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如斯,從哪來到哪去


情緒如斯,從哪來到哪去

關於情緒,人們由來已久的認知是:情緒是天生的,是與生俱來的。情緒是我們內心獨有的、可辨識的現象。

當世界上發生某件事時,不管是槍擊事件,還是挑逗性的一瞥,我們的情緒都會迅速自動出現,就好像有人按了開關一樣:

我們的情緒可以通過我們的面部表情展現,如微笑、皺眉、怒視,或通過其他特定的、易辨識的表情顯現出來;

情緒也可以通過我們的聲音顯現出來,如大笑、喊叫或者哭泣;

我們身體的姿勢同樣會洩露我們的情緒,如每一個手勢和無精打采的站姿。

現代科學家對此提出了一個觀點,我稱之為“傳統情緒觀”。根據傳統情緒觀,在我們的大腦裡有很多不同的情緒迴路,據說每一個迴路都會導致一組獨特變化,即一個情緒“指紋”。

也許某個討厭的同事會觸發你的“憤怒神經元”,於是你就會血壓升高、皺眉、大喊、憤怒異常;

而一條令人驚恐的消息則有可能觸發你的“恐懼神經元”,然後你會心跳加速,渾身僵硬,瑟瑟發抖。

我們能非常清楚地感受到憤怒、高興、驚喜以及其他情緒反應,而且這些情緒狀態很容易識別。

根據傳統情緒觀,我們的情緒是進化的產物。情緒在以前幫助我們生存,現在則成了我們生物特性的固定要素。情緒具有普遍性:在世界各地的每一種文化中,每個年齡段的人都會體驗到和你差不多的悲傷的情緒——即使是100萬年前,在非洲大草原上,居無定所的原始人也會體驗到和你現在差不多的悲傷。由此,情緒被認為是一種非理性反射,一般和我們的理性無關。

大腦的這種原始功能讓你想對你的老闆說“你是一個傻瓜”,但是你理性的一面知道,這樣做你就會被解僱,因此你會剋制住自己的衝動。這種情感和理性的內在鬥爭一直是西方文明的重要內容,因為這種鬥爭,我們才是人類;沒有理性,我們就只能是情緒化的野獸。

傳統情緒觀表現形式多樣,已存在了數千年,最早的代表人物包括柏拉圖、希波克拉底、亞里士多德、勒內·笛卡兒、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查爾斯·達爾文,以及佛教聖僧。當今,一些著名思想家,如斯蒂芬·平克、保羅·艾克曼,他們對情緒的闡述都源於這種傳統情緒觀。幾乎在每本大學心理學入門書籍中都可以發現傳統情緒觀,絕大多數討論情緒的雜誌或者報刊文章也多以這種觀點為本。

傳統情緒觀深深紮根於我們的文化。

電視劇《別對我撒謊》(Lie to Me)和《超膽俠》(Daredevil)也據此提出了假設:你的心率或者面目動作會暴露你的內心情感;

情緒識別分析公司Affectiva 和Realeyes 能夠通過“情緒分析”幫助各個企業監測客戶的情感反應;

在NBA選拔賽中,密爾沃基雄鹿隊通過運動員的面部表情評估其“心理、性格、品質問題”以及“團隊配合能力”;

幾十年來,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先遣特工的培訓都是基於這種情緒的傳統認知進行的……

顯然,傳統情緒觀已經與我們的社會秩序融合在了一起。誠然,數以百計的實驗為傳統情緒觀的合理性提供了某些證據,但也有數以百計的實驗對這個證據提出了質疑。在我看來,唯一合理的科學結論是,情緒和我們通常所想的不一樣。

那麼,情緒到底是什麼呢?

當科學家擺脫傳統情緒觀的束縛,只看研究數據,就會發現一個完全不同以往的情緒解釋。總之,我們發現,你的情緒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由一些更基本的部分構成的。

情緒不具有普遍性,而是會因為一個人所處的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情緒不是被激發的,而是由你創造出來的。情緒的出現是你身體各個部分協調作用的結果,包括你的各種生理特徵、一個受環境影響的靈活的大腦、你的文化背景和成長環境。情緒是真實存在的,但從客觀上來講,其真實性與分子或神經元的真實性不同,情緒的真實性和金錢的真實性一樣,即情緒是人類共識的產物

