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末社会大动荡中,李商隐、杜牧的诗对晚唐诗歌有怎样的影响?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从9世纪20年代到唐朝结束,唐诗走完她最后的历程——晚唐(821一906)。这一时期,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中央皇权,日益衰败;社会生活,动荡不安。晚唐诗歌既没有盛唐诗歌的宏伟气象,也没有中唐诗歌的平易风度,晚唐诗歌在整体上呈现一种黄昏的凄美。闪耀在晚唐诗坛上空的明星是李商隐、杜牧,后人称之为“小李、杜”,这称呼本身已显示出他们在唐代诗史上的地位。李商隐(813一858)的诗瑰丽精工而又深沉谨严,长于用典且充满象征性,虽然有的诗不无晦涩难懂之嫌。李商隐对七言律诗下过很深的功夫,他学习杜甫并有所发展。李商隐的无题诗是在牛李党争夹缝中的一种“咏怀”,这类诗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政治生活中左右为难的悲哀处境。

在唐末社会大动荡中,李商隐、杜牧的诗对晚唐诗歌有怎样的影响?

一首《锦瑟》诗,不知给后代的注家留下多少解释的话题或空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巳惘然。这首诗究竟是政治诗,爱情诗,还是悼亡诗,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这首诗把汉语言诗歌的朦胧或隐晦表现到了极致。李商隐的七言绝句,辞多委婉而深有寄托,如《夜雨寄北》一诗,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表达了夫妻感情的深挚。李商隐的五古长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是继杜甫《北征》之后,另一篇史诗式的作品。杜牧(803一852)是一位有军事理论素养的诗人,他的部分诗作充溢着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

在唐末社会大动荡中,李商隐、杜牧的诗对晚唐诗歌有怎样的影响?

诗人曾在扬州过了一段“落魄江湖”、放浪形骸的“堕落”、梦幻生活,并形之于吟咏如《遭怀》、《赠别》、《叹花》等。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类有饮酒狎妓内容的诗说成是“他诗中的糟粕”。这类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诗人生活很真实的一面。杜牧的诗以咏史和七绝成就最为突出。《赤壁》诗就是他以七绝的形式来咏史的代表作: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借题发挥,怀才不遇,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某种政治感慨。《泊秦淮》、《金谷园》、《题乌江亭》等都是类似的佳作。杜牧的古体诗和律诗受杜甫和韩愈的影响,抒写社会政治题材和个人的理想抱负,往往豪迈遒劲,风华流美。

在唐末社会大动荡中,李商隐、杜牧的诗对晚唐诗歌有怎样的影响?

许浑(约791一858)是一位专注于律诗创作的诗人,今存诗400多首,多为五律和七律,无一古体。他擅长写登高怀古题材,诗风圆稳工整。他对律诗的中间两联特别注意锤炼,“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等都是流传不朽的名联。当时及稍后有名的诗人还有陈陶、令狐楚、李群玉、方干等。晚唐有一位才力不及李商隐但名望却与李商隐齐名的诗人温庭筠(约812一866),人称“温、李”。他的山水行旅诗写得很有特色,最著名的作品是《商山早行》。其上承南朝宫体的稂丽轻艳的诗风,对唐末五代的诗人颇有影响。

在唐末社会大动荡中,李商隐、杜牧的诗对晚唐诗歌有怎样的影响?

和温庭筠创作倾向有相近之处的另一位诗人是韦庄(836一910),人又称“温、韦”。《秦妇吟》是韦庄的一首难得的优秀叙事诗,失传上千年,20世纪初在敦煌被发现。在唐末社会大动荡中,有一批写实主义诗人,如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等,他们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的某些社会良知传统,算是为辉煌的唐代诗歌落下了一个比较正直的帷幕。唐朝灭亡以后的五代十国,是诗史上相对暗淡无光的时代,没有产生重要的诗人。只是到了宋代,五、七言古今体诗才出现新的转机。

我是“五月六月”,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