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軍銜,在地方工作的將領不參加,為什麼只有這個人例外?

1955年,我軍開始實行軍銜制度,當時在評定軍銜的過程之中,有一個原則就是當時在地方工作的將領(指的是主要工作已經不在軍隊系統之中),都不評軍銜為好。可是,凡事都有例外。有一位將領很早就離開了軍隊系統,轉到地方上任職,主持當地經濟生產建設,可是在1955年授軍銜的時候,這位將領破例參加了授軍銜,而且還被授予了上將軍銜。這是怎麼回事呢?這位特殊的將領是誰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1955年授軍銜,在地方工作的將領不參加,為什麼只有這個人例外?

閻紅彥是今陝西子長人,出生於1909年,早年間曾在陝北地方軍閥部隊中當兵,深受壓迫和欺凌,後來毅然決然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此期間,閻紅彥投身於兵運工作,參與創建了陝北紅軍,不斷鞏固和擴大了陝北根據地,併為紅軍主力在陝北勝利會師開創了有利的條件。紅軍主力到達陝北之後,陝北紅軍進行了改編,閻紅彥曾經擔任過陝北紅30軍軍長一職,還率領部隊參加了紅軍東征。

1955年授軍銜,在地方工作的將領不參加,為什麼只有這個人例外?

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之後,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當時紅30軍被改編為了八路軍第129師留守處部隊,閻紅彥出任八路軍第129師留守處主任。後來,隨著部隊序列的變化,閻紅彥還先後擔任過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3團團長、警備第1旅政委等系列職務,擔負著保衛陝甘寧邊區的重要任務,有著很多的貢獻。抗日戰爭勝利之後,閻紅彥根據工作需要,從陝北到達晉冀魯豫軍區,最初擔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3縱隊副司令員,同時擔任縱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授軍銜,在地方工作的將領不參加,為什麼只有這個人例外?

後來,閻紅彥又歷任中原野戰軍第3縱隊副司令員、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在整個解放戰爭時期,閻紅彥率領部隊參加了邯鄲戰役、隴海路戰役、定陶戰役、豫北戰役、魯西南戰役、鄭州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解放大西南系列重大戰役,立下了不少的戰功,尤其是在部隊的思想政治方面,閻紅彥有著非常大的成就。在率領部隊進軍大西南的過程中,閻紅彥又根據工作需要,將工作重心轉移到了地方上,在大力整頓社會秩序的同時,領導當地人民群眾恢復和發展生產。

1955年授軍銜,在地方工作的將領不參加,為什麼只有這個人例外?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閻紅彥曾經擔任過四川省委書記一職,主持了四川經濟社會穩定和發展各項工作,深受當地人民群眾的尊敬和愛戴。1952年,我軍開始了軍隊幹部的定級工作,當時由於閻紅彥已經轉到地方上任職,所以並沒有參加軍隊幹部定級。後來到了1955年,我軍開始實行軍銜制度,按照當時授軍銜的原則,閻紅彥本來會像此前沒參加軍隊幹部定級一樣,也不參加授軍銜。可是,閻紅彥作為當年陝北紅軍的代表性人物,組織破例讓他參加了授軍銜,並授予了上將軍銜。在當年授予了55位上將之中,閻紅彥是唯一一個陝北紅軍的代表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