對於這種情緒觀,我稱之為“情緒建構論”。

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對馬羅伊州長演講中聽眾的反應就有了完全不同的解釋。

當馬羅伊州長在演講中哽咽時,這並沒有激發我大腦內的悲傷迴路,相反,我在那一刻感到了悲傷,那是因為我自小就受某種特定文化的薰陶——我很早就知道,當某些身體感覺和巨大損失產生共鳴時,“悲傷”就有可能發生。基於過去一些零散的體驗經歷,比如我對槍擊事件的瞭解,發生類似事件時產生的悲傷情緒,再面對類似的悲劇時,我的大腦便能快速預測出我的身體應該有什麼反應。這種預測導致了我心跳加速,面部潮紅,胃緊緊地揪在一起。是這些預測讓悲傷情緒的實例有了意義。

通過這種方式,我的大腦構建了我的情緒體驗。我特定的身體活動和情感並不是悲傷的指紋。如果預測不同,我的身體反應也會不同,我可能不會面部潮紅,反而會渾身發涼,我的胃也不會揪緊,但我的大腦最後依然會把情感引向悲傷。

不僅如此,就算我出現了心跳加速、面部潮紅、胃緊緊揪在一起、熱淚盈眶等反應,也不一定意味著我就是悲痛傷心,也有可能是憤怒或者恐懼。或者在一個非常特殊的情境中,如一個婚禮慶典上,同樣的反應可能代表的是快樂或者感激。

那我們又該如何與我們的情緒相處呢?

第一點是對待情緒的態度。

對待情緒要有合理的態度,情緒從中醫角度來說有喜、怒、哀、樂、悲、恐驚,從現代心理學來講有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兩種說法。愛、喜悅、興奮、歡樂等向上的一些情緒能激活我們大腦和身體反應的,我們把它理解為積極情緒;我們把壓抑的、往下走的情緒比如悲傷、憤怒、焦慮、煩惱這些情緒理解為消極情緒。這是在專業上進行的分類,那麼情緒有沒有好壞?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情緒是沒有好壞之分的。人類發展到現在,我們進化了幾十萬年,更長是幾百萬年、幾億年的生物進化,已經形成了優勝劣汰的過程,一些不好的器官給淘汰掉了。我們的進化有外部發展的進化,還有內部基因的進化,我們基因的進化能力是非常強大的。從進化心理學來說,我們身上沒有一個器官是多餘的。我們進化出來的情緒也同樣沒有多餘的。比如,恐懼可以讓我們隨時產生對外部的一種敏感和防禦,如果我們不知道害怕,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小孩子不知道害怕有可能就會掉進水井裡,我們的祖先不知道害怕,有可能就會被老虎吃掉。所以,恐懼是人的一種本能,就像在下雨之前要打雷、要閃電,首先閃電然後打雷,最後暴雨才會下下來。一個人憤怒的時候,要和人戰鬥的時候,憤怒的狀態就是打雷的狀態,之前他一定經歷過閃電的狀態。我們如果仔細觀察一個人,他憤怒表達出來會經歷幾個階段。他不太高興了,他會默默地走開,或者把頭低下來,這種行為表明他內心裡已經準備啟動他的憤怒了。如果你沒有發現,繼續說、繼續做一些侵犯他的行為和事情,他會感到外部的危險在加重,於是他就會拍桌子、跳起來、摔東西,如果這時候你還不收斂的話,他就要和你打架了,就要傷害你了,因為他要避免自己被傷害。

很多女人在婚姻關係裡捱打,是因為她沒有看到她的丈夫閃電階段的表現,沒看見他勾著頭走開,還在繼續說。閃電時不注意,他就要打雷了、摔東西了,這個時候如果你不依不饒,那他就要打人了。有些兇殺案就是因為被害者不瞭解對方這個情緒反應的過程。所以,恐懼、憤怒等並非是不好的情緒。所有情緒都有它存在的功能,只是為了我們的健康,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要保持平衡。如果一個人總是笑,那就可能是傻子了,因為他沒有悲傷,沒有向下走的情緒。

為什麼說我們今天要管理情緒呢?為什麼我們今天要看一些笑話、而且各種媒體上講笑話的人大行其道呢?是因為我們社會消極的情緒和積極的情緒失衡了,也就是說,我們歡笑越來越少,悲傷越來越多。這是因為我們過於壓抑自己的情感所導致的,我們不允許自己悲傷,不允許自己大笑,時間長了以後,這兩種不允許都會導致我們負面的情緒增多,所以說情緒是不分好壞的。

