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如何看待《肖申克的救贖》那些被體制化的人?

影視海


有幸回答問題

初遭禁錮的人,好比一隻蓋在瓶子裡,看似前途光明卻找不到出路的小蟲子,剛開始,它會不安分,試圖衝出這囹圄。它衝撞跳躍,只是跳得越高摔得越重;撞得越猛,傷得越痛。

後來,為了避免摔傷,撞痛,它不再跳那麼高,也不再撞那麼重。再後來,它不跳也不撞,卻仍舊不甘心地四處亂爬,試圖尋找出口,但堅硬的瓶壁告訴它,除了撞得一頭是包,一切都是徒勞。最後,它連爬的慾望也沒有,除了偶爾懶洋洋地活動一下四肢,可以一整天都待著一動不動。

而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便為“體制化”這個詞作出精闢的闡述。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所傳遞的主題是恆久不變的真摯友情、百折不撓的靈魂鑄煉和生生不息的命運之火,該片以其精良的製作、演員過硬的演技、最重要的是其傳達的主題,曾獲七項奧斯卡獎項提名,即使是在影片上映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依舊受到不同影迷的喜愛。

雖然整個影片的旋律都趨於壓抑,沒有男女的感情戲、動人的音樂、唯美的畫面場景和曲折離奇的情節,但是它偶爾透露出的對於自由渴望、自我靈魂救贖的光芒,就足以使其綻放出持久的光芒。

影片中的一個人物——老布,便是在這樣一個殘酷監獄裡被體制化了的悲劇人物。 老布是位個子矮小,面容慈祥的老者,他負責監獄裡的圖書館,常與一隻小鳥作伴,吃飯的時候也是小心翼翼的替他餵食。

然而這樣的他在肖恩克監獄服刑50年之後,即使獲得釋放的機會,卻寧願以身試法也不願離開。早已被監獄體制化的老布,在面對監獄外面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新世界時,處處無法適應,夜夜從夢魘中驚醒,最終以上吊自殺的方式,結束他悲劇的一生。

冤獄使他們沒能象正常人那樣享受美麗的人生,監獄的“體制化”生活給他們的內心留下了無法擺脫的陰影,以至於他們無法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善良的老布最後只有通過自殺來獲得解脫。

而與老布有著不同表現的便是影片中的主人公安迪,在面對肖恩克監獄的重重壓抑人的制度時,他並沒有改變他自己,他適應著這裡的環境,但卻不依賴它,也不徹底的習慣它,安迪始終懷著逃出這裡的決心,嚮往外面自由的他,是不會被這監獄的重重圍牆而困住。

就如影片中對他的描述一樣“有些鳥註定是不會被關在籠子裡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影片的最後安迪才可以開著他的敞篷車,自由的在墨西哥海灣享受著自由的新鮮空氣。

其實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體制化的現象也應該是無處不在了,包括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再到自己走上社會,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約定俗成的制度在壓抑著你,使你走的每一步,做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按照他們的要求。即使是有新的制度,也要去舊的體制中尋找約束。

並不是反對所有體制化的事物,只是認為不應該使自己的思維也在不知不覺中被體制化了,我們總是要跳出現如今的範圍去思考問題,才能有更好的突破,才會有更好的進步。多與“體制”外的世界進行溝通,與外界廣泛接觸,才能熟悉 “體制”外的環境和規則,增強適應能力。對未來心存憧憬,做好生涯規劃。

那麼該如何避免自己被體制化?

人生要保有希望,永遠不棄

連理想和希望都沒有的人,只是一臺造糞機器,不管他是富可敵國的富商,還是貧無立錐的貧民。

要有足夠的勇氣

對著生死考驗的時刻,安迪毫無懼色。時刻一: 面對凶神惡煞的獄警海利時; 面對獄警的工具——博格斯們的侮辱時; 時刻二: 一面是門外,典獄長和獄警的槍聲和嚴厲警告,另一面是高牆裡不知所措無助的犯人,安迪從容地為犯人們播放了 《費加羅的婚禮》 曲。

當久違的歌聲響起的那一刻,所有的囚犯都被震撼了: 這音樂恍如隔世的聲音,帶著自由氣息,在囚犯心底裡泛起了轉眼而逝的對美好事物嚮往的漣漪。安迪想通過音樂給獄友片刻的清醒,讓壓抑的心靈有片刻的釋放。

在森嚴的體制下,這種釋放對大多數獄友來說將是帶來更沉重的壓抑,就如揭開傷口帶著膿的血痂。也就因為這樣,他贏得了做人的尊嚴和他人的尊重。

要有堅持行動的毅力

堅持六年如一日,每週寫信給州政府為獄友爭取學習的權利,為犯人們爭取書籍和基金。

白天散步,不動聲色地把石子不留痕跡地均勻運到操場;晚上用一把可以藏在典獄長不屑一顧的《聖經》書裡的小石錘,用近 20 年時間鑿出一個逃向自由的隧道。

要有行動的智慧

理想仍然是天上的明月,遙不可及。對於安迪最後的周密越獄計劃,你會從心底發出欽佩之情。

在安迪的影響下,20 年前安迪入獄時的肖申克監獄和 20 年後的肖申克監獄是迥然不同的,同樣是就餐的一個鏡頭,同樣的人,臉上的表情迥然不同,之前是缺失人格的監獄囚犯,20 年之後,他們發現他們原來也是 “人”。

