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青:何尊铭文书法鉴赏及铭文新考微言


杨牧青:何尊铭文书法鉴赏及铭文新考微言

名称:何尊铭文书法

规格:68cm x 68cm/4平尺

款识:据学者考证释解,何尊为周成王五年所作。余近月来复临书其几通,且对其内十余字重温释读,颇有另番收获。庚子杨牧青。

杨牧青:何尊铭文书法鉴赏及铭文新考微言

1963年陕西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出土了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现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尊”。该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非常重要的是,该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计122字。1975年“饕餮铜尊”因其造型图案精美被选送作为全国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国展出,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1928年-2004年)发现铭文并命名为“

何尊”。

按约定成俗的说,何尊是“西周早期一位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是记述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新都“成周”之事。铭文中有“宅兹中国”四字,为青铜器物上“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也因此,围绕“何尊”精美的器物造型和震惊了历史、考古、社会、文化、收藏、工艺等各界的“铭文记载”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诸家新见不断。因这方面研究者很多,如张政烺、马承源、于省吾、王占奎、朱凤瀚、何振鹏、涂白奎、杨福仁……恕不一一列示名姓,有兴趣者去查阅。

杨牧青:何尊铭文书法鉴赏及铭文新考微言

上图:图片采自网络合拼而成

何尊铭文中出现的“中国”二字与现在政体地域概念下的“中国”不是一回事,要注意分辨。三千年前西周早期是以“王”统领“公、侯、伯、子、男”各个“氏”族群的社会形态,是没有现在的国家概念和内涵。

按我力倡并主导的“甲骨文非卜辞说”可知,“中”字本义本源是参照“日”以测量天地,具有定位定向、对准目标的功能,会意出空间感的“居中”之义。“国”字本义本源是持戈保卫的意思,会意出聚居地“都城”之义。“宅兹中国”是周武王攻克“大邑商”之后在“王廷”向上天告示,意思是说:“我今居于周王朝都城中,已定好了发展目标来管理我王幾所有的黎民百姓(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今学人大多将“余其”和“自之乂民”等词给掐头去尾了,并且对甲骨文的中、国二字本义本源或没有弄明白,所以才出现了认为“中国”已经在三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国家概念的错判。

另,两周及其先的“中原”在渭河流域(西安一带),此时“中原”是指居于原中(原野)。周秦及后的“中原”则在洛郑一带,也就开始了以“中心”居于“原野”的“中原”意思,并逐渐形成以中原对应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的“五方”局面。《诗经·小雅》:“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沮,是渭河流域的漆水、沮水之名,最早的“中原”一词源于此。诗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意为“遥望原野漫无边,地方广大物富有。”

就“何尊”铭文书法而言,其体势严谨,结字与章法都十分质朴,妙趣顿生。用笔以圆为重,遒劲有力,端严凝重,个别字形很夸张,字与行之间的左右、上下穿插摆动自然,错落如天女散花,达到了精美的“艺术之美”程度。加之,该尊器形较大,造型端庄浑厚、堂皇肃穆,又因去殷商时代不远,多晚商青铜纹饰特征,故个别“字”形体构造寓意深刻,表意幽远,是平常人难以明白的。二十五、六年前,我曾临写过该尊铭文多次,总觉得有一种找不到、理不清、弄不明的感觉。时,恩师常说:“娃呵!写的很像也不得其神韵,以后慢慢去学习体会吧……”后来,我在甲骨文与金文的双重研学和人类上古文化文明的研究过程中,不断揣摩,日复年增,再写其文时却有另一番不同的感觉和认知。特别每写一次就有每一次的不同感受和新的发现。

杨牧青:何尊铭文书法鉴赏及铭文新考微言

上图:采自于国学大师网

就现通行的何尊铭文释读也是不大一致的,包括文字释读、标点断句。因青铜器年久渍损,导致铭文模糊不清的约18个字,根据上下文的词汇表达意思和关系,可勘正出“隹、迁、复、称、氏、肆、天、命、之、视、有、命、享、哉、顺、不、何、叀加外□”字;多年来诸家考释不一致的约10个字,如“壅(迁)、禀(称/逢)、逨(弼)、乂、视、爵、彻(徹)、令(命)、顺(训)、叀加外□”字。

何尊这个器物命名似乎不够准确(通行释“何”见《殷周金文集成》第“6014”字。就此“何”字需再考,这个字与其同时期或晚后的字形相差比较大,表达的意思也就会有差异。)似乎命名为“叀公尊”比较合理,也与铭文比较匹配。

