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9-涵养和讲求

原创:刘长志

侃问:“专涵养而不务讲求,将认欲作理。则如之何?”

先生曰:“人须是知学,讲求亦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曰:“何谓知学?”

曰:“且道为何而学?学个甚?”

曰:“尝闻先生教,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体认天理,只要自心地无私意。”

曰:“如此则只须克去私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

曰:“正恐这些私意认不真。”

曰:“总是志未切。志切,目视耳听皆在此,安有认不真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

这段话里,先搞清楚涵养和讲求的意思,就容易懂了。

涵养:“涵”是蓄积并保持的意思,“养”是储存蓄养,长(zhang)养的意思,在这里是时时保持心体存天理去人欲的意思,涵养要在心里去悟。

讲求:就是研究学习在具体事上怎么去做到涵养,是事上磨的意思。心学思想的精髓之一就是心即理,不假外求,讲求虽然是研究具体怎么做,实则还是需要通过内心来解决事情。事实上涵养和讲求是一回事。区别只是前者抽象,后者具体而已。

比如,碰到具体事情,你会如何反映,你表现出的态度行为就是讲求,而讲求则是你内心的涵养所指导的。

如何涵养心性,阳明先生已经说得非常明白,就是向内求,时时保持心体不被贪瞋好恶攀附,心体内不留存任何好名好色好货的私欲,一旦发现蛛丝马迹,立刻如猫捕鼠,彻底根除,不留丝毫。

在处理具体问题上,阳明先生没有很具体的说,因为历史不会重演,环境、人物的变化,和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不同,会有很多细微的分别。是没有办法预先设定好的。个体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处理、应对事情。平时注意涵养心性,遇事能讲求变通,就容易找到妥当的处理方法,入世便会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薛侃问,专著涵养天性而不琢磨事上历练,容易混淆私欲和天理,该怎么办呢?

先生说,只要你做到知学,随着实修的进展,自然就知道修心性的具体情况了,那个时候,你就明白涵养天性和事上磨其实是一回事。不在事上磨只是因为立志的心不够坚定。

只要你的决心足够坚定,自然就会在事上历练。举个例子,比如学习外语口语,如果你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到一口好口语,自然就不怕刚开始发音不准,别人嘲笑你了。如果你抱着试试的态度,自己态度就很含糊,刚开始张嘴说出来的外语,肯定是很难听的,一难为情,估计就放下不学了。

薛侃接着问,啥是知学?意思是怎么才算知道如何修心性的。

先生听到这里很无语,反问说,你说说为何学习心学?学习什么?

薛侃回答说,先生以前讲过,学习心学就是学习存养天理。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体认天理,让自己的心体廓然大公,无有私欲留存。

先生说,你既然认识到了这层,那么今后只需要去克制私欲就可以了,还愁什么天理人欲混淆呢?

薛侃说,很明显的私欲,我是能看得很清楚的。但细微之处很容易混淆,我经常没有办法厘清。有时候是真的没办法给出具体判断,这个时候怎么办?

就这问题,先生回答说,实修的水平不到家,是对心体的体认没有达到非常清楚的程度,根本原因是志向不够坚定,还需要继续努力。要懂得“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道理,心是有分辨能力的,应对外物,体会自己心中对是非的判断,能否真的被心体执行,难不成再去心外另找其他的标准吗?

薛侃遇到的问题,是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那就是涵养的时候感觉很好,事到临头,静时的那份涵养就不翼而飞了。薛侃为此很苦恼,问阳明先生该怎么办?

阳明先生的意思是事到临头拿捏不住,实际上还是涵养不够。提到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说的是心内在的具有监察功能的觉知,这个功能是人人都有的。

事上磨实质上是在自己的心体上,体会到底有没有按照自己的“是非之心”的判断去真切执行,所以事上磨的准绳依然在自己内心,无需外求。

099-涵养和讲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