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到底要“救贖”什麼?

嘻哈探長


第一、知識和智慧是實現救贖的基本前提。

安迪是一位出色的銀行家,他精於計算,對金融制度瞭如指掌。他有頭腦有智慧,做事善於謀劃。他懂得運用自己的知識為自己謀取合法的權利,他與典獄長鬥智鬥勇,一個特殊的契機,他運用自己豐富的金融知識為獄卒們逃稅、理財,幫典獄長洗錢,贏得了典獄長的重用,為自己爭取到了較好的待遇。這些都為他的越獄行動提供了充分的外部條件。

如果沒有智慧和知識,只憑一腔孤勇和精神信念,可能早就倒在實現目標的路上了。

第二、隱忍和堅持是實現救贖的必要條件。

安迪身上有著超乎常人的隱忍和堅韌,初入監獄,就表現出了與眾不同。

在監獄中犯人們有個老習慣,賭新來的犯人誰是第一個哭泣的人。瑞德把賭注押在了看似弱不禁風的安迪身上,可是他整晚的沉默鎮靜使得瑞德輸掉了兩包煙,也使得瑞德對其刮目相看。

面對獄霸們的騷擾和凌虐,他始終不屈地隱忍著。他的隱忍不是軟弱,而是對命運的反抗。正是他的執著、隱忍和堅持,才使他能用十九年時間做一件看似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用一把小小的錘子挖出一條通向自由的路。

沒有忍辱負重、蟄伏多年的苦痛,又怎能慢慢爬上成功的巔峰?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忍受攀爬過程中的痛苦與寂寞?就算知道巔峰在眼前,可能也會為了貪圖那一點點的舒適輕鬆而中途停下,以致功敗垂成甚至萬劫不復。

而強者所能做的,只有在成功之前堅持堅持再堅持,才能最終站上成功的巔峰,看到自由的曙光。

第三、希望和對自由的嚮往,是實現救贖的精神力量。

我覺得這也是這部電影最感動人的地方,有幾個經典情節令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例如安迪不顧一切地在監獄的喇叭裡放《費加羅的婚禮》時,鏡頭緩緩劃過正在廣場上放風的犯人和獄警們,他們都靜靜站立著,拋卻所有憤怒,沐浴著從未覺得如此自由的陽光,莫扎特的樂聲鋪灑在人們身上,似乎將他們都洗濯得純淨無比。這來自俗世的美妙音樂,喚醒了他們已快喪失的自由感。

可見,此時的瑞德像所有多年生活在牢獄中的犯人一樣,早已不再抱有希望了,但那安迪所送的口琴,隱喻著希望的東西,卻一直緊握在瑞德手中。所以,最終在安迪的精神感召下,瑞德也得到了救贖。還有那個監獄中的嬉皮士小夥子,也開始跟著他讀書寫字,甚至還拿到了高中學歷,開啟了新的生活。

這就是所謂的強者自救,聖者度人。

再如,安迪憑藉自己不懈的努力,在監獄內建立起了圖書館,幫助獄友們豐富精神生活。他為大家爭取來了勞作後的啤酒,是想讓大家獲得在自家修屋頂時的自在感。在助人的同時,他也獲得了巨大的幸福感,實現了自身的價值。

他不僅救贖了眾人,也救贖了自己。

他更想告訴獄友們的是,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心存希望和對自由的渴望,這才是救贖的真正力量源泉。

而內心一旦失去了希望和對自由的嚮往,安於甚至享受制度帶來的安全感,就會像那個被釋放的圖書管理員老布一樣,到了外面的自由世界,卻只剩下惶恐不安,因無法適應外部世界而絕望自殺。

當然還有朋友和友誼。如果說安迪是瑞德精神的救贖者,那麼瑞德就是為安迪提供物質支持的身體自由的救贖者。

安迪幸運地遇到了瑞德,瑞德更幸運地遇到了安迪。在肖申克這個地方,一份真摯的友誼是不可多得的,那是一種在壓抑之下的可貴的友情,一幅海報,一塊石頭,一隻口琴,一句簡單的語話,這些普通的東西成為兩個朋友生活中珍貴的鼓勵和支持。

