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袁英才:內容與形式統一的自然書寫

在中國書法歷史這條遙遠而深邃的長河中,書家們以獨特境界、以及不同結體、 用筆、章法,盡展卓爍書採,顏字的開闊,柳字的緊收,王羲之的內秀,徐渭的茂密,無不透著書者的精神風貌、志趣胸襟和氣質修養,正如清.劉熙載《藝概》中雲:“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 精準對標了書法創作抒發胸懷、暢寄幽情的目的性。書法不僅有審美作用,更有對受眾的教育作用,且永遠脫離不了實用性,也與“書法固有的本體基於氣,氣貫於書法一切因素之中,它又與萬物之道相通,因而具備自然之生命力”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相吻合。

優秀的書法作品如美文與美書完美結合的《蘭亭序》,讓人從作品中看到王羲之對於山水之美有一種明快而又極富情韻的感受力。翻閱先人留下的書貼,很少有為寫書法而寫的書家,大多如《蘭亭序》,要麼向外發現自然之美,要麼向內充滿了對新鮮事物和現實生活的深情。如鍾繇的《宣示表》、顏真卿的《祭侄稿》、范仲淹的《道服貼》、唐寅的《落花詩卷》等,雖然情調迥異,但強烈的個性和獨到的審美風格,體現出的美感各不相同。


書法家袁英才:內容與形式統一的自然書寫


有評論家說,書法是一門學問,不可能成為一種職業,並例舉歷史上:王羲之是右將軍,國之棟樑,顏真卿是平原太守,柳公權官居侍書,范仲淹廟堂思危,他們都是一生在忙,哪裡是天天宅在案前專門寫貼,以備成為名留青史的專業書法家?尼采說:恕我直言,一種更高類型的人,不喜歡“職業”;正是因為他懂得自己負有使命;他有時間,他不慌不忙,他根本不考慮“結束”。

由此想到八五後青年書法家袁英才,正是一位不慌不忙、根本不考慮結束、在中國傳統書法深厚的底蘊裡孜孜探索的人。袁英才自幼受家母薰陶,識文斷字始即與筆墨結伴成長,至東北農業大學碩士畢業、至邊防部隊服役、至國家某部委文案服務、至在黑土地上開啟一片智慧農業的藍天。一路走來,閒暇之餘臨摹不輟,可謂“筆禿千管,墨磨萬錠”。他書風嚴謹,法度端莊,作品多次作為省禮被韓國、日本、俄羅斯、挪威、巴西、美國等國家農業部門重要官員收藏,成為架起黑龍江與部分國家農業合作發展的橋樑,並深受推崇。但袁英才從不以囿於書法自身的概念和書法家自居,而是自覺堅守中國書法數千年形成的一脈相承的文化底線,尊重傳統、師法自然、在社會生活中汲取靈感,追求筆墨語言的深度,把時代精神彰顯得酣暢盡致,讓中國書法強烈的民族意識、包含的智慧和哲學在自然書寫中昇華。

和歷代不少書法家一樣,袁英才也是從認識並崇尚王羲之的書風走上書法實踐探究之路,在絢爛瑰麗的書法世界裡,尋找那份最真摯的美,尋找人性最真的善和無疆的大愛,其次,他也臨摹顏真卿的《多寶塔》、《勤禮碑》,柳公權的《玄秘塔》,二王的《蘭亭序》、《聖教序》及米芾的《蜀素帖》,自由地無拘無束地徜徉在眾多大家之間,尋得自己心靈上的那份安逸與滿足,不知不覺間,從最初對一家、兩家專注至筆下逼真,到廣博接收、取法百家,得其神、韻、形、氣、法,去其矛盾衝突,取其精華和諧,為我所用,融會貫通,直至成為自己個性的書法味道,雖年紀輕輕即得自家書象。但他並不滿足於此,而是依然辭去令人豔羨的京城工作和別去在京發展書法事業的良好氛圍,選擇回到家鄉黑龍江虎林,在黑土地上躬歷山水、意馳農耕,打開智慧農業之門的同時,也使得其書法煙霞供養、縱秀攬瑰,不僅為東北糧倉健康發展錦上添花,其知行合一的美書作品也成為省市領導與諸多國家農業交流合作的紐帶。


書法家袁英才:內容與形式統一的自然書寫


“載道”是中華文化哲學精神的擔當,書法工作者肩負著書寫偉大時代精神氣象和屬於這個時代筆墨高峰的歷史重任,作為八五後書法家,袁英才準確把握時代脈搏,站在時代高處,以筆墨形象展現中華氣度,以精品力作闡釋中華美學,自覺堅定中華文化自信,積極把中華風度、中華風骨、中華風韻展現給世界。2019年俄羅斯第五屆國際北極論壇期間,黑龍江省政府代表團攜帶袁英才的書法作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定點贈送給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把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博鰲亞洲論壇提出的“通過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以筆墨形式傳達給國際社會,推廣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的中國大同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一幅橫軸作品,九個字左起至右一字排開,每個字都在逸筆妙墨中盡顯風華,在沉實淡定中透出盎然春意。這幅字深得王羲之書風的韻致並在此基礎上融進自己的思考,首先是運筆的法度掌握很精準且熟練,使轉圓活流暢,提案交替敏感、鮮明,線條自然、勁道,結構、章法等無處不滲透著一種平和安泰的氣氛,我們在看到這幅作品時很難找到率真、隨意之筆,彷彿筆一提起必定達到溫潤和諧之韻。顯然,袁英才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教化性,在開筆前的考量中,首先找到社會普泛人群和書法行家的共同接受點,確保讓任何一個欣賞者面對作品時都能展開自由的想象力,在書法美學靈通灑脫、玄妙入神之美的滋潤中體驗到安全、互助、快樂,這是以“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球價值觀內涵的另類解讀。至此,不妨可以認定, 這幅作品的確不失為一幅即興應景佳作。

