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轉型正在加速去地產化,房地產的時代使命已經完成一大半

中國經濟轉型正在加速去地產化,房地產的時代使命已經完成一大半

縱觀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歷程,房地產都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它誕生於特定的經濟時期,承載著階段性的時代使命。在中國,房地產行業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和市場商品經濟迅速發展,截止2019年,房地產開發投資高達13萬億,佔據全年經濟總量的13%,繁榮了上下游產業鏈上依附的商業業態,逐漸發揮出國民經濟中流砥柱的價值。

房地產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我們研究房地產行業需要跳出行業屬性的限制,辯證、系統的看待。房地產牽扯著城市管理、銀行金融、線下商業、個體發展等諸多方面,房價漲跌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所以房地產的難題從來都不能用簡單的思維來解釋。不可否認,我國近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房地產”和“人口紅利”,但過分依賴的後果壓縮了經濟的想象空間,增加了經濟運行的風險係數,更不可能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中國居民家庭財產結構的變化一直不大,而配置的主要方向便是房產,房產淨值佔比居高不下,佔比平均在69%左右,其中北京、上海大概在85%。截至2020年上半年,中國居民的債務規模或達82.46萬億元,負債率為82.5%,大部分是房貸。這些數據都表明,房地產關乎國計民生,一旦處理不好房地產行業,其多米諾骨牌效應的破壞性是毀滅性的打擊。

中國經濟轉型正在加速去地產化,房地產的時代使命已經完成一大半

一方面,我國城市化進程已達到一定階段,土地儲備逐漸減少,房地產庫存增加;另一方面,00後比90後少了4700萬,人口負增長拐點將近,老齡化形勢緊迫。除此之外,高層一直在釋放一個明顯的信號,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堅期,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才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獲得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佔GDP比重目前已超過20%。這一數字10年前還不到4%,10年內增加5倍以上。因此,無論是供給端和需求端,還是從經濟發展的長遠利益考慮,房地產行業由盛轉衰,中國經濟加速“去地產化”是必然趨勢。

在此大背景下,作為政策敏感型的房企,在經營戰略上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以此應對來自未來的機遇和挑戰。戰略調整大致有兩個方向,一是從居民住宅向產業地產轉型,二是去地產化,跨界佈局其他賽道。

產業地產,作為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應運而生的一種綜合產業形式,依託於城市資源,構建一體化的產業鏈,以地產為載體,實現整體土地有規劃的合理開發、運營與發展。據相關數據統計,銷售百強房企中,超過50%的房企已涉足產業地產開發建設。2016年,碧桂園宣佈“產城融合戰略”,未來五年計劃投入千億資金進行科技小鎮的開發;2017年,金科地產提出產業地產要實現“地產+產業”的雙向聯動,重點佈局高科技、文化創意旅遊、大健康三大戰略新興產業;2018年,恆大與中科院達成全面合作,計劃未來10年投入1000億在重點領域創建“三大基地”。

中國經濟轉型正在加速去地產化,房地產的時代使命已經完成一大半

以上是我們在宏觀層面的分析,政策引導、房企轉型、供需邏輯都指明瞭我國房地產行業的大體發展方向。但在短期內始終存在一股對沖勢力與之抗衡,那就是炒房客。房子本身具備金融投資屬性,一旦被大資金量挾持就很容易偏離市場規律,使得政策引導和經濟邏輯失效,並妨礙房企轉型的步伐。關於樓市的財政調控和貨幣調控,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打擊炒房行為,維護房地產市場的穩定,而房價正是多方力量博弈的表現。

從目前來看,一二三線城市化改造進入中後期,當地房地產已經步入存量時代,成為炒房客集聚區,當地政府會通過“去地產化”來換取經濟增長活力。四五線城市和廣大縣級城市在“扶貧攻堅”和“產業協同”下將迎來“新一波城市化”浪潮,釋放土地紅利,當地房地產進入增量時代,房企也將迎來“第二個春天”。

房地產的時代使命已經完成一大半,第一,推動了一二三線城市化水平;第二,寄存於房地產的線下商業和產業鏈各環節業態逐漸飽和,市場經濟活力被激發;第三,土地紅利已經基本轉化為城市發展的內生動力,並鍛煉出強大的基建能力;第四,房地產市場承載數十萬億資金盤,與股市一同平衡國民經濟的天平;第五,人民有了奮鬥的方向和動力...... 接下來,高科技將走上時代舞臺,代替房地產完成後續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