自救又度人,最終他們都得到救贖,成了生活的強者。

這部閃耀著人性之光的電影讓我們思考:在磨難面前是永遠不放棄希望和信念,還是向殘酷的現實低頭?相信看過電影,你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譚Tan影音


一開始這有一個笑話:《肖申克的救贖》裡面的肖申克太厲害了真佩服他。很顯然這是一個假粉。但難免又會去想:對啊,肖申克的救贖到底是誰救贖了誰,誰是救贖者,誰又是被救贖者。後來發現啊,肖申克,他不是一座監獄,而是那一群人。

在我看來安迪是救贖者,也是被救贖者。安迪又是從什麼處境中被拯救出來,才堪稱被救贖?如果真的將自己代入到小說/電影裡你會發現安迪的處境是何等煎熬、何等的難以忍受。一個社會名流,一個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卻在一夜之間變為階下囚,鋃鐺入獄,更難以忍受還是含冤入獄,他不甘嗎?他憤怒嗎?我們不知道。可誰知在監獄上帝還準備了另一份大禮。比起身體上的痛苦,一個人的尊嚴被踐踏是讓人更心痛的。在獄中三姐妹可以說是對安迪心靈與尊嚴的摧殘。在監獄裡這一呆就是20年啊。他不甘嗎?他憤怒嗎?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看到是他臉上每天掛著淡定與從容,他的心界與魄力不言而喻。那又是什麼將其救贖,對自由的追求?不,我感覺用追求都無法形容安迪對自由的虔誠。20年的監獄生活裡從在那一個夕陽灑滿的屋頂,安迪為瑞德的每一個兄弟爭取三瓶啤酒開始,再到後來籌建圖書館,再到後來為了再次聽上音樂而被獨囚三個月,這一切的一切安迪只不過是想再次體會到哪怕一點點的自由“有些東西在我們的內心裡是這些高強囚禁不住的”“有些鳥兒是註定不會被關在籠子裡的,因為他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爍著自由的光輝。”於是最後我們看到安迪奔向沒有記憶的太平洋。還有一個個人看法:牢獄生活是不是對安迪來說是另一種救贖,而安迪之前的“肖申克”便是他的生活,妻子的離棄,身邊沒有一個知心的朋友(我們可以注意到在獄中的生活裡安迪也沒有提到過自己入獄之前的朋友)那種生活對一個人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監獄,所以安迪沒有重返職場,而是去了太平洋,安迪嚮往的生活很像海子的詩一般:

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他的一生中上帝像是跟他開玩笑似地,在最後又給他一份多麼珍貴地禮物,他所見的太平洋跟他所想的一樣藍!

還有一個人是瑞德。瑞德可以說是一個被救贖者,他的希望在安迪到來之前可以說已經被幾十年的牢獄生活消耗殆盡“這些牆很有趣,剛入越的時候你痛恨這些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很明顯瑞德是被深深地體制化地一員。在之後又告戒安迪“希望是一個危險地東西”但是你會發現瑞德也在慢慢改變“我們坐在陽光底下,感覺自己像是自由人。見鬼,我們好像就是在修自己家的房頂。”陽光灑在肩,彷彿自由人。瑞德在後來變得敢於去希望,在安迪越獄之前,他滿懷著希望地對他說“還有,安迪,如果你真的到了南方,請在太陽下山以後,請替我摸摸沙子,看看星星,在水中嬉戲,感受完全自由地感覺。那一刻瑞德似乎重新燃起了對外面生活的希望和對自由的渴求。但在他出去後很不幸他還是沒有擺脫那該死的體制化“不打報告我一滴也擠不出來”說實話當看到瑞德像老布那樣站在桌子上時,我的心驚了一下,不過很高興後來他最終說出:“我希望可以越過邊境,我希望安迪在那,我希望能見到我的朋友,同他握握手,我希望太平洋和我夢中所見的一樣蔚藍,我希望.....”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瑞德身上如同安迪成功越獄時的釋然,從內心中打碎那把枷鎖的解脫。瑞德與安迪不同高牆從未給安迪戴上過那把內心的枷鎖(在這方面其它知友有著不同的觀點,大致是:安迪認為是自己的行為把自己的妻子送上不歸路,妻子的死跟自己有著極大的關係,這也是安迪心中的枷鎖,而當他意識到自己過錯,放下仇恨的時候,便是安迪心中那把枷鎖被打破的時候。當然這只是簡單描述,想深刻了解可去看其他知友回答,也很有道理。),但瑞德有,這樣看瑞德的救贖似乎更加困難,幸運的是瑞德遇到了安迪。