按现行标准正体字和标点断句,何尊铭文可为:“隹!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称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音lái)文王。’肆,文王受兹天命。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音yì)民。呜呼,尔有唯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爵于天,徹命,敬,享哉!’叀(音zhuān)王恭德裕天,顺我不敏。王咸诰何(无加可/),赐贝卅朋,用作叀(叀加外□)公宝尊。彝。隹,王五祀。”(见上斗方书法作品)意为:周成王五年,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并对周武王进行隆重的礼祭。四月丙戌日周成王在镐京王庭对宗族进行训诰,讲到“何”的先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在周王朝的都城中向天作告,自己制定了发展目标以便管理黎民百姓,并说“何”的先公氏爵位也是顺乎天命的,应该要真诚的礼敬并享用。因此,周成王赏赐贝三十朋给“何”。何将赏赐的钱做了叀(叀加外□)公的宝尊以作纪念。

铭文中一片空白处补为氏、天、命三个字合理。释“迁”对(释 “壅”不对)。释“称”对(释“禀”、“逢”均不对),称字有称颂、赞扬的意思,也有举起酒杯的意思,甲骨文到金文,其字简省延续有法可循。如“禹称善人,不善人远。(《左传•宣公十六年》)”、“称彼兕觥。(《诗·豳风·七月》)”

铭文中释“逨”对(释“弼”不对),逨,到來。如《玉篇·辵部》:“逨,來也,至也。”“乂”字有贤才治理的意思。释“顺”对(释 “训”不对)。最后一行“X公宝尊”的第一个字释“叀(叀加外□)”对(释庾、圑等字均错),此字是对应前一句“叀王恭德裕天……”若把“叀”释“唯”是不对的!叀(音zhuān),古代收丝用的一种器具(如纺砖),也具有悬挂的意思。由此可知,“叀王”就是与养蚕制丝有关。据此再可知,“何”的先公氏“叀”就是为周文王养蚕制丝而立下功的人,所以也就成了周王室宗族成员(宗小子),也能受到周成王“面训”待遇。由此再可知,周成王营建“成周”时对一些重要行业代表(王室宗族的匠人,如“何”这样的人。)进行嘉奖(王诰),也就是提前动员和激励法。为什么后一个叀公的“叀”字要加个外框呢?这如同现在书册中某人去世了就在名字上加框标注,以便说明和敬示。如《辞源》编委会名单等。

铭文中“视”字有向本族去看见、省察的意思,所以铭文中这个字以“氏加见”的形体构造出现。如“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书·泰誓中》)”在商周青铜器铭文中常见的起首第一字“隹”是非常重要的,很有深意的,具有向上天告示的意思。通释“隹”同“唯”。参阅《杨牧青甲骨文非卜辞说》系列文稿和《杨牧青新时代中国考古促进华夏文化文明新发现》等。

铭文中“成周”约定成俗的考证说是在河南洛阳,今有研究者提出异议。如,华商论坛、今日头条等署名“清乐堂”的在《系列(五)何尊铭文及‘中国’释读》和《千年史学公案终昭雪:成周——镐京也》文中所论甚佳,故从其说。略引其文以备:“成周解读成洛阳其实是一个错误。著名历史学家臧振教授也是认可宗周是指周原、成周是指丰镐的。根据张亚初先生编著的《殷周金文集成•引得》统计,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有‘成周’二字者近百件,有‘宗周’二字有28件,有‘新邑’二字的若干件。经过多年全面的解读分析,结合文献资料,可以得出一个绝对经得起检验的结论:宗周指的是周原,驻防西六师;成周指的是镐京,驻防成周八师;新邑指的是洛阳,驻防殷八师。这是确凿无疑的历史事实。”

最后,通行约定成俗的说“何尊”是记述的是“周成王五年”的事情。今可知,这一年是公元前1033年。按《竹书纪年》记载,周成王在位37年(含周公摄政7年)。“夏商周断代工程”给出周成王在位22年(含周公摄政7年)的结论,定为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1021年。今有学者刘秉光研究得知,周成王在位30年(含周公摄政7年),是公元前1037年至公元前1008年。周成王即位约十四、五岁,驾崩约四十五、六岁。刘说考究详实有据,今从此说。

——庚子立夏前夜杨牧青于京华

杨牧青:何尊铭文书法鉴赏及铭文新考微言

名称:何尊铭文书法

规格:100cm x 50cm/5平尺

款识:西周成王五年何尊铭文。庚子立夏前三日杨牧青复书于京华。

杨牧青:何尊铭文书法鉴赏及铭文新考微言

名称:何尊铭文书法

规格:68cm x 68cm/4平尺

款识:宅兹中国,叀王恭德。庚子杨牧青书。

杨牧青:何尊铭文书法鉴赏及铭文新考微言

名称:何尊铭文书法

规格:100cm x 50cm/5平尺

款识:隹,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称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即兴节书何尊铭文于京华,杨牧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