當我們明白情緒是不分好壞的,我們就會接納自己的情緒,接納了自己的情緒,我們對待情緒就會更加客觀,不是想要控制它,而是想要合理的對待它。我們更願意說是情緒的管理和相處之道,而不是控制情緒的方法。如果這個人說我教你控制情緒的方法,我想這種控制是還沒有接受自己的情緒,它不允許某一種情緒的存在,所以叫控制。情緒不分好壞,要合理地看待它、接納它、應對它。

第二點是不要和情緒講道理。

在《誰在掌控你的人生》這本心理治療小說裡,第一章就是“不要和你的情緒講道理”。有個例子是一個在媽媽身邊睡覺的嬰兒,他剛剛三個月,他哭了,媽媽跟他說:“你不要哭,你哭了會傷身體,長大了考不上大學,對你沒有好處,不要哭了,好不好?”媽媽說了一番很有道理的話,但是卻沒有用的,這個寶寶還會繼續哭。寶寶根據身體和心理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個時候他聽不懂你的道理。

情緒是像嬰兒一樣的,心理學家早就做出了這方面的研究,我們的兩個大腦——理智的腦和情緒的腦運轉速度是不一樣的,情緒腦運轉速度是理智腦的50倍。50倍是什麼概念呢?兩個人比賽跑步的話,這個人剛跑一步,那個人已經在50步開外了。所以我們很多時候用理智控制情緒和管理情緒是做不到的。

比如說一個人手裡拿一把菜刀想要砍人,情緒控制不住了,我們用理智跟他講,讓他不要砍人,告訴他砍人解決不了問題,你可能話音還沒落,頭已經被砍掉了。很多人打完架、摔完東西、做完錯事才可能跪下了向你道歉。很多邊緣性人格、受情緒控制的人,他們人格不健全,你想要讓理智去控制他是很難的。因此,我們對待情緒,不要和它講道理。

面對情緒,我們應該怎麼做?

要讓他表達。

比如我們對待小孩子。小孩子在外邊受了委屈,被人家欺負了,回到家跟爸爸媽媽哭訴。我們應該怎麼講?兩種行為,一種是先給他講一番道理:“為什麼打你,為什麼不打我?打你一定有打你的道理,下一次不要讓別人打。”這是一種。第二種是:“寶貝,來,到媽媽這邊來,抱抱,是不是受委屈了?那你心裡肯定很難受,來,趴媽媽背上哭一會吧!”哭完之後,這個寶寶會跟媽媽說:“我知道我錯了,我不該跟他玩的,你以前告訴過我的。”當他的情緒被你安撫過之後,淋漓盡致表達完之後,他可以做出合理的認知,你不需要再教育他了。

第一種處理方法,他的情緒被你壓抑到了,他的委屈,他的憤怒,他的恐懼都沒有得到釋放。你只是試圖告訴他一些道理,就有點類似於水不大,就想要渠成,你沒有做到動之以情,就想曉之以理去解決。這就是用理智去解決情緒的問題,這是永遠解決不了的。所以我們說對待情緒的第二點是不要和情緒講道理。

第三點是科學的表達。

我端杯子喝水,是我的生理需要。我現在受到了委屈,今年過年別人都發了很大的紅包和年終獎,我沒有拿那麼多,老闆看不起我,我心裡面委屈。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個時候我有什麼需要呢?我有喝水一樣的傾訴的心理需要,我渴望被人理解,我委屈,我悲傷,我想哭,我想跟人說,我想被人理解,所以這個時候我需要表達。那麼表達就變成了我們情緒的重要的科學的出口。

我們需要正視我們的情緒,我們今天的人對待我們身邊的人是怎麼做的?當別人有委屈的時候,剛試探著說兩句,看我們接不接受他的情緒的時候,我們就說:“別哭了,老闆有幾個是好人呢!天下烏鴉一般黑,我們這些人最苦逼了。”

聽起來是在安慰你這位朋友,不,你是在否定他的情緒和情感,你在否定他那種委屈。那應該怎麼做呢?應該說:“兄弟,我知道你現在很難受,你跟我說,你說的話我一定會認真聽,也許我解決不了你的問題,但是我能感受你的這種感受,我儘量去努力感受你。”這樣,他表達的慾望就來了,這是我們對待別人的情緒的處理方法,我們要讓別人科學的表達,合理表達。

