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孩子最擔心、最害怕什麼嗎?

靜怡勤反覆練


作者:小問號思維館

最害怕的事第一名:爸爸媽媽吵架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兇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隻小老鼠,心裡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為孩子還小,夫妻間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對小孩子是無所謂的。其實,孩子們那一雙雙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們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記錄下來了。有些家庭,夫妻間爭吵不休,滿嘴粗話,甚至動手動腳,家庭氣氛經常處於緊張狀態,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壓力;有些父母,長期感情不合,在家裡寡言少語,在這種氣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壓抑,時間久了勢必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會使孩子變得冷漠、孤獨、執拗、粗野,成為心理方面的畸形兒。

  因此,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是每一位有愛心的年輕父母應該謹記的。

  最害怕的事第二名:爸爸媽媽又發脾氣了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麼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1、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幹什麼,就幹什麼;

  2、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3、大哭起來,不會再幹你不希望他乾的事,也不去幹你想讓他乾的事;

  4、學著你的樣子,也發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麼發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可能的話,發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最害怕的事第三名:偏心,對孩子不能給予同樣的愛

  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劇情大家應該都還記憶猶新,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面對只能救一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很幸運女兒方燈後來也在這次災難中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為養女。但女兒卻因為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願回家認親,和家人足足分離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餘光裡,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遊……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大量研究發現,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行為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後離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被冷落的孩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子則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

  最害怕的事第四名:父母失信、撒謊

  家長說話不算數,多是因為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時推三阻四。比如有的父母說:趕緊寫作業,寫完作業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讓孩子繼續學習;有的家長答應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麼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它會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成人後,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做個說話算數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願;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

  最害怕的事第五名: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問題

  好奇是人類的天性,特別是在童年時期,好奇心特別重。但是不少爸媽對孩子的問題不加重視,沒當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

  有的父母嫌孩子煩,三言兩語打發孩子,孩子也許還很小,但他也能感覺到爸媽的態度,父母的冷淡會讓孩子以為自己不應該問問題,或者不應該問這一類問題,讓他對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爸媽的敷衍還會讓孩子漸漸失去提問的熱情,也會漸漸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一知半解,信口作答,孩子對爸媽的話總是深信不已,你給他錯誤的答案,孩子會當成是真理而記住,錯誤的觀念一進入腦海,再要改回來就難了。以沒有時間作藉口不回答孩子問題,這只是一個藉口,不應該成為理由。如果爸媽在當時沒有時間回答孩子,也應該首先肯定孩子的提問,然後向寶寶說明自己現在確實沒有空,並向寶寶承諾在某個專門的時間來回答寶寶的提問。

  最害怕的事第六名: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係好。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夥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於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意見。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於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並尊重這種差異。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最害怕的事第七名:忽視孩子的優點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在我們的眼裡,自己的孩子總是不如別人的孩子好。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源自於父母們望子成龍的心態。但是,每個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孩子也是一樣。父母由於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總是孩子的缺點,而忽視了他們的優點。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經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誇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作為家長,不能只憑長相、成績等某個方面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沒有出息,而是應該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發現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要把讚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你的讚美聲中繼續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最害怕的事第八名: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博取別人的讚歎有的家長,簡直把孩子說成“豆腐渣”。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初曉多囊日記1020


【原創】你提的問題特別好,因為了解了孩子害怕什麼,我們的的教育方式和內容才能有的放矢。

我有兩個孩子,大寶上四年級,我之前還真問過她這個問題,她是這麼回答的。


NO.1 爸媽吵架。她告訴我,她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次,看到爸媽吵架(她第一次看見我們吵架),手裡拿著棒棒糖“勸架”,結果被媽媽不小心把棒棒糖打掉在了地下。從那以後,只要看見爸媽吵架,心裡就緊張。

NO.2 捱罵捱打。因為我家家教比較嚴,除了學習問題、做事效率、生活習慣等,我們都會嚴厲管教,我們的原則是從小管,大了不管。所以,孩子特別怕犯錯誤捱打罵。

NO.3 死亡概念。有一次,大寶看了一個電影,涉及死亡問題,孩子沒弄明白死亡意味著什麼,那段時間一直很恐懼。後來跟我交流,我跟她講了後,雖然不是那麼恐懼了,但還是很害怕。

NO.4 不守信用。父母對孩子一定要守信用,如果言而無信,孩子就會害怕,沒有安全感,因為你說了不辦,這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如果做不到,就不要答應,答應了就一定要辦到。

NO.5 別人冷漠。有一天,大寶放學回家,關門在房間,一個多小時沒出門。後來追問才知道,上美術課,自己畫筆忘帶,借了好幾個人都沒借給她,傷了心。有意思的是,第二天,幾個沒借她筆的同學都跟她和好道歉了,原來是她們串通好的惡作劇。孩子對於朋友背叛、冷漠,非常恐懼,畢竟社會經歷閱歷少。

NO.6 恐怖動物。多數小朋友都有害怕的動物,我家大寶害怕蟲子。我覺得這種害怕,跟以上五種害怕比,是淺層次,可以克服。

我能想到的就是這些了,希望對你有幫助,祝所有孩子都健康快樂!