20 年來,安迪守在監獄,他救贖的不僅是自己對妻子的愧疚的心靈,他也盡一切努力拯救了囚犯們的靈魂。







影隨一生剪輯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很簡單,這是人類的天性。

以日本人為例,他們男人一般是終身在一個企業工作。

到了退休以後,一些男人還會不自覺的去公司看看。有時候一覺睡醒,還會本能的想著馬上要去公司上班了,其實已經退休多年了。

這就是一種體制化的慣性。

但這個企業和監獄還是不同的,因為企業是自由的。

企業雖然有些制度,但並不干涉人身自由,員工石油很大的個人自由,所以這種體制化不嚴重。

士兵也是如此。

參軍多年的人,習慣了部隊的一整套制度和流程,回到後方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

監獄本質和軍隊差不多。

在監獄中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做工,幾點放風,最後幾點睡覺,所有都是井井有條的。

監獄犯人連小便都要彙報。

久而久之,就像瑞德和老布一樣,被囚禁30年甚至50年,監獄就成為他的人生。

以老布為例,在監獄中至少吃穿不愁,不用擔心如何謀生。工作上,因為老布上了年齡,又受過大學教育,在監獄負責管理一個小小的圖書館,所以也不算辛苦。

實際上,像他們這種有些技能,有關押幾十年的犯人,基本都會有輕鬆的崗位,比如安迪只是做做賬。

更重要的是,他們在監獄中都有一定地位。

瑞德是監獄裡的重要人物,被認為“要什麼都可以搞到”。

老布則是監獄的圖書館負責人。

這是他們人生的一些意義,雖然別人看起來微不足道。

然而,出了監獄,他們都是社會最底層的人物,甚至不如街上的小混混和妓女,至少後者可以輕鬆謀生。

久而久之,瑞德和老布就習慣了這個生活,甚至依賴它,一旦失去它就不知所措。

大家看過一些離婚案吧,一些職業太太被丈夫拋棄以後就選擇自殺,其實她們年輕、漂亮,也有能力。

之所以自殺 ,主要是職業太太們從生理和心理上依賴丈夫,願意過這種生活。

但安迪不同。

安迪即便被囚禁了幾十年,他也不放棄對自由的爭取。

這就是本書要說明的東西。


薩沙


心若是牢籠,處處為牢籠,自由不在外面,而在於內心。

那些牆很有意思,一開始你痛恨它們,慢慢的,你習慣了生活其中,最終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存在,這就是institutionalization(體制化)

我們看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能夠從中看到些什麼?有人說是嚮往內心的自由,有人說是自我救贖,也有人說是目標明確,堅定執行,也有人說是不被框架束縛,不被體制化。這些都有,都是這個電影為我們講述的。那麼,我感受最深的是什麼,是人生,不被體制化的人生。

沒有犯罪的安迪被冤枉入獄,那種暗無天日的日子真的會磨滅人的稜角,摧毀你的意志,尤其安迪是被冤枉的,知道真相後卻無法翻案,這種絕望真的讓人心疼。那麼安迪是怎麼做的呢,他進入監獄這個新環境,沒有像小孩一樣隨意的發洩自己的情緒,這樣很容易像那個胖子一樣被人打死。他在觀察,觀察這裡面的生存環境,觀察他可以利用的東西。當他發現牢房的漏洞的時候,買了一把小錘子。堅持了20年,挖了一條通往外界的洞。當他觀察到典獄長他們交高額的稅的時候,利用自己的能力幫他們省稅,讓自己能獲得一些自由。他想要一間圖書室,就拼命寫信給州長,雷打不動每週一封信,六年後,成功了,讓他依然能夠得到外界的消息,心不被困在這高高的牆裡。當他知道自己是冤枉的,而監獄長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可能為他翻案,他決定結束這一切,沿著地道,成功逃出肖申克監獄,這個洞,是他鑿了二十年的洞。所以安迪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是要逃出去的,這個目標,從來都沒有變過,他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目標在努力。因為有一個堅定的目標,所以他的努力都成功了。

再看另一個,老布,他已經被肖申克體制化了,第一次讓他離開的時候,他害怕離開,所以他想再犯罪,用刀架在朋友的脖子上,他不想殺他,只是想留下。第二次他離開了,但是外面的一切,他害怕 ,恐懼,一輛汽車從身邊走過。他都嚇得瑟瑟發抖。他無法生存,最後的結局,上吊自殺。所謂的體制化,就是我閃身邊的任何一個環境,即使你開始討厭,但久而久之,你會成為環境的一部分成。這就是我們被同化了,被體制化了。我們的人生中,這樣的場景比比皆是,當你脫離你所熟悉的環境時,你會無所適從,最後要麼再回去,要麼再見。

觀影,其實就是在觀自己,讓我們穿越心中的那堵高牆,做安迪。拒絕做老布,行動起來,會發現,人生會不一樣。有信念,能看到遠方,不棄希望,真誠地面對生活,克服一切。才能活出自己最好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