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诗歌为何选杜甫作为典范?

李白和杜甫都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合成“李杜”,李白侧重于情感的抒发,被称为“浪漫主义”诗人,而杜甫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的感悟,被称为“现实主义”诗人。

两人在诗坛上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但是若要论哪位对后世的影响较大,我认为是杜甫。

宋初诗歌为何选杜甫作为典范?

时代造就二者地位差异

李白是盛唐之人,杜甫是晚唐诗人,两人相差十几岁,虽是挚友,但是却经历了不同的唐朝。

在李白的诗中,我们多见到“酒”、“剑”、“水”等气势恢宏的诗句,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中表达无尽的气派,若不是盛唐时的国泰民安,诗人做出这样的诗词,是很难得到重用。

但杜甫生活的时代,风雨飘摇,国家濒临灭亡,所以他的诗以“沉郁顿挫”而出名,他感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诗中的杜甫表达无尽的忧国忧民,面临着国破家亡,他不可能像李白一样,再写盛唐的辉煌,而是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所以,李杜二人的诗歌发展,由于时代不同,得到人们的喜爱。中国封建社会多是崇尚“现实主义”

“所用之处”,所以杜甫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更大。

宋初诗歌为何选杜甫作为典范?

宋初文学更偏向杜甫,用诗歌推动社会发展

宋初赵匡胤从晚唐吸取教训,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让宋初的文人更加强调现实,宋代的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意思大概是不主张人过分表达自己的情欲,而李白的诗歌多是在情欲激昂时所作,固然不符合时代更迭下,宋初诗歌的发展。所以,宋初文学更偏向于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诗人。

宋初的西昆体多以模仿晚唐诗人为主,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诗人,多崇尚“以诗谏言”,即在诗歌里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看法。所以,李白对宋初文学的发展,毫无借鉴价值。

宋初诗歌为何选杜甫作为典范?

杜甫诗歌更易模仿

杜甫诗歌里展示了他求真求实的生命意识,悲天悯人的现实关怀,是将个人与国家融为一体忧国忧民的情怀,纵观中国各个朝代,他们或多或少都会面临国家摇摇欲坠,民不聊生的现实困境,所以诗人在看到现实景象是,更易于触景生情,表达自我对国家寄予的期望。如宋代诗人范仲淹的“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东坡面临贬谪时“一蓑烟雨任平生”等这些现实的诗歌更易被抒发、抒写。

杜甫诗歌在题材和语言上更趋于通俗化,成为宋代诗坛上普遍的风气,宋人对日常琐碎生活的描写更显精细,是众多诗人可效仿的晚唐诗人,而李白的诗歌多采用夸张手法,更多是激情而发,所以后人多称为李白是天才,诗中散发着仙气,不易模仿。

宋初诗歌为何选杜甫作为典范?

综合来看:李白的诗歌多是由他自己有着足够的天分,才能写出让后人惊叹的诗句,感叹他不畏权贵,张口一说便显示了盛唐的景象。而杜甫的时候多沉郁顿挫,表达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忧国忧民的悲痛,这对于刚建立的宋朝来说,重文抑武,更强调诗歌的“文以载道”,而不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所以能够得到宋初文人的喜爱,对宋朝这个文学发展兴盛的时代,杜甫的诗歌得到极大推崇,奠定了杜甫在文坛上“诗圣”的地位。

所以,诗坛上,和李白相比,杜甫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更大。

作者:蔡小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