玩具時空機


我記得我小時候學習不好,那時候老師會打的,每次上課就會害怕打過我的老師,每次上課就瑟瑟發抖,小心翼翼,生怕做錯什麼事。但是時間越長越感覺自己注意力不集中,因為想的太多就顧不上聽課!小時候最害怕失去自己的父母,父母是我的依靠!



建築資質諮詢姚工


你知道孩子害怕什麼嗎?

害怕或恐懼是所有動物包括人類的一種本能,是與生俱來的,直接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和生長髮育。

兒童的恐懼是變化的。

不同年齡的兒童會有不同害怕的對象,也會隨著知識的增長、年齡的增加,環境的變化而改變。

1~6個月嬰兒期,由於聽覺較為敏感,所以對較大的噪音會產生恐懼,家長要注意避免。

6~9個月的嬰兒,對高度產生恐懼,對陌生人也會恐懼,因此嬰兒見到陌生人會哭泣或迴避。

12~24個月兒童對母親的離開極其敏感,而和母親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的孩子,在母親離開時分離性焦慮要明顯輕得多。他們知道母親會回來,在母親離開期間會呆在比較適宜的環境中。

2歲以後,兒童的恐懼較為具體的刺,比如獨處、黑暗、死亡、綁架者及搶劫者等,這也是很多孩子要求開燈睡覺的原因。

6~12歲的兒童恐懼大多與學校,身體損傷和自然災害有關。這時,孩子開始認識到死亡,除了害怕自己死亡的同時,也害怕父母死亡。

重視孩子的恐懼

孩子恐懼時,父母的正確應對極為重要,否則,恐懼將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心理發育。

一是當孩子太小不會表達時,父母對他們的撫摸和摟抱則是最好的肢體語言,輕聲安慰的話語也可以降低孩子的不良反應。

二是當孩子學會表達後,父母也要時常對孩子的身體進行安撫,更重要的是認真傾聽孩子對恐懼的表述,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心情,不要一味解釋恐懼是不必要的。如果孩子的恐懼屬於正常發育範圍,父母不必過於擔心。


走走停停讚一讚


孩子最擔心最害怕事都與父母有關。

1.孩子害怕父母生氣,吵架。

兒童心理機構調查,最多的一條就是害怕父母吵架。

2.孩子擔心父母發脾氣

父母發脾氣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和情緒。

3.二孩家庭父母偏心。

父母偏心讓孩子從小感覺生活在家庭餘光裡,這會給孩子成長帶來陰影。

4.父母失信,輕易承諾!

孩子討厭父母的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捉弄”自己。

父母失信的同時失威,給孩子樹立了錯誤的觀念。

5.忽視孩子的優點。

不要拿別人孩子的優點比較自己的孩子,既樹立不了榜樣,還會給孩子帶來傷害。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和長處。鼓勵他支持他,給孩子樹立信心。



老絲來了


我覺得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事情,根源就在於啊,沒有安全感,不自信。那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求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以及父母濃厚的愛!一個積極向上的家庭環境和父母無私的陪伴及愛會會讓孩子克服成長當中一切困難,也讓她有勇氣面對成長帶來的一切挫折!


大應說育兒


剛生下一枚女寶寶,剛剛百天,孩子最害怕打預防針了,每次打針都要哭的把自己卡住,最擔心趁自己睡熟的時候媽媽又把她放在床上讓她自己睡,每次醒來委屈的樣子,讓媽媽我都覺得自己下次不該這樣做。


秋果mm


一、爸爸媽媽吵架了(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

二、爸爸媽媽又發脾氣了(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三、偏心,對孩子不能給予同樣的愛

四、父母失信、撒謊(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

五、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六、忽視孩子的優點

七、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


開心手工生活


孩子最擔心與最害怕的是他做的事父母不怎麼理解還要去阻止這直接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其次就是家庭問題看從小給孩子灌輸什麼思想,還有就是考試不好家長沒有鼓勵而是以棍棒教育什麼的


皮皮衝啊動漫


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是父母不要他,從小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長大後大多數會敏感脆弱的,並且他們有小孩子後都想盡辦法把孩子帶在身邊養,畢竟自己親身經歷後才明白孩童時代父母的陪伴多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