另外肖申克的每一個人都因為安迪體會到過自由:那首曲子,那些聲音直插雲霄,飛的比任何一個敢想的夢都遙遠,就想美麗的鳥兒撲扇著翅膀來到我們褐色的牢籠讓那些牆壁消失得無影無蹤,就在那一剎那肖申克的每一個人都感到了自由。另外對於諾頓的懲戒,對海利的抓捕難道對他們來說不是另一種救贖嗎?

而這部電影的救贖不僅僅在故事裡,他更救贖是作為觀眾的我們啊。體制化,說的不就是我們嗎,這裡有這裡的規則那裡便有那裡的高牆,我們每天被這些各種各樣的體制整的疲憊不堪,但又有多少人有著“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決心,又有多少人真的敢於逃離北上廣,又有誰敢去像哈佛教授一樣放下所有回到故鄉,去赴“我和春天還有一個約定”,我們不得不無力地說一句:我們被體制化了。但安迪敢,瑞德敢,面對高牆對人性的壓制他們告訴我們:有些東西在我們心裡,是他們碰觸不到的。

恐懼讓你淪為囚犯,希望讓你重獲自由,希望是件美好的東西,也許是最好地東西,美好地東西永遠不會消逝。







尚古養生經


《肖申克的救贖》整部電影都在講述人生的“得救之道”。銀行家安迪被指控槍殺了妻子及其情人,判處無期徒刑,他將在肖申克監獄中度過餘生。他用 了20 年的時間精心策劃,最終成功越獄,過上了嚮往的生活。

在這漫長的歲月裡,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幫助典獄長洗錢,同時忍受著監獄裡的各種潛規則。他用一把小鋤頭在監獄的牆壁上挖洞,將小鋤頭藏在了《聖經》裡,並用一張張美女的海報遮蓋自己的“罪證”。

利用出去放風的時間把牆壁上的泥土偷偷運走,同時還對外營造出自己是雕刻發燒友的假象。他的一系列操作騙過了所有人的眼睛,甚至他的老友瑞德也一度以為他已經在監獄裡沉淪,被體制化了。

終於二十年後的一個雨夜,安迪從肖申克監獄中越獄成功,他爬過惡臭的下水道,獨站在雨夜中,任雨水沖刷自己自由的身體和靈魂。

曾經,我們也有夢想,也追求過詩與遠方,可總也邁不過生活這道坎。漸漸地,我們學會了妥協,放棄了自己的追求,每天奔走在工作、家庭之間。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也被體制化了。如同肖申克監獄的高牆。

“監獄裡的高牆實在很有趣,起初你痛恨周圍的圍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是體制化”。

“我想只有一個簡單的選擇,要麼忙著活,要麼忙著死”。

“有的鳥畢竟是關不住的,它的羽翼太光輝了,當他們飛走,你會由衷慶賀他獲得自由。”即使身在牢籠,他也要像個自由人一樣的生活,所以他抓住每一個機會,為自己爭取自由。

《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始終懷有希望,哪怕在旁人看來是那麼的可笑。所傳遞的信念、堅持、希望、自由、友情等無一不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很多現實的問題在劇中都能找到答案。

自由被人嚮往,但有幾人努力地追求呢?安迪帶著大家做不到的希望,承受磨難,信念堅定,最終成功越獄,過上了嚮往中的生活。哪怕身處黑暗,也要嚮往光明。人生總有悲苦,強者才能得到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不只是安迪的成功越獄,它是每個人的救贖。







