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人不靠譜短命,王朝麻煩就大了:


繼承人不靠譜短命,王朝麻煩就大了:


一國之君病了,病得還很嚴重,甚至昏迷不醒。底下的人急成了熱鍋上的螞蟻:君王還沒有確定繼承人,他要是就此瀟灑地走掉,這權力真空該如何填補?更不要說周圍還有一堆強鄰,個個摩拳擦掌虎視眈眈。

所幸宋仁宗還是醒來了,不過從此以後他的健康就大不如前,畢竟是奔五的人了。二十多歲的時候親政不久西夏來犯,血氣方剛的他也想御駕親征,就像爹地宋真宗一樣。

結果卻被臣下一口攔了回來:當時真宗皇帝御駕親征時雖然沒有子嗣,卻是把親侄子趙允讓養在宮中充當備胎的。如今陛下您半個子嗣也沒有,一旦御駕親征戰場上有個三長兩短,大宋的將來找誰負責?

仁宗沒話說。作為宋真宗唯一活下來的獨生子,他知道輕重厲害。宋真宗趙恆前後封了三任皇后,高級別妃嬪也達到兩位數,卻一直養不活自己的繼承人。他的前五個兒子,除了老二趙玄佑活到了十歲,其餘統統連名字都還沒取就夭折了。直到四十二歲,才終於迎來了最後一個也是唯一存活的兒子趙受益,如今的宋仁宗趙禎。

何況宋仁宗現在已經四十七歲了,開始進入中老年階段了。在他能再生個接班人出來的概率上,舉國上下都表示充分懷疑。

宋仁宗不是沒有吸取過老爸經驗的。在御駕親征夭折之後,他也效仿爹地,召了皇族子弟進宮作為備胎。既然趙玄讓曾經當過自己的備胎,那就還是讓他的子嗣當新一任的備胎算了——反正他有一堆兒子。1036年,宋仁宗選中了趙玄讓的第十三個兒子作為自己潛在的繼承人,一紙詔書把年方四歲的小朋友趙宗實召進了宮中居住。

在生兒子這一點上,宋仁宗委實沒有半點天賦。雖然後宮妃嬪一堆,而且誰能生下兒子將來就能母憑子貴,但看上去偏偏大家都不努力。仁宗已經告別處男十餘年了,就是生不出一個兒子。

但付出總有回報,播種總有成效。就在趙宗實入宮後不久,27歲的宋仁宗終於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兒子趙昉——可惜出生當日就夭折。一些人哭得悲痛欲絕,一些人暗自鬆了一口氣。

兩年後,宋仁宗又迎來了老二趙昕。這次活得久一些,一歲半才夭折。

不拋棄不放棄。又過了兩年,宋仁宗迎來了第三個兒子趙曦。趙曦依然追尋哥哥趙昕的步伐,到了一歲半又夭折了。

從此宋仁宗就再也沒有能聽見男嬰降生的喜訊,而他生女兒的運氣也好不到哪裡去。雖然前後生下十三名公主,但能活到成年的只有四個,超過三分之二的姑娘在史書上都只用一個詞就能概況:早亡。

而且生了兒子之後,宋仁宗就把八歲的趙宗實小朋友放出宮去了——萬萬沒想到,生兒子難,養兒子更難。

宋仁宗好容易從昏迷中醒過來,一堆大臣們覺得繼承人的問題不能再拖了。大臣們說陛下你忘了不要緊,我們有義務提醒你:七年前就有刁民冒充你臨幸下級宮女流落宮外的後代,又想空手套白狼來一出狸貓換太子,所幸調查清楚之後斬首示眾了事。但陛下呀陛下,你看見當時一個健康繼承人出現時,帶給舉國上下的驚喜了吧?

仁宗假裝沒看見,仁宗準備繼續拖。病剛剛一好,知諫院言官範鎮就一連上了十九道詔書,統統只說一件事:建儲——重要的話說三遍哪夠,必須十九遍。仁宗被他說煩了,調他去御史臺工作,範鎮拒不上崗回家躺著較勁,一挺就是一百多天。

即將退休走下工作崗位的開封府尹包拯,到仁宗面前又像復讀機一樣把範鎮的論點重複又重複。仁宗火了,問包拯“光說立,那你想立誰(卿欲立誰)?”包拯一點不怵:“陛下你這樣問,是懷疑我老包咯?我年過七旬,沒有兒子,根本談不上新君即位後的利益。之所以強調又強調,還不是為了宗廟社稷著想?”仁宗沒話說,但還是繼續拖。

最終解決問題的,還是熟讀史書的司馬光。他知道要想說服仁宗,光講道理不行,還要會擺事實;光曉之以理不行,還要動之以情。於是他挑了一個天朗氣清、仁宗心情也風和日麗的時候,跟他講了講唐朝的故事:說陛下你看就在不遠的兩百多年前,十八歲的唐文宗李昂也是十幾歲就即位,也是幾十年不立太子。結果他一死,權力就落到了太監們的手裡,從此隨意決定誰誰做皇帝——唐朝從此也就一蹶不振奔向終點了。現在帝國沒有繼承人,這一幕也要在我大宋上演麼?

