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報酬拿走20%,到底要不要買私募?


業績報酬拿走20%,到底要不要買私募?


中國的私募基金髮展也有近20年了,但是動輒100萬起的申購門檻,加上後端分紅的收費方式,讓不少人望而卻步。

今年是權益類基金配置的大年,加上今年高收益固收產品頻頻出現爆雷,假黃金大案、安信被接管、川信TOT爆雷等事件,讓投資這類產品的資金從原有的渠道退出,不少私募基金也開始逐步進入投資人的視野。

很多夥伴諮詢我們,到底要不要買私募?

今天跟大家聊聊,私募到底值不值得買。

私募的門檻

現在絕大部分私募基金的門檻是100萬起投,有些明星產品,比如民間牛散馮柳加盟的高毅資產,馮柳掌管的產品:300萬以上起投。市場上有些產品,有錢都投不進去。

因為私募的一些策略市場容量有限,比如做空的市場容量,受制於融券的規模。所以,即使有錢,也買不到有些明星私募。

所以買私募也存在鄙視鏈。

說白了,還是財富的鄙視鏈在作祟。

最近見過不少有錢的客戶,有那種2000萬資產趴在銀行賬戶上拿利息的,也有身價上億,給自己第三個女兒準備的出生禮是1000萬投資賬戶,打算18歲成人禮送給女兒,按照年化15%的收益計算,女兒成年後,可以拿到1.5億。

這種人生贏家就是不用設立目標就已經輕鬆完成。好想要這樣一個爸爸!

業績報酬拿走20%,到底要不要買私募?

私募的策略

市場上流傳著一句買基金的口訣:牛市買公募,熊市買私募。

很多人對私募基金的認識還比較侷限,以為私募基金的基金經理不過就是從公募基金離職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

其實這個理解不完全對。

私募基金按照風險程度可以劃分為以下策略:

業績報酬拿走20%,到底要不要買私募?

而我們熟知的私募基金,比如馮柳、邱國璐等,都屬於主觀多頭策略,也就是隻能在市場上買入股票,無法做空。但可以通過倉位控制來控制回撤,因為私募基金的倉位限制比公募要松的多。

進取型的包括股票策略,按照淨敞口又分為股票多頭和股票多空策略,市場上80%的私募是股票多頭策略,也不怪大家對私募的印象都是股票策略的大佬,比如但斌、林園等。

按照風險水平來看,私募基金策略包括進取型、穩健型和保守型。

穩健型策略包括市場中性和套利策略。

保守型一般是債券策略。

私募基金的策略有時間可以再展開講講。

總之,私募基金有些可以參與商品期貨等不同的資產類別,所以很多時候可以與市場上主流的多頭策略產生一定的非相關性,從而達到資產配置的效果。


私募基金的收費

當市場處於指數級別的牛市時,很多主動基金漲幅跑不過指數。

今年7月指數的快速上漲,也讓市場上98%的基金經理跑輸大盤。

業績報酬拿走20%,到底要不要買私募?

指數基金是市場上交易費用最低的產品,比主動管理型基金費用低,成分透明。

所以,牛市階段配置指數,不但能獲得很高的收益,還不會因為管理費等費用侵蝕收益。

而私募基金不一樣,除了跟主動型基金一樣收取的前端申購費、管理費、託管費、銷售服務費等費用外,最大的一塊費用是後端業績報酬。

比如下面這隻基金:


業績報酬拿走20%,到底要不要買私募?


業績報酬一欄寫明瞭提取收益的20%作為業績報酬。也就是說,比如認購時基金淨值是1,當基金淨值上漲超過1,比如上漲了10%,淨值達到1.1,這個時候,10%的收益中的20%,也就是2%需要付給基金管理人。在不扣除其他費用的前提下,你的淨收益只有8%。

計提業績報酬這件事,算是把雙刃劍。

私募基金計提業績報酬的本意其實是為了激勵管理人做出更好的業績,對基金管理人來說,更高的業績,他們也能拿到更高的報酬,算是對自己的一個回饋。

這也是基金經理公奔私的一大原因。在公募只能給公司打工,管理的基金賺了多少錢,其實背後跟基金經理的關係不大,當然,公募基金為了留住人才,留住明星基金經理,也在逐漸改變獎勵的方式。

所以,私募基金的基金經理有更大的動力做好業績,不僅可以展示業績,更可以給自己帶來豐厚的回報。

對投資人來說,20%的業績報酬其實不算高,而市場上還有很多30%、甚至更高的計提業績報酬的方式。

因此投資私募,業績報酬也是一個考量的要素。

但私募最大的作用其實是資產配置,由於私募基金100萬的門檻,隱形地也讓大家望而卻步,更進一步拉開了階層和貧富差距。

普通投資者在下跌市場中,無法通過做空來對沖風險甚至獲取收益,只能硬抗,有時候心理扛不住了,浮虧變成了實虧。而在下跌市場上,一些股票多空策略、宏觀對沖策略都可以獲得不錯的收益。大家還可以看到很多的基金以“全天候”命名,就是因為在任何市場環境下,都能賺錢。


總結一下,私募基金策略多樣,有些策略與股票市場的相關性低,可以作為很好的資產配置工具。但私募基金投資門檻高,業績報酬集體,費用高。


關注我,帶你提升投資認知,賺自己認知提升的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