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為什麼李雲龍的部隊戰鬥力那麼強?

用戶68397190591


眾所周知,武器裝備、士兵訓練水平、指揮官軍事謀略、戰鬥精神等是二戰時期衡量一支部隊戰鬥力水平主要因素。《亮劍》中,李雲龍所帶的部隊能在八路軍中脫穎而出,這和李雲龍的個人實力是分不開的。

李雲龍從1927年投身革命,在實戰中成長,從一個普通的士兵幹到團長一職,這足以說明李雲龍的軍事指揮才能是合格的,他雖然出身草根,大字不識一個,也沒有上過軍校,但是他卻具有很高的戰略眼光。在指揮作戰方面,李雲龍有自己的一套思路,總是能想出很多“鬼點子”,就拿打山崎大隊的那場戰鬥來說,為什麼陳瞎子率領772團連續進攻了八個小時都拿不下山崎大隊的陣地,李雲龍卻輕而易舉拿下了呢?這就是李雲龍打仗有想法,想到了挖地道丟手榴彈的“計策”。

其次,李雲龍治兵也確實有一套,他當了獨立團團長以後,及其注重士兵的訓練,他甚至說,平時訓練傷了幾根肋骨總比戰場丟了性命強,除此之外,李雲龍還非常重視官兵的思想教育,他在部隊提倡明知不敵,也要亮劍的精神。正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在李雲龍的帶領下,他的部隊成了一群嗷嗷叫的野狼。

八路軍在抗戰初期武器裝備很差,即使後來有了自己的兵工廠,但是因為部隊擴充太快,也是供不應求,李雲龍當時帶領的新一團、獨立團都是八路軍擴充的部隊,武器裝備只有靠自己解決,李雲龍在旅長的默許下,通過突襲據點、與偽軍交易等方式獲得了大批武器,這還不算什麼,李雲龍在幫晉綏軍楚雲飛部平叛時,居然將其一個營的裝備佔為己有,這也可以看出老李臉皮厚,為了提高自己部隊戰鬥力也是煞費苦心了。


兵說


首先,作為一個主力團的最高指揮官,李雲龍本身是出生草根,但是在實戰中成長,具有豐富經驗的老八路。曾於1927年參加“黃麻暴動”,後投身革命,在紅四方面軍,從戰士當到團長,1934年參加萬源保衛戰,國共合作時期任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129師386旅獨立團團長。


有一集被處罰,他開玩笑說他在過雪山草地的時候就被下放過炊事班背黑鍋。可見,是久經歷練,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老油條了。這樣具有豐富作戰和智慧經驗的指揮官,在對目標的把握,戰場形勢的把控,戰術指揮手段方法的運用上,基本上是爐火純青的,總指揮徐向前稱他打仗鬼點子多,為人桀驁不馴,膽識過人。《亮劍》劇中也多次描寫他因為經驗豐富,想法創新,膽大心細而打敗敵軍,取得豐碩戰果——

1940年,蒼雲嶺之戰,率新一團擊潰坂田聯隊,摧毀坂田指揮部。

1940年底,率獨立團參加李家坡戰鬥,在開闊地展開土工作業,縮短與日軍環形防禦工事的衝擊距離,展開密集的手榴彈火力打擊,全殲日軍山崎大隊。

1941年,率領獨立團一營伏擊日軍戰地觀摩團,擊斃服部直臣少將以下一百餘名日軍軍官。

1943年,因物資不足,率獨立團一營在野狼峪伏擊日本關東軍兩個中隊,展開白刃戰,全殲日軍371人,自身傷亡358人,震驚中國與國軍最高統帥部與蔣介石。

1944年,攻打平安縣城,發展成了一場圍點打援的大會戰,中日投入兵力竟達30萬。李雲龍全殲平安縣守敵,山本一木被炸死。

解放戰爭中,李雲龍的表現也非常出色。

其次,說手下,強將手下無弱兵,李雲龍手下個個都驍勇善戰。

張大彪,原著中是宋哲元麾下大刀隊的一個排長,參加過喜峰口戰役。後來為安置母親開小差離開部隊,不想老母與其他村民已被日軍燒死,於是參加八路軍,電視劇中,張大彪最初為一營長,勇猛果敢,執行命令堅決。