仁宗終於被打動,於是再度把目光投向了當年的備胎趙宗實——他有許多優點,比如已經生了三個兒子,帝國再也不必擔心後繼無人。經過一番折騰,宋仁宗五十二歲這一年,趙宗實被正式立為太子並改名趙曙,就是宋英宗。

一年後宋仁宗病逝,開封軍民“罷市同悲、數日不絕”,連乞丐和小孩兒都買了紙錢到皇宮門口焚燒痛哭。作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宋仁宗在位的四十二年裡至少做成了一件事:讓國民為他發自肺腑地、真心真意哭一場。

繼承人雖然有了,但身心健康問題依然與大宋天子如影隨形。宋英宗趙曙即位後,在仁宗大殮的葬禮上呼號狂走、來回亂竄,不得已被宰相韓琦叫幾個太監扭送回宮。對外的官方解釋是:新君孝順至極,想念先皇悲痛過度,以致行為失常……失常得以致於必須仁宗的皇后曹太后垂簾聽政,等病似乎好了再歸政。

這樣的失常,委實沒有一點長命百歲相。趙曙即位時已經年過三旬,當了不到四年皇帝就一病不起——死了不要緊,反正有兒子。躺在病床上的趙曙奄奄一息,好不容易才掙扎著寫下了“立大王為皇太子,穎王頊”。

三十五歲的宋英宗趙曙就此謝幕,皇位上換成了他的長子、年輕的宋神宗趙頊。神宗一心求治,重用王安石變法,又把作詩文諷喻的蘇軾貶去黃州。但他也不注意呵護身體,只比他的父親多活了兩年,三十七歲時就去世。

只是神宗生兒子的能力,比仁宗英宗都強不少。雖然十四個兒子裡只有六個活到了成年,但選繼承人接班是沒啥問題的——就是年紀小了一點。神宗彌留時看著年齡最大的兒子、八歲的趙煦,就算心頭湧過一萬遍“主少母壯,國將焉往”之類的話,也只能一閉眼一蹬腿由他去。

趙煦接班時實在太年幼,所以實際執政的是英宗的皇后、高太皇太后。高太后起用司馬光盡廢王安石新法,讓趙煦相當不滿,十六歲時高太后掛掉他才如釋重負。但即便在皇位上呆了十五年,趙煦病逝時也還是一個二十三歲的青年人。

由於死得太早,二十二歲時生的兒子又兩個月就夭折,趙煦註定後繼無人。所幸還有同胞兄弟,於是掌權的向太后挑中了端王趙佶接班,就是宋徽宗。

作為中國歷史上一等一的藝術家,趙佶自然是一派文藝天子的風采。汴梁一百二十尺的護城河邊有一道外城牆,是太祖趙匡胤建的,蜿蜒曲折、凹凸不平、處處不規則,跟平整漂亮完全不沾邊。一百多年來看不上眼的人大有人在,但統統都忍了。到了藝術家宋徽宗這裡沒法忍,愛美的君王眼中容不下這等粗劣醜陋的工程。於是他雷厲風行地拆掉了老城牆,重新砌起一圈整齊美觀的矩形城牆。

二十年後女真人來了用石炮輕輕一轟,新城牆就爭先恐後地垮。老藝術家這才明白:祖宗留下的城牆醜歸醜,不規則設計在軍事防禦時,卻能緩衝猛烈的攻擊力。

明白過來也已經太遲了,宋徽宗火速甩鍋、讓長子趙桓當繼承人即位——但是也遲了,父子一起被俘虜去北國,坐井觀天等死。最終順利實現趙家王朝腰斬大業的,竟是有超過三十個兒子可供選擇繼位的、中國所有皇帝中的子女數量冠軍宋徽宗。

所以繼承人少,王朝垮得早;繼承人壞,王朝垮得快;繼承人車載斗量而不諳朝綱,王朝照樣垮得精光——這倒是當時苦口婆心勸宋仁宗建儲的一堆大宋忠臣們,九泉之下再打死也想不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