影視大土八


當布魯克斯假釋通過時他為什麼要極力抗拒?終於走出監獄重獲自由時他為什麼要自殺?要知道這不是個例,許許多多的刑滿釋放人都適應不了外面的世界。為何?難道監獄裡比外面更有希望?肯定不是!只不過是他們已經適應了被支配,被管教的生活,成為了制度人。自由對於他們來說是件可怕的事,讓他們無所適從。

自由究竟是什麼?安迪在和獄警頭達成協議後,要求獄警幫他們買啤酒,而他自己並不喝啤酒。他要的是自由的感覺,就像為自己修理穀倉,在中途休息閒聊一樣的自由的感覺。他雖然被誤判入獄十幾年,可是他從沒有像布魯克斯一樣被奴化,被制度化!他的心始終是自由的!他也沒有畏懼強權,從入獄就開始挖隧道,而終的自由!

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何嘗不是由制度化的人組成的?有幾個人有勇氣擺脫朝九晚五的束縛追尋自由?當那些天天滿口抱怨工作的人突然失去了工作,不都是驚慌失措,天塌地陷嗎?

我們的古人說“莫以成敗論英雄”。一個人敢於擺脫朝九晚五的保障,追尋自己所愛,所想。成與不成,都是英雄。

“有些鳥生來就註定不會被關在籠子裡,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施隠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在我看來這就是銀行家安迪入獄後,迫切想要獲得的東西,也是代表他身邊的一群獄友想要的東西,也是電影名字最後的救贖最好的詮釋!

影片講述發生在銀行家安迪身上的故事:

1946年,年青的銀行家安迪被冤枉殺了他的妻子和其情人,這意味著他要在肖申克的監獄渡過餘生。銀行家出身的安迪很快就在監獄裡很吃得開,他懂得如何幫助獄卒逃稅,懂得如何幫監獄長將他收到的非法收入“洗白”,很快,安迪就成為了獄長的私人助理。一名小偷因盜竊入獄,他知道安迪妻子和她情人的死亡真相,興奮的安迪找到了獄長,希望獄長能幫他翻案。虛偽的獄長表面上答應了安迪,暗中卻派人殺死了小偷,只因他想安迪一直留在監獄幫他做帳。安迪知道真相後,決定通過自己的救贖去獲得自由!

因為判刑的結果是:在監獄待整整十九年。但是十九年間,他並不是坐以待斃,而是利用這些年的時間挖了一個通道,最終逃出了肖申克監獄。

令人不解的是,這條幫助安迪逃出來的通道是一個正常人挖通需要六百年才能夠挖通的,但是安迪僅僅用了十九年,這不僅側面反應安迪豐富的知識技能儲備,更加提現他超乎常人的毅力和智慧。

這是一部具有深遠教育意義的電影,主人公身上有許多美好的品質,也是人們對美好東西的嚮往而做出的努力和改變,等待只有漫長的迷茫區,只有不懈的努力,去改變和不斷的堅持,才能到達夢想的港灣。

這是我個人認為為數不多的9分以上的電影,都是有通過自己不斷努力堅持獲得成功的電影。同等類的電影推薦《當幸福來敲門》,也是一部絕境中成長,一步一步把夢想照進現實,幸福來敲門!!

生活中有太多因為缺乏毅力,半途而廢的例子,所以我們要堅持下去,就是堅持,無論發文還是減肥亦或是健身,堅持下去,總會成功的!!!








吃葡萄不吐土司皮


“救贖”應該就如電影主題一樣:永遠不要放棄希望和對自由的追求。

男主角安迪帶著“殺妻”的罪名來到肖申克監獄,在他27年的牢獄生涯裡,他沒有一刻認為自己是屬於肖申克的。

安迪從瑞德那弄來小錘子時,就已經開始自己的逃獄計劃。為了讓自己時刻感受自由的味道,他幫助監獄官哈德利合法避稅,為自己監獄的朋友每人贏得兩瓶啤酒,在那一刻他感覺是自由的。



為了擴建監獄圖書館,不遺餘力地給政府寫信;不惜被關禁閉的情況下,在監獄廣播室播放歌劇;幫助湯米通過考試;不屈不饒地抵抗“三姐妹”。

安迪的種種行為都是在反抗被肖申剋制度化,他內心對自由還是抱有希望的。當從湯米那裡得知殺妻子的兇手另有其人時,安迪欣喜若狂,他來到一直受自己幫助的典獄長面前,希望他可以幫助自己洗去冤屈,但贏來的卻是被關禁閉和湯米被殺。

