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各個指數在長週期中的位置(下篇)

上一篇末尾,我留下一個問題,2012年12月,2013年錢荒,2014年年初和年尾確實都是股市的底部,但是這3個底部的性質真的一樣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只要把幾個低點串起來,看看幾個低點到低點之間各個主要指數的漲跌幅就明白了。分別選取2012/12/3,2013/6/25,2014/3/20這三個收盤低點。

以史為鑑,各個指數在長週期中的位置(下篇)

以史為鑑,各個指數在長週期中的位置(下篇)

結果已經很明顯了,2012年12月是中小創的最終底部,之後指數走出了波瀾壯闊的翻倍行情。而2012/12/3,2013/6/25,2014/3/20這三個低點之間都是滬深300的底部區域,換種說法就是他老人家一直在地上躺著,不肯起來。2012/12/3-2014/3/20總共有309個交易日,472個自然日,如果你在2012年12月不幸全倉買了滬深300的代表股票或者指數基金,那麼結果就是你的400多天的股市歲月基本就蹉跎了。而努力避免這種情況所做的努力,就是策略分析的價值所在。稍微有點股齡的朋友也可以回想一下在2016年1月的2638那個低點,如果你是全倉了中小創,而完全忽視上證50和滬深300等藍籌股長期看會是什麼結果,情況無非是和2012年12月買了滬深300一樣慘,不對,準確的說是更慘!

那麼回過頭來,上一篇中我承認按照股債模型,可以判斷這裡接近底部了,但又加了一句,這句話只對了一半,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我認為目前階段是非常接近中小創的底部的,而對於滬深300和上證50來說,只是處在底部區域。

繼續上圖。

以史為鑑,各個指數在長週期中的位置(下篇)

以史為鑑,各個指數在長週期中的位置(下篇)

這是我的另一個模型,滬深300和中小創的量化配置系統。這個模型最簡單粗暴的用法就是接近100的時候all in中小創,接近0的時候all in上證50,so easy。(昨天我好像也說過類似的話。。。。。。)可能有人要問為什麼是上證50,圖上明明寫的是金融股啊。因為從上證50的權重分佈看,主要成分就是金融股,上證50≈金融股,不必糾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對照各個指數歷史走勢對比,是不是應該這樣配置。

本著從高中開始就養成的做題“不跳過程”的優良傳統,我稍微展開講一下我做這個模型的切入點和更深入的一層思考。繼續用上面的圖

以史為鑑,各個指數在長週期中的位置(下篇)

大家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滬深300和創業板的收益率從2012年底開始長期發散,在2015年年中達到極致,並在其後開始長期收斂。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現象呢?

放在以前我的回答會是盈利週期

以史為鑑,各個指數在長週期中的位置(下篇)

從ROE指標看,滬深300和創業板確實存在不同的盈利週期,而除了15年槓桿牛那一段,A股主要指數大的方向也基本和ROE變化吻合。可ROE畢竟是一個滯後指標,更重要的它只是一個果,而不是因。

那個因我認為在於國家對於風險偏好的態度,12-15年的基調是默許加槓桿+去監管,15年下半年至今是去槓桿+強監管。微觀層面上比較好的觀察指標就是廣義的信用利差的變化。12-15年風險偏好升高,信用利差逐步縮小,誰的槓槓高,路子野,誰就漲的快;15年下半年至今,風險偏好降低,信用利差逐步擴大,一開始大家先往優質資產裡擠,比較差或者抗風險能力較弱的資產逐漸被拋棄,這就是16-17年那一段,到了最後,不論是一些人看到的白馬藍籌盈利景氣見底,還是另一些人看到的大藍籌過於擁擠的交易,反正最後是咣噹一下,所有資產被一鍋端了,這就是18年我們看到的現象。

所以在我看來,失去了對大背景大環境的充分了解,一味地堅守白馬藍籌或是成長股都是比較危險的做法。這也是我從一開始只研究公司基本面,到後來逐漸加大對策略研究的主要原因。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吧,總結一下我這兩篇文章的主要結論:

1. A股又一次接近重要的長期底部,目前所處的位置類似2012年12月初的底部,而非2014年的底部

2. 從配置方向上應該重點關注中小創以及和中小創相關性較強的股票

如果各位圍觀群眾看完還是不放心這個結論,那麼按照我上面說的仔細觀察兩點,宏觀層面是否在“寬信用”,微觀層面廣義的信用利差是否在收窄吧。

@股票

重要文章回顧

指數分析:

為什麼我認為這波反彈接近尾聲

https://www.toutiao.com/i6647032192113312260/

策略研究:

以史為鑑,各個指數在長週期中的位置(上篇) 2019/1/17

https://www.toutiao.com/i6647426510753890819/

行業和公司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