏金塔剎,內藏毛太妃手抄《金剛經》。

湖北荊州 19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玄妙觀:

位於荊州市荊北路中段,其名體現了道家玄學思想的精髓。該觀始建於唐代,後毀於兵燹,現存建築為明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重建。主建築玉皇閣三重飛簷,狀似塔形,屋頂有一青銅蓮花座,猶如盛開的金蓮,與屋頂閃爍的琉璃瓦融為一體,分外耀眼。觀後6米高臺之上建有三天門和玄武閣,均為重簷歇山頂,是為明清重建之佐證。

湖北荊州 19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太暉觀:位於荊州城西門外約1公里,太湖港北岸,宋元時曾有草殿,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朱元璋十二子,受封於江陵的湘王朱柏,由於篤信神仙,"善道家言",遂於此量地造林,營建新殿,至次年落成,經占卜,得未濟卦之六五,於是命名為"太暉觀"。

湖北荊州 19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開元觀:位於荊州城西門附近,荊州博物館西面。始建於唐開元年間,故名開元觀。現存建築為明、清兩代所建。至今其中軸線建築山門、雷神殿、三清殿、天門、祖師殿,保存尚好。觀內還珍藏有元明時期的部分碑刻及一些道教文物。

湖北荊州 19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雨台山墓群:位於荊州市荊州區紀南鎮雨臺村。墓群佔地30平方公里,古墓葬據測算在10萬座以上。墓地內有多道崗地,多為南北走向,大墓一般分佈於崗地最高處,小墓則分佈於低崗和崗地的坡地上。1975、2000-2003兩次發掘,雨台山墓地埋葬的大部分為楚國中下等墓,也有較多的大墓,如張家巷M8、M18都屬楚國中上等貴族墓。其四周也葬有較多的小墓,它們顯然是楚國族葬制的形式,即為楚國的"族墳墓地"之一。雨台山墓群現已發掘近2000座中小型楚墓,其年代自西周晚期至戰國晚期,出土了大批文物。

湖北荊州 19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天星觀墓群:位於荊州市沙市區觀音壋鎮五山村天星觀故址上的楚墓,墓冢被湖水沖垮,殘存封土南北長25米,東西長20米,高7.1米,為有墓道的長方形土坑豎穴木槨墓,葬具為一槨三棺,用楠木150多立方米。早年被盜,但仍出土青銅器、兵器、車馬器、樂器、漆木器、玉石器等2500餘件和大批竹簡,四周還有四大冢。

湖北荊州 19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八嶺山古墓群:位於荊州市荊州古城西北20公里的八嶺山國家森林公園內,現有大中型有封土堆古墓葬467座,其他無封土堆古墓不計其數,以東周時期楚墓和明代藩王墓最為著名。該古墓群延續年代上至東周時期,下至明清,前後達2000年之久。

湖北荊州 19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馬山墓群:位於荊州市荊州區馬山鎮和川店鎮境內。據統計有封土堆的古墓葬約300餘座,分佈面積20平方千米。其中大部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墓。經過多次發掘,出土有陶器、銅器、漆木器、玉石器等。其中馬山一號墓出土的大量保存完好的絲織品,馬山五號墓出土的吳王夫差青銅矛,望山一號墓出土的越王勾踐青銅劍,都是十分重要的發現。

湖北荊州 19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1、雞公山遺址:位於荊州市小北門外4公里處的郢北村雞公山,是一處舊石器晚期遺址。遺址內舊石器及其加工殘碎物比比皆是,其文化層厚達1米多,存在兩期文化堆積,第一期距今五萬年前,第二期距今約二萬年。遺址周圍系純粘土層,沒有岩石,可見其加工石料來自遠處。遺址內不僅出土了數以萬計的打製石器、石核和石器廢料,而且發現了豐富的遺蹟現象,在遺址中部有數個由大量石器圍成的不規則形空地。雞公山遺址是一處長期使用並保存完好的石器製作場,填補了我國舊石器時代平原居址的空白。

12、走馬嶺遺址:為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石首市東昇鎮,始築年代在距今5000年以前的大溪文化晚期或屈家嶺文化早期。遺址核心是一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古城址。遺址總面積20萬平方米(含城垣、護城河),其中城內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大溪文化晚期,屈家嶺文化早、中、晚三期,石家河文化早、中期等六期文化遺存。

13、陰湘城遺址:位於荊州市荊州區馬山鎮陽城村,新石器時代城址。陰湘城平面大致呈圓角長方形,東南及東北部較高,中部一條河溝將城分為東、西兩部分。出土有石、陶、骨、木等類遺物,其中以大溪文化和屈家嶺文化遺物最多且最豐富,為大溪文化和屈家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

14、雞鳴城遺址:位於荊州市公安縣獅子口鎮龍船嘴村和王家廠村交界處。該遺址為一新石器時代城址,平面略呈圓角梯形,南北長約480米,東西寬330-430米,面積約18萬平方米,距今5000多年。雞鳴城遺址對研究江漢地區遠古時代的社會發展水平、生態環境、聚落形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湖北荊州 19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5、桂花樹遺址:位於湖北省荊州市松滋市東南與公安毗鄰的王家大湖南端,面積約17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遺址。文化堆積共分三期,分別屬於大溪、屈家嶺、石家河三種文化。遺蹟為墓葬、居住地址和灰土。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和玉器。

16、郢城遺址:

位於荊州市,是秦代、漢代時期的遺址。現為土城垣,城垣為正方形,周長5.5公里,邊長1.4公里,城垣高3至6米,寬15至20米,垣頂寬7至10米,城門及烽火臺等遺蹟可見。該遺址遺蹟豐富,保存較好,對研究秦漢時期的歷史具有很高價值。

湖北荊州 19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7、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主要分佈在湖北省洪湖市瞿家灣地區和監利縣周老嘴地區。現存革命舊址共21處,大部在電排河以西的舊街上,基本保持原貌。主要有中共湘鄂西省委員會、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湘鄂西省革命軍事委員會、湘鄂西省工農監察委員會、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紅旗日報》社等舊址。

湖北荊州 19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早期舊址:位於江陵縣沙崗紅軍街及周邊鄉村,主要包括鄂西黨的第三次代表大會會議舊址、鄂西紅軍印刷廠舊址、鄂西特別委員會舊址、鄂西少共總部和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舊址、中共江陵縣委員會舊址和江陵縣五區蘇維埃政府舊址、江陵縣貧民協會舊址、江陵縣蘇維埃政府五區區委機關舊址、鄂西教導大隊兵運訓練班舊址、賀龍指揮機關舊址、賀龍舊居、許光達舊居、鄧中夏舊居、彭之玉舊居、柳直荀舊居、周逸群舊居等15處舊址和舊居。

湖北荊州 19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荊江分洪閘:位於荊州市公安縣南北兩端,是荊江分洪主體工程。進洪閘(又名北閘)屹立於北端太平口;節制閘(又名南閘)橫跨南端黃山頭虎渡河。1952-1953年建成。1954年7-8月特大洪水時啟用,發揮了重大作用。進洪閘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閘長1054.4米,高46.5米,分設54孔,每孔跨度18米,為開敞式鋼質弧形閘門,最大進洪量每秒8000立方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