最終安迪還是逃出去了,他用了27年挖好了他的“救贖”之路。

安迪不單單自己完成了救贖,他還幫助一直沒有希望、沒有夢想的瑞德完成了救贖。安迪的出逃給了瑞德極大的振奮,瑞德從安迪那裡看到了希望,瑞德內心完成救贖後,也就有了那段精彩的臺詞。

假釋官員:“你已經服刑40年了,你有改過自新嗎?”

瑞德:“我不太懂這個詞的含義。”

假釋官員:“也就是說你準備好重返社會了嗎?”

瑞德:“我無時無刻不在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深感內疚,這不是因為我在監獄,也不是為了討好你們。回首以往,我多麼想對那個犯下重罪的年輕人說些什麼,告訴他我現在的感受,告訴他還可以用其他辦法解決問題。可是,我已經做不到了。那個年輕人早已淹沒在歲月的長河裡,留下來的只有一個老頭獨自面對過去。改過自新?騙人罷了,小子,別再浪費我的時間了,蓋你的章吧,我不會再廢話了。”


娛樂喵資訊


今天看了一部美國影片《肖申克的救贖》講的是一位因冤案入獄的年輕銀行家在牢中如何追尋自由的故事。這部拍攝於1994年的當時並沒有在翌年的奧斯卡上大放異彩,它輸給了當時風頭正勁的“主旋律”影片《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就像一個頑皮的天才,被奧斯卡這個刻板教條的老師,篩出了“好學生獎勵”的名單,7項大獎入圍、一個都不給!

個人感覺,《肖申克的救贖》的意思是“贖回;償還;補救”,因此“救贖”非常完美地解釋了這部電影的主題,圍繞“救贖”主題的是:

首先安迪是對自己的救贖:從一開始不讓自己淪陷於監獄生活(對比於和他同時入獄的胖子第一晚就受不了),到對“姐妹花”的不懈奮力抗爭,到為自己的信念而堅持寫信,挖洞等,到最後在挖好隧道後一開始並不急於越獄,因為他對自己的救贖並非“越獄”而是一份對自己信念的堅持,堅持自己的清白——“越獄代表了罪惡的一方,便永遠沒有人相信自己的清白”,所以最後的決然越獄其實是對自己的最終救贖——“我本無罪,我需要自由”。

其次安迪對獄友的救贖:給予獄友在監獄裡前所未有的啤酒,音樂,舒適的圖書館;給予年輕的獄友湯米·威廉斯教育;給予他的好朋友瑞德心靈慰籍的口琴,對於人生的深深的思考——“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要麼忙於生存,要麼趕著去死)”(影片中特意對比瑞德在獲釋審批中的改變)。這些給予實際上是對他們的一種精神上的救贖,點燃一個人對生活的希望無疑是對他的救贖。

最後安迪對肖申克監獄的救贖:因為有了安迪,“姐妹花”被以惡制惡了;監獄裡出現了音樂、舒適的圖書館;典獄長等人的醜惡臉面被揭下,監獄變得乾淨了一些。

當然不同的人看同樣的影片可能都有不同的感受。對於目前無力改變現狀的我,看完這部影片後最深的感受就是:才華、毅力兩樣,是任何人在任何境況下得到自由的最佳通途。片中的年輕銀行家,憑著對銀行財務知識的精通,在獄中,不僅為自己贏得了生命的安全、些許的自由,更為獄友爭取到了物質、精神上的利益。也正因為對財務的精通,也使得男主角最後徹底擊敗殘暴、陰險的獄長,並且使自己獲得物質上的自由。

人類是感性的動物,時常受到情緒的支配,這是人之常情。面對殘酷的環境,人本能的反應便是奮力抗爭,而當這個環境惡劣到一定的程度時,人的抗爭之心就會慢慢被消磨殆盡,成為行屍走肉。這兩種情況,都是在許多文學影視作品中可以看到的。

