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讀《環保問題的根源是什麼》|濟群法師

2014年倫敦地鐵工人爆發了一次大罷工,這次罷工給全市交通帶來了一次大震動,全城270個地鐵站關閉了171個。上班族沒辦法,只好用盡各種辦法找新的路線上班。但有意思的是,後來罷工結束之後,並不是所有人都重新回到了原有的上班路線上。大約有5%的乘客,從此繼續留在了罷工那天新發現的這條路線上,因為他們發現這條新路線比原先更好。

這個故事是震動理論的來源,換句話說,因為這次罷工帶來的震動,反而讓這些人發現了一個更好的路線。

此次新冠疫情,必然會給各行各業帶來不小的震動。那對銀杏樹讀書會來說又會帶來怎樣的震動呢?

今天下午,在智昭師兄帶領下,銀杏樹讀書會首次嘗試線上讀書,我們一起讀的是濟群法師的《環境問題的根源是什麼》。智昭、覺良、果言等五位師兄參加了今天的線上讀書會。

按照以往的流程,我們先聽音樂靜心。一曲《處世梵》把我帶回來了大山深處的老家,彷彿置身於半山腰的茅屋門前。一個長髮及腰的背影,面對群山,獨自悠然地吹著簫,唯一隻大黃狗趴在他的腳邊。山巒疊翠,微風過處,竹影輕搖,綠波微微盪漾。山川同靜,連鳥兒也屏住呼吸,安靜地聆聽著婉轉如訴的簫聲。目光及處,滿目蒼翠,藍色的天空與翠綠的山林相接。天上的雲彷彿也被這簫聲吸引,停下了流浪的腳步。

如此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歲月靜好的畫面背後,你可知隱藏著怎樣的危機與災禍?

武漢疫情、澳大利亞火災、非洲蝗蟲、北美地震……“說到環保,有關資料、數據、報道,每每讓人觸目驚心,相信這對於每一位真正關心環境問題的人來說,都不是新鮮話題。”

在《佛教的環保思想》一書中,濟群法師如是說。

“如果將環境汙染比作地球的一場疾病,在“病來如山倒”的今天,我們是不是還能夠對它的痊癒抱有樂觀態度?”

師兄們輪流朗讀,靜心思考,大家都非常認同濟法師所說“真正破壞環境的源頭,不只是幾家企業、幾個伐木者,或是幾個盜食野味者,而是當今整個人類的生活方式”。

跟幾十年前相比,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什麼很大了變化,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物質極大的豐富,人們的慾望也不斷增長。塑料製品的過度使用造成的白色汙染,石化產品、化肥、農藥、膨大劑、甜蜜素等有害化學物質造成的水汙染和土壤汙染,電池、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造成的輻射汙染……這些環境問題都是生活方式所致。

濟群法師認為“我們的生存環境之所以會惡化到今天這種危機四伏的地步,究其根源,就是人類的貪婪所致。”

他說,“對於一個人來說,過多的慾望會帶來痛苦和煩惱;對於整個人類的命運而言,過多的慾望就會造成毀滅性的災難。”

人們的慾望急劇膨脹,無所不在、永無止境,一味地索取,地球的資源卻日益貧乏,生態平衡已被打破,大自然必將對人類進行報復,我們終將落得自掘墳墓的下場。

唯有知足才能對治人們的慾望。濟法師說“知足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知足才能常樂,知足就是要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佛遺教經》中也說,“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果言師兄在討論中給我們分享了富翁和漁夫在海灘上曬太陽的故事。

富翁見一位漁夫在海灘上曬太陽便奇怪地問:“你怎麼不去捕魚?”

漁夫說:“我已經回來了。”

富翁說:“為什麼不多捕一船?”

漁夫說:“我們吃喝夠用了。”

富翁說:“多捕魚可以多存錢呀。”

漁夫說:“存錢幹什麼?”

富翁算道:“如果你每天多捕一船魚,十五年後就會買很多船。”

漁夫懶洋洋地說:“那又怎麼樣?”

富翁認真地說:“那時,你就可以安安穩穩地躺在海邊曬太陽了。”

漁夫說:“我現在不是已經安安穩穩地躺在這個海邊曬太陽了嗎?”

富翁和漁夫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生活態度:積極進取和知足常樂。所謂知足,就是慾望等於或低於現實的水平的狀態,即慾望和現實達到了平衡,這快樂的狀態就是知足常樂。

這兩種生活態度並無對錯之分。“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物質生活達到了什麼樣的水平,歸根到底還是人類自身的問題,是人類心靈的問題。”濟群法師如此總結。

這也是幾位師兄在討論中一致認同的觀點。物質的豐盛不能代替心靈的豐盛,如果只是追求物質財富,忽略追求心靈的成長,任由慾望無止境增長,就會像雜草瘋長,最終吞噬我們人類自己。

幾位師兄不約而同地表示,我們應該在此次疫情的震動中反思自己,養成簡樸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影響我們身邊的人一起反思,一起行動,身體力行來保護環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母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