《營農二龜山 情繫八個嶽》是一幅秀美清奇、青露未晞般的書法作品,雖然基調是“行雲流水、舒展有型”的行書筆意,但滿紙撲來的卻是濃濃的日文氣息。因為日本文字多來自漢字或漢字的寫意,尤其字中的彎鉤部分,它是比較重視並遵循中華楷書的行筆,所以袁英才在書寫這幅作品時,將內中的“龜”和“個”兩字最後一筆的彎鉤部分刻意拉的稍長,雖然我們看到的日本字多和漢字糾結不清,但這一點睛之筆,卻把日本字的飛動和俏雄給凸顯了出來,又不失中國傳統書法的審美趣味。這幅作品由黑龍江農業廳相關人員到日本新潟縣農業綜合研究所研修學習水稻優質栽培、加工等技術時作為交流禮品帶給對方,作品中提到的“二龜山”“八個嶽”是日本著名的農業種培、加工之地,在書寫這幅作品時,袁英才把對作物糧食等客觀物象中的美和自己的感情融和在一起,傾情在紙面,在點畫節奏韻律的起伏軌跡中,表達自己對糧食的尊重。漢字是世界範圍內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唯一從古至今不斷髮展、一直使用的文字,經過漫長的歷史沉澱,成為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形式和精神載體,並對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這一切都與書法家不懈努力傳承傳播分不開。韓國第二十三屆國際泡菜文化節,袁英才又傾情題寫了《泡菜文化美味世界 創意傳承名揚四海》相贈,成為這次盛會上唯一的中國文化元素,受到參會人員的追捧。在創作這幅作品時,袁英才首先考慮到這幅作品的受眾,需讓作品的維度達到既親和又讓人敬畏的效果,他把兩句開頭的“泡菜文化”、“創意傳承”用行楷、枯筆書,後面的“美味世界,名揚四海”用飽筆、行草作,盡力剋制那些逸筆草草的態勢,約束自己曾經放曠的心思,規規矩矩地書寫,使作品風貌豪放中有婉曲,且曲與直、開與合、實與虛,靈活機動中堅守著法度。這就是我們在《泡菜文化美味世界 創意傳承名揚四海》中看到“泡菜”的墜露落英、“美味” 的百轉千委、“意”字的落紙雲煙、“傳”字的風骨氣韻、“承”字的沉著剛毅、“揚”字的香風自隨、“海”字的灑落不羈,形神兼備之美令人賞心悅目。


書法家袁英才:內容與形式統一的自然書寫


在袁英才的書法作品裡,除了平時臨帖練習,很難找到與他工作、生活無關的外話,大多是他對生活、工作的有感而發,或受人請託題寫的特定內容,這點很像古代先賢們的書寫狀態,因為經常有感而發,並在自然、社會生活中觸類旁通,激發情懷,久之就悟出可以長進書藝的道理來。袁英才常能體驗到“長期積累,偶然得之”的靈感產生過程,與他在火熱的社會生活中的歷練分不開,這位深耕智慧農業領域的八五後滿族青年,立志紮根黑土地,從勞動的豐富實踐中汲取營養,從自然的千姿百態中感悟意象,不知不覺間,已是秋實豐盈。《世界黑土地 生態黑龍江》是袁英才贈給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一幅精美之作,該作品古拙生趣,沉著老到,非以往書作的妍美之相,用筆粗狂,墨汁充沛,書寫時精力也很飽滿,圓勁的線條,如龍蛇走遊,激盪的筆勢,如不能控捉之箭,疾呼向前,東北人的豪爽粗放和激情張揚,強力穿透紙背,作品的敦厚感、雄渾感撲面而來,雖然只有兩句話十個字,但所體現的筆墨異彩卻如太空長風千里浩蕩,大海高山一片蒼茫。這同樣是一幅橫軸作品,“世界黑土地 生態黑龍江”兩句分上下兩列排開,第一句“世、界、土”三字的粗筆濃墨,與“黑、地”的細筆婉曲,第二句“生、態”的圓厚渾融與“黑、龍、江”三字部首部分的遊絲細線,這些靠筆勢開張在紙面形成跳躍式的節律,使滿紙洋溢著活力,“地”字的“也”部分、“龍”字的“龍”部分,“江”的“氵“部分,雖細如蛛絲,但融入整體,卻給人豁然大度,空靈優雅,展現出逞雄昂揚之勁道。這是袁英才帶著對家鄉黑土地的敬畏之心而寫,生動自然地把龍江人內質剛毅、外表寬博、疾而不急促、更不尖銳逼人的性格流瀉無遺。

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一直是袁英才探索實踐的課題,雖其年歲正輕,其筆墨卻有鬱勃的特色,無論拙、禿、鈍,都韻味瀰漫,氣味醇酣,不再有青春躁氣,這對一個青年書法家來說是難能可貴的。袁英才的書寫意義告訴我們,一個書法家只有走自己的創作之路,時時觀照當下火熱實踐,不斷強化自己的書寫品格,才能不受世俗的書寫限制而為自己提供最大的自由創作空間。雖然其用筆還不夠乾淨徹底,但隨著其閱歷、境界和內涵不斷拓展昇華並注入創作實踐,他的前方一定是開闊地帶的坦途。(楊嫻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