肖申克的囚犯也大都如此。在入獄之前,他們想必大都是目無法紀為非作歹的兇徒,人性中叛逆抗爭的一面應該比常人要猛烈得多。但是長期被囚禁的生活,對權威的恐懼,對未來的絕望,對體制的順應,使他們逐漸成為了去掉獠牙的狼。但衝動的血性並沒有消失,囚犯之間時不時地爭鬥,“三姐妹”的恃強凌弱,都是證明。但,這一切都臣服於肖申克的石牆之內。就像馴服的狼被一起圈禁在鐵柵欄中,也會彼此鬥毆撕咬。這是動物的本性,也是人類的本性。

在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不知道這個故事將會以怎樣的一種方式展開,不知道進入監獄後的安迪會發生什麼樣的狀況,但我們似乎知道,安迪絕不是普通的囚犯。當然,導演的鏡頭早就告訴我們了一切,開始時候關於安迪在自己車中喝酒以及法庭審判的那場戲與鏡頭,都在傳到著一個信號,當安迪進入這間監獄,電影才剛剛開始。

然而我們卻迫切想要知道身體瘦弱的安迪怎麼樣在監獄這個複雜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幸運的是,安迪不僅在這裡生存了下來,而且還活得好好的,平時的安迪安靜而不多言,但卻常常能做出讓監獄長為之一驚的舉動,比如一個人在監獄的播音間放起自己喜愛的音樂,那個場景中,監獄中安靜了,所有的人都抬頭凝視,靜靜聆聽從高樓喇叭中傳出來活躍在上空的美妙音樂,簡直是太神奇了。還有當安迪憑藉自己的智慧為瑞德等人爭取來修房頂勞作的機會,在午後的微風中,藉著啤酒安靜地坐在樓頂吹風,那畫面已經列入我腦海中最美的場景中去了,不需要用太多的對白來解釋,這就在告訴一個被人們忽視已久的問題的答案,如果心是自由的,那麼便沒有什麼可以束縛住你自己。這樣的解讀和電影中的那句臺詞一樣,在告訴著一些人生中不變的道理,“恐懼讓你淪為囚犯,希望讓你重獲自由。

在我看來,《肖申克的救贖》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讓我覺得電影改編和小說原著一樣精彩的作品,這一點必須還要感謝一下斯蒂芬·金這位天才而又努力的小說家。很奇怪,小說的內涵來源於人們閱讀小說中帶來的想象畫面,可是在看過電影之後,再度小說,所浮現的畫面卻又真的如電影一樣,這一點,導演和原著作者都達到了近乎完美的統一,這點難能可貴。如果可以的話,我建議看過電影的人可以抽時間找來小說再品讀一番,那將會有另一種不同於畫面感覺的收穫。小說不長,一百多頁,並不會耗費你太多時間。








苑梔晴歌


Red直到54歲才被假釋成功。電影中沒有展示red出獄後的生活。

原著中講到red出獄後有很多在獄中留下的後遺症。比如上廁所,獄中上廁所必須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且每次上廁所向獄警請示,因此Red出獄後,每次上廁所他都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總是憋著,要到那個時間才會去上廁所,而且總想找個人請示一下,否則總是拉不出來。

出獄後red看到外面的世界變化太大,女人們都可以不用穿內衣在街上行走,他感覺自己三觀都被震驚了,因為他經常被這些不穿內衣的女人搞的起生理反應。

其實這句話,是red的自我反省最好的說辭。那麼,red是否該被原諒呢?

梅米常常想,一個人如果犯了致命性的錯誤是否應該被原諒?

