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惠安崇武古城走出的中科院院士、廈大教授張乾二

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張乾二,於2020年5月3日逝世,記者採訪其生前友人,講述——

從惠安崇武古城走出的中科院院士、廈大教授張乾二

講臺上的張教授,培養出不少科研中堅。

泉州網5月6日訊(記者 林福龍/文 受訪者/供圖)2020年5月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張乾二逝世,享年93歲。1928年8月15日,張乾二出生於惠安崇武古城,1947年考入廈門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4日晚,記者多方輾轉聯繫上張院士家鄉世交好友的兒子,他向我們講述了張院士不一樣的人生。

幼年艱難求學 磨鍊頑強意志

李柏松是惠安一中退休的語文老師,其父親李敲生,與張院士同年出生,兩人一起上過三年的私塾,結下深厚情誼,兩家也成為世交,“致敬世叔,深切哀悼。”

“他是從崇武古城走出去的中科院院士,是崇武人的驕傲!”在李柏松個人著作《海在家門口》作品集中,有一篇專門描寫張院士的文章。文中寫道,張乾二生於崇武城內“霞田張”的一箇中醫世家。其父張國琛懸壺濟世,人稱“國先”。希望子承父志的張國琛,在張乾二6歲時就送他到私塾讀書,“啟蒙老師是張乾二的四叔公張子敬”。

“父親與張院士同窗三年,對往事記憶猶新。”李柏松回憶,身兼長輩與老師的四叔公對張乾二要求嚴格,“上課稍有分神或書寫不工,隨時會受到竹板打手心的懲罰。”1940年7月16日,日寇飛機轟炸崇武,小學被迫停學。張乾二和幾名同學翻山越嶺,步行數十里到張坂霞美山內繼續求學,“艱難的求學經歷,磨鍊出張院士頑強的意志和堅忍的性格。”

難捨三尺講臺 難忘家鄉味道

“張院士除了搞科研,始終堅持在教學第一線的講臺上,還帶碩士、博士,可謂‘桃李滿天下’。”李柏松說,張院士每天早出晚歸,步履匆匆,全然沒有教授的架子。

在學生眼中,他是治學嚴謹的學者,是循循善誘的師長。每一堂課,他都精心準備,講課深入淺出,深受學生歡迎。近年來,儘管年事已高,張院士依然不輟教鞭,培養了一大批理論化學、結構化學領域的優秀人才。許多學生在他手把手地教導下,有的成為廈門大學化工學院科研的中堅力量,有的成為國內外知名的量子化學專家。

“張院士與我父親同歲,晚幾個月出生,他總愛叫我父親‘敲生兄’。”李柏松說,張乾二考上廈大後一直居住在廈門,“他與我們家一直有往來,每次回家鄉都會來探望我父親。我父親每次到廈門,都會捎上家鄉特產去探望張院士。”李柏松回憶,張院士特別喜歡吃海鮮,像家鄉崇武的魚卷、白帶魚等,“小時候的味道,最令他難以忘懷。”

之前,張院士居住在鼓浪嶼中華路。儘管已是享譽中外的教授,但他仍每天堅持搭公交車到廈門大學上課,晚上再回到鼓浪嶼,“為人低調,十分儉樸,可見一斑”。

兩次與死神擦肩 樂觀讓他屹立不倒

1998年8月,小偷闖入張院士位於鼓浪嶼的家。被發現後,狗急跳牆的小偷掏出了刀。在雙方搶刀時,小偷刺了他18刀,其中一刀把肺刺破,另一刀從心包旁刺過。在醫院裡,渾身是血的張院士被推去做CT。醫生議論說,這位是跟歹徒作鬥爭的英雄,張院士後來在接受採訪說,跟歹徒搶刀,實在是出於本能。

2006年,張院士又遭遇不測——出了車禍。被推進醫院手術室時,他聽見主任對護士長說:你要做他的思想工作,讓他有活下去的決心。護士長回答,不要做了,他剛才已經在開玩笑了。

對於所經歷的坎,張院士承認這令他“很辛苦”,不過他用“張氏樂觀法”來看待自己經歷過的不幸。他說,我的後兩次遭遇都十分好記,1998年被刺傷發生在8月23日,會令人聯想起歷史上著名的“8·23炮戰”,至於2006年那場車禍就更好記了,因為居然發生在9月11日。

他的朋友們認為,正是“張氏樂觀法”令他在遭受幾乎是致命性打擊後不會一蹶不振。據說,張院士不管白天如何生氣,晚上照樣能呼呼大睡,這個本事讓他的同輩羨慕不已。

■人物名片

從惠安崇武古城走出的中科院院士、廈大教授張乾二

張乾二,1928年8月15日出生於泉州惠安,1947年考入廈門大學化學系,1954年從廈門大學化學系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

1978年任廈門大學化學系主任;1989年兼中國科學院物構所所長;1991年起任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家教委化學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福建化學學會理事長,中國化學學會常務理事……同年選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化學部常委。

主要學術獎勵: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福建省科技成果一等獎。

榮譽稱號:

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優秀人民教師;

福建省勞動模範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