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看待脉象这一说?

有读者跟我说切脉是很重要,但是上一篇文章只是粗略的谈到了切脉的重要性,并没有详细的去谈“脉诊”这一说,所以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如何去看待“脉象”这一说。还有一点必须要说的是,中医一定要“四诊合参”,“脉诊”固然重要也不能光把脉定病,因为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种情况存在,这时就需要判断是“舍脉从症”“舍症从脉”。

如何去看待脉象这一说?

脉诊

中医看病遵守的并不是怎么去治病,它更多地是在辩证患者体内的“阴阳”是否失调,这是大纲,是必须要遵守的,举个例子,心神不宁这个症状,大白话讲就是“心跳”“心慌”,当今很多中医一听患者说道这一症状,不去辩证,不去辨别“阴阳”,舍本求末,上来就套用“五行”和各种方剂,用药无非酸枣仁,人参,茯神,远志,龙骨,朱砂,元肉,当归此类,方剂无非就是天王补心丹,定志宁神诸方,全在养血这一说,倘若果真是心血不足,自然效果卓群,如果是心阳衰败则不然,小则无益,大则害人。

如何去看待脉象这一说?

阴阳

而断定“阴阳”,虽说从其他“四诊”也可以断定,但我认为,一般情况下“脉象”绝不会骗人,(格阳格阴另说)那么怎么去从“脉”中区别“阴阳”呢?

“遍诊法”这些我就不谈了,因为现在几乎很少用到,我们只说一下“诊寸口脉”,现在常用的都是“三部九叩”一说,“三部”是什么?从手掌方向开始数,“寸”“关”“尺”,两只手各有三部,而在每一部还有“浮”“中”“沉”三部,合起来这就是“九叩”。

如何去看待脉象这一说?

三部一说

那么再将“脏腑”归于哪部,这一直都有争议,但现在常用的就是“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阴,膀胱”,“右寸”候“肺,大肠”,“右关”候“脾,胃”,“右尺”候“命门(也叫真阳)三焦”,当这些明白之后,其实也就不会有人说把脉是在装模作样了,那么又是怎么去判断“阴阳”,又是怎么去断定“分属哪部”?

这就又要说道“二十八脉”了,有一句顺口溜可以记得更快,浮脉中有“浮,洪,濡,散,芤,革”,沉脉中有“沉,伏,牢,弱”,迟脉中有“迟,缓,涩,结”,数脉中有“数,促,疾,动”,虚脉中有“虚,微,细,代,短”,实脉中有“实,滑,紧,长,弦”,这就是全部的“二十八脉”,先总体的来看,左手为“人迎”,右手为“气口”,左手脉出现了什么脉象,右手脉出现了什么脉象,再去细分到哪一部,自然是一目了然。

如何去看待脉象这一说?

紧脉与弦脉具象对比

至于“脉象”代表着什么病症,王雨三的《治病法轨》中有详细的介绍,他对于“脉诊”的认识我认为可称为“法规”,深信之,如果真的有感兴趣的同学,将《治病法轨》,《频湖脉学》或者《诊家正眼》两本书读懂,基本脉象也就十之七八了,剩下的就需要在实践中去体会了。我第一本读完的书就是《诊家正眼》。

如何去看待脉象这一说?

中医确实博大精深,倘若我一两篇文章便能将其道个明白也就没有那么难了,如果想自学中医,看书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是一定要先都会的。最后如果有觉得小编哪里不够严谨,错误的地方一定要予以赐教,小编虚心接受。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一波赞和关注,我基本每天都会与大家分享知识,共同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