我不會告訴你,這個問題把梅米可真是憋的不行,有時候覺得找到了答案,有時候會因為情景的變化而再次陷入糾結。

《海邊的曼徹斯特》故事主角Lee因為疏忽導致家中失火,自己的兩個女兒也因此被大火燒死,這個時候所有人都責備Lee,妻子狠狠的罵他,同時丟棄他、離他而去。Lee憤怒的想要自殺,但又被這群責備自己的人阻止。

Lee決定離開,但是離開後的Lee每天的日子如同行屍走肉般,絕望的活著,整部電影直到結束Lee都沒有原諒自己。

電影中曾經在最艱難時刻拋棄他的妻子,偶遇Lee,走向Lee告訴他,她很抱歉,不應該那樣對待他,希望他能夠好好生活。Lee 只是極其艱難的講著:我不能。

Lee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辦法原諒自己。他也沒有原諒那個在自己最艱難時刻拋棄自己的妻子,妻子和其他人結婚,有了新的孩子,過著相對幸福的生活,而唯有Lee孤獨的生活著,而且還失去了至親哥哥。他一無所有,你讓他原諒你,原諒自己,這不太可能。

電影中曾經在最艱難時刻拋棄他的妻子,偶遇Lee,走向Lee告訴他,她很抱歉,不應該那樣對待他,希望他能夠好好生活。Lee 只是極其艱難的講著:我不能。

海邊的曼徹斯特

Red用30年的牢獄生活,為自己犯的錯誤贖罪。Lee用整部電影為自己的錯誤悲痛。

red殺的3個人不可能重獲生命,Lee的兩個女兒也不可能重獲生命。

陳世峰殺死江歌,最後被判20年,江歌媽媽對於這樣的結果不滿意,陳世峰也不滿意,於是陳世峰進行了上訴,希望改判。

關於這個問題,大眾的觀點80%都是向著江歌媽媽。認為陳世峰上訴是因為他自己覺得自己被判輕了,大家都覺得陳世峰簡直是不要臉。

被Red奪取生命的3個人是否已經原諒了Red,Red是否用30年的牢獄生活原諒了自己。

電影中其實給出了答案,Red原諒了自己,社會也原諒了Red,至於死去的3個人,觀點如何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

Lee沒有原諒自己,也沒有原諒妻子,我想Lee終其一生都不會再原諒自己。

陳世峰一早就原諒了自己,他戲精般的脫罪表現,好像這事和他沒有關係一樣,他從來都沒有過羞愧和懺悔之心。

江歌的媽媽沒有原諒陳世峰,我想江歌媽媽終其一生都不會原諒陳世峰,大有與陳世峰同歸於盡的傾向。

一個人,因為失去理性,因為愚蠢,剝奪另一個人的生命,這事真不應該被原諒

但一個人,無意做某件事,卻導致剝脫他人生命的結果,而且終其一生他在贖罪,這種人是應該被原諒和接受的,但這種人往往是不能自我和解的。

所以,問題依舊歸結到了梅米一直以來都持有的觀點

如果一個人本真是善良的,他做錯事值得被諒解

如果一個人骨子裡都是惡的,他不值得得到任何人的諒解,然而這種人卻是最先自我原諒的人,所以這時候,被傷害的人以及相關人,一定要用所有的力氣給這個人同等程度的傷害,因為他需要被教育。

Red本質上是善良的,原著中講到red在監獄中從來不會販賣可以傷害人的東西,例如:毒品和槍。這是red進監獄前,犯下錯誤的當時就意識到的。

如果,你也曾經犯過某些對某個人而言很深的錯誤,你要相信原諒只給本性善良之人。

何為本性善良?就如red一樣,發自內心的,無時無刻都真城的表示歉意和羞愧,這中羞愧和歉意在沒有人的時候顯現的尤為強烈,這便是本性的善良和真誠的自我救贖。





小生愛剪輯呦


救贖,將原本是你的東西重新贖回來!片中指的是自由、財產和時間,這是此片一直霸榜的理由,沒辦法,故事實在太牛X了。

帶著救贖的核心思想去看此片,每看一遍,都會有新的斬獲。重複看個100遍,都不會覺得枯燥乏味,這是此片經久不衰的原因。

仔細觀察配圖裡羅賓斯的行為和表情,是不是瞬間就能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達到人片兒合一的境界?





