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报酬拿走20%,到底要不要买私募?


业绩报酬拿走20%,到底要不要买私募?


中国的私募基金发展也有近20年了,但是动辄100万起的申购门槛,加上后端分红的收费方式,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今年是权益类基金配置的大年,加上今年高收益固收产品频频出现爆雷,假黄金大案、安信被接管、川信TOT爆雷等事件,让投资这类产品的资金从原有的渠道退出,不少私募基金也开始逐步进入投资人的视野。

很多伙伴咨询我们,到底要不要买私募?

今天跟大家聊聊,私募到底值不值得买。

私募的门槛

现在绝大部分私募基金的门槛是100万起投,有些明星产品,比如民间牛散冯柳加盟的高毅资产,冯柳掌管的产品:300万以上起投。市场上有些产品,有钱都投不进去。

因为私募的一些策略市场容量有限,比如做空的市场容量,受制于融券的规模。所以,即使有钱,也买不到有些明星私募。

所以买私募也存在鄙视链。

说白了,还是财富的鄙视链在作祟。

最近见过不少有钱的客户,有那种2000万资产趴在银行账户上拿利息的,也有身价上亿,给自己第三个女儿准备的出生礼是1000万投资账户,打算18岁成人礼送给女儿,按照年化15%的收益计算,女儿成年后,可以拿到1.5亿。

这种人生赢家就是不用设立目标就已经轻松完成。好想要这样一个爸爸!

业绩报酬拿走20%,到底要不要买私募?

私募的策略

市场上流传着一句买基金的口诀:牛市买公募,熊市买私募。

很多人对私募基金的认识还比较局限,以为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不过就是从公募基金离职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

其实这个理解不完全对。

私募基金按照风险程度可以划分为以下策略:

业绩报酬拿走20%,到底要不要买私募?

而我们熟知的私募基金,比如冯柳、邱国璐等,都属于主观多头策略,也就是只能在市场上买入股票,无法做空。但可以通过仓位控制来控制回撤,因为私募基金的仓位限制比公募要松的多。

进取型的包括股票策略,按照净敞口又分为股票多头和股票多空策略,市场上80%的私募是股票多头策略,也不怪大家对私募的印象都是股票策略的大佬,比如但斌、林园等。

按照风险水平来看,私募基金策略包括进取型、稳健型和保守型。

稳健型策略包括市场中性和套利策略。

保守型一般是债券策略。

私募基金的策略有时间可以再展开讲讲。

总之,私募基金有些可以参与商品期货等不同的资产类别,所以很多时候可以与市场上主流的多头策略产生一定的非相关性,从而达到资产配置的效果。


私募基金的收费

当市场处于指数级别的牛市时,很多主动基金涨幅跑不过指数。

今年7月指数的快速上涨,也让市场上98%的基金经理跑输大盘。

业绩报酬拿走20%,到底要不要买私募?

指数基金是市场上交易费用最低的产品,比主动管理型基金费用低,成分透明。

所以,牛市阶段配置指数,不但能获得很高的收益,还不会因为管理费等费用侵蚀收益。

而私募基金不一样,除了跟主动型基金一样收取的前端申购费、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等费用外,最大的一块费用是后端业绩报酬。

比如下面这只基金:


业绩报酬拿走20%,到底要不要买私募?


业绩报酬一栏写明了提取收益的20%作为业绩报酬。也就是说,比如认购时基金净值是1,当基金净值上涨超过1,比如上涨了10%,净值达到1.1,这个时候,10%的收益中的20%,也就是2%需要付给基金管理人。在不扣除其他费用的前提下,你的净收益只有8%。

计提业绩报酬这件事,算是把双刃剑。

私募基金计提业绩报酬的本意其实是为了激励管理人做出更好的业绩,对基金管理人来说,更高的业绩,他们也能拿到更高的报酬,算是对自己的一个回馈。

这也是基金经理公奔私的一大原因。在公募只能给公司打工,管理的基金赚了多少钱,其实背后跟基金经理的关系不大,当然,公募基金为了留住人才,留住明星基金经理,也在逐渐改变奖励的方式。

所以,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有更大的动力做好业绩,不仅可以展示业绩,更可以给自己带来丰厚的回报。

对投资人来说,20%的业绩报酬其实不算高,而市场上还有很多30%、甚至更高的计提业绩报酬的方式。

因此投资私募,业绩报酬也是一个考量的要素。

但私募最大的作用其实是资产配置,由于私募基金100万的门槛,隐形地也让大家望而却步,更进一步拉开了阶层和贫富差距。

普通投资者在下跌市场中,无法通过做空来对冲风险甚至获取收益,只能硬抗,有时候心理扛不住了,浮亏变成了实亏。而在下跌市场上,一些股票多空策略、宏观对冲策略都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大家还可以看到很多的基金以“全天候”命名,就是因为在任何市场环境下,都能赚钱。


总结一下,私募基金策略多样,有些策略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低,可以作为很好的资产配置工具。但私募基金投资门槛高,业绩报酬集体,费用高。


关注我,带你提升投资认知,赚自己认知提升的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