那對待自己的情緒呢?也是要這樣。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不允許自己表達出來。比如家裡親人去世自己哭泣,或者有一些事件自己悲傷的受不了了,我們會一邊捂住嘴巴,一邊又在不停的流淚。說明自己的情緒已經非常的強烈了,自己根本沒有辦法不讓它表達出來了,但是自己並不接受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因為我們不確定別人接不接受。用手捂嘴動作,就是否定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而自己不停地抽泣,就是我自己壓抑不住,這就是一個矛盾。

當我們不接受我們的情緒的時候,當我們不允許情緒表達的時候,我們的情緒將會被壓抑在身體裡。當壓抑在身體裡的情緒沒有被化解的時候,我們就出現了“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這種情況。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急性胃炎、偏頭痛等等一系列的身心疾病,多是身體裡壓抑著沒被表達出來的情緒,出現身心障礙。

所以,我做心理學志願者培訓,是希望他們有傾聽別人的能力,有接受別人情緒的能力,有可以激活別人情緒表達的能力。

第四點是積極地撤銷。

我們不得已劃分了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消極情緒多的時候就是“陰盛”,積極情緒少的時候也就是“陽衰”。就像我們的身體一樣,沒有正性的力量,所以現在的很多人都需要補,因此古中醫學派在中國很流行。我們的心理也是同樣的道理。情緒也是這樣的。

現在很多人消極情緒比較多,積極情緒比較少。本來情緒沒有好壞,平衡就好,但如果消極情緒多了,我們就要做一項工作:去提升和增強積極情緒。比如說讓我們對自己的滿意感、自豪感提高,當我們對自己有了滿意感和自豪感,我們就會對外部的事物有好奇心、有熱情。就像我現在給大家講課,我非常有熱情地給大家分享心理學。這種熱情就是積極情緒,它會和愛、真誠、溫暖、喜悅、歡樂、興奮等結合起來,打成一片。

所以,我們在管理情緒的時候不要總是盯著負面情緒,我們要去做一些提升積極情緒的事情。因此,今天我們轉向積極心理學就是為了提升大家的積極情緒。那麼怎麼去做呢?

去做積極的行為。如果你經常幫別人,就會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你就會產生自豪感;如果你經常把自己該完成的事情完成了,你就會產生對自己的滿意感;如果你在挑戰自我做一些事情的時候不後退,你就會有自豪感……所以,所有的積極情緒都是通過積極行為來實現的。

第五點是合理的認知。

一個人對事物的看法決定了接下來的心理狀態。如果你認為你被別人騙了,你吃虧了,其實你並沒有吃虧,這時候不可能有好情緒。你沒有吃虧,但是你認為你吃虧了,這是認知偏差的問題。有些人不可能有好的情緒,你看他的長相、走路姿態,他就是一個偏執型人格。往往出現偏執型人格特質、鑽牛角尖的思維方式的人,會出現認知上的不合理。那麼怎麼樣提升合理的認知呢?就是多問幾個人。

如果你對一些事物的判斷和事實有出入,你覺得是有人不喜歡你,對你不好。這個時候,你不要自己認為這樣就這樣了。你要多問幾個人是不是這樣的。當你多問幾個人的時候,人家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就客觀了。你所看到的事物客觀了,你對這個事情都有合理的認識。有合理的認識,就不會再產生不合理的負面情緒了,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今天好多人的不良情緒都是源於不合理的認識。

第六點是我們要去鍛鍊身體。

你要知道身心是一體的,我們的身體不運動的話,我們的心理也是會壓抑的。所以,我們要經常通過體育鍛煉,去釋放自己身體裡邊那些不良的或者是多餘的能量,不良的情緒就會被因此釋放出來了。一個人要經常的活動。我們可以體育鍛煉,比如打籃球,打乒乓球;也可以到外邊走一走,換一種環境;也可以做一些其他事情的嘗試。這都是要有一種積極的變換。

那麼如果一個人做到了以上這六點的話,他的情緒管理將一定是非常棒的。

我比你更清楚,心理學是很難推動的。但是我要問自己的是:我能做些什麼。我能做的就是我可以提升我的積極情緒,而我不能做的我先不管它。老盯著那個問題的人,他不可能會快樂幸福的。

祝願大家每一個人都可以做情緒的主人,成為一個通透的人。該發脾氣的時候還是要發脾氣的,但是脾氣要發的是非常合理的。那麼該去保留自己的時候要保留的,要允許自己的情緒出來,不要不允許。那種虛偽的人最容易犯病,而真誠的人往往是通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