紀墨情節


肖申克的救贖,看了好多遍的經典電影,我一直都想知道電影為什麼叫做救贖,它在救贖什麼,在滿是犯人的監獄裡,談救贖是何等的好笑啊,可是看過影片之後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會對這兩個字有自己理解,而我的理解就是希望和自由,從始至終,影片想要表達的就是這個主題

不要忘了,這個世界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它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他們無法到達,也接觸不到,那就是希望,這是電影裡的一句經典臺詞,他讓我們在一個壓抑,充滿了罪惡的監獄裡看到了希望,這是很難得可貴的,被關進監獄的人,要麼等死,要麼混日子,可是肖申克監獄卻不一樣

故事發生在1974年,年輕的銀行家安迪因為妻子出軌,在醉酒後他本想槍殺了妻子和她的情人,但是事實上他卻沒有動手,可是巧合的是,當晚發生了命案,而死者幫他做了他一直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就這樣,他被指控謀殺,關進了肖申克監獄,而且被判處無期徒刑,這要是放在一般人身上,估計就崩潰了,可是在安迪身上你卻看不到絲毫的慌亂和無奈,在監獄裡,他悠然自得,彷彿這不是監獄而是家一樣,每天他都把自己收拾的乾乾淨淨,手指甲也剪得很整齊,在這裡,你看到許多人的醜態,要麼害怕,要麼無助,要麼絕望,可是安迪自始至終從來沒有表現出慌亂的意思,他始終都是那個謙謙君子,穩如如玉

監獄是強制剝奪人的自由的地方,在這裡有嚴格的紀律和制度,這種被監視和強迫的生活,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不習慣,因為這裡的犯人們都崇尚著外面自由的世界,可是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並沒有犯罪,也沒有被關進監獄,可是他們依然過著囚徒一樣的日子,他們的身體雖然沒有被關進監獄,可是他們的心靈卻一直在牢籠裡,稀裡糊塗的過日子,沒有人生目標和夢想,在我看來,沒有夢想的人是可悲的,因為夢想代表著希望,沒有夢想就沒有希望,這樣的生活該是多麼的無聊和乏味啊,幸福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有希望,因為有希望,我們才會對明天抱有幻想,才會為了未來去拼搏努力,人生就就是這樣,只有不斷的通過自我努力去實現一些東西,人的價值才會得到體現

在監獄裡,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充滿希望之舉,他積極的給州政府寫信,擴建了圖書館,在外派勞動時,他又給同伴爭取了冰啤酒,在一次放風的間隙,他還給所有的犯人們放了一曲美妙的音樂,這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當犯人們沉醉在美妙音樂聲中,所有人全都肅穆而立,那陶醉,享受的情景,我相信每一個看過的人都不會忘記,這是對自由的救贖,因為犯人們已經習慣了監獄的生活,他們已經變得麻木,甚至是墮落,然而音樂是具有靈魂上的震撼力的,因為音樂喚起了他們內心的希望,因為有希望,他們才能真切的體會到幸福的滋味,這一刻,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是幸福的,當然獄警除外啊!

離開前的雨夜,安迪幫監獄長做好了最後一筆賬,他換上嶄新的行頭,然後通過自己多年挖掘的密道逃出了這裡,他在骯髒的下水道里匍匐前進了數十米,可是我卻看不到絲毫骯髒的感覺,因為這是自由之路,救贖之路,當安迪爬過汙濁的下水道,一頭扎進外面的水坑時,他大吼著仰天長嘯,此時電閃雷鳴,大雨如注,不過他自由了,這一幕看的我印象深刻,甚至是一輩子都難以忘記,忍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侮辱,冤屈,他沒有反駁,而是用數十年的努力為自己爭取到了自由。世道不公,可是命運卻掌握在自己手裡,我命由我不由天,他真的做到了,人定勝天,他用自己的努力給現實,獄警,已經所有黑暗的東西一記響亮的耳光,這一刻他就是自由的鬥士,而其他人都是他的手下敗將!

影片最後,監獄長自殺,同謀的獄警被捕,而安迪拿走了監獄長所有的錢,然後瀟灑的開著跑車離開了,最後他和老友瑞德相聚在遙遠的海濱,他們熱情的擁抱,這一刻,鏡頭轉向一望無際的大海,他真的完成了對自己,對自由的救贖,太震撼了!

有些鳥兒天生就是關不住的,他們的羽毛太鮮明,歌聲太甜美,也太狂野了,所以你只能放他們走,否則哪天你打開籠子餵它們時,它們也會想盡辦法揚長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