魏大勇,和尚,原中央軍七十二師士兵,忻口會戰時負傷被日軍俘虜,後加入八路軍386旅獨立團任政委趙剛警衛員,後被李雲龍安排為自己的警衛員。驍勇善戰,忠誠可靠,關鍵時刻救過李雲龍的命。

段鵬,段家溝人,從小習武,練過鐵砂掌,內功深厚,性格耿直,堅毅勇敢。抗戰時期,因被日軍欺負,受李雲龍引導而參加李雲龍的獨立團,實力和魏大勇相當。參加了攻打平安縣城剿滅黑雲寨戰鬥和趙莊戰役。戰後成為李雲龍重點栽培的特種戰將領。

孫德勝,八路軍386旅獨立團騎兵連連長,是團長李雲龍頗為看重的虎將。原為石友三部下,後棄暗投明,性格剛烈,視死如歸,為獨立團訓練了一隻專業的騎兵部隊。在1942年反掃蕩中,他率領騎兵連與日軍騎兵聯隊血戰,他在被日軍斬斷左臂的情況下,仍舉起馬刀,大喊“騎兵連,進攻!”,場面催人淚下。

第三,李雲龍對手下,是沒說的。放權給手下去努力經營發展。鼓勵手下進攻,繳獲物資,護犢子。

綜上所述,李雲龍的特點是——

自己作風過硬,能夠起表率作用,每一次打衝鋒,自己都是身先士卒。然後自己的點子,都是能讓戰鬥取得戰果,跟著這樣的領導,大家都覺得有幹勁。

敢說敢做,敢作敢當,男子漢大丈夫。砍了黑雲寨二當家的,八路從上到下當沒看見,威信不減,因為曉得他做得對,有骨氣。

會經營,一個團的編制,搞出了一個師的裝備,人員,個個肥的流油,武裝到牙齒。

有這樣的將和手下的兵,自然而然,是一支虎狼之師,攻無不勝,戰無不克。


HannibalLecter


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有一種精神叫亮劍精神:
古代劍客們在與對手狹路相逢時,無論對手有多麼的強大,就算對手(方)是天下第一的劍客,明知不敵,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即使是倒在對手的劍下,也雖敗猶榮,這就是亮劍精神。

集成於一身的便是《李雲龍》

李雲龍是條漢子,而且是條草莽氣息十足的漢子。說別的形容他就不貼切不符合他身份了。當時的抗日軍隊大多都是些農村走出來的人,基本上沒有收到過什麼教育,所有的體現一部分是人性的發現,一部分就是一個戰場老兵對帶兵打仗的一種體會。所有他帶兵能贏得人心。

一個人有戰鬥力沒用,主要是會調動戰鬥力,使整體戰鬥力得到提升,每一個人都是一把亮劍。

李雲龍打仗善於運用戰術,不是一點策略不講的死扛,而是退無可退的時候,敢於直面任何對手。

記得電視劇裡有一個場景,李雲龍和趙剛領著他們殘餘的部隊藏在一個莊子裡,外邊被日偽軍包圍,李雲龍部想到的不是出去拼命,而是用莊子裡複雜地形拖住敵人,到夜裡再突圍,進入村子的敵人又不能全部消滅,

李雲龍在影視劇中都是會和戰士們一起衝鋒陷陣的,而不是隻作為一個指揮者,敢於第一個衝上去,迎陣殺敵,李雲龍身上正是這種精神——軍人的精神,煉就了他的果敢、敢於犧牲和血性。

我們需要這樣的軍人,我們需要這樣的領導者,我們要緬懷這些革命前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