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雲戰略很清晰

關注並星標【ToB行業頭條】

瞭解更多To B行業大事

華為雲戰略很清晰

國內SaaS市場仍處早期,多家混戰,勝負猶未可知。騰訊、阿里等巨頭宣佈不會完全踏足,但假如進場,混戰將變得更加捉摸不定。正值新經濟與產業互聯網風口的SaaS領域,誰將決勝千里,真正成為

下一個中國版Salesforce?

來源/ 億歐 韓頊君

編輯/ jenny

01 中國的雲

中國的雲計算的歷史,說長就長、說短就短。長可以追溯到2010年,新浪、盛大、阿里都開始做雲。說短可以追溯到2016年,因為這一年,AWS和Azure才進中國,網易、百度、京東才正式宣佈發佈雲,萬達、蘇寧、國美、海航也做雲,360、美團、滴滴也來湊熱鬧,金融銀行和保險公司也做雲,浪潮、紫光也做雲,電信運營商也做雲,華為雲、騰訊雲也正式讓雲成為一級BU。當然,2018年,大量雲就都歇了,而且各種OpenStack、Docker創業公司都歇了,市場競爭變化就是這麼快。

雲能不能掙錢?在中國不好說,但是做大營收絕對沒有問題。我過去也提到過,如果微軟不做雲硬件的訂閱服務銷售,只研發和銷售雲軟件(類似商用OpenStack),那微軟的營收和市值會怎樣?有人回答我說,至少微軟的營收和市值會掉三分之一。嗯,這就是微軟這個世界第一的軟件巨頭為啥要搞硬件雲的原因。

不管是智能手機、雲計算、人工智能智能音箱和攝像頭、智能汽車,我想說的是,未來的世界都是軟件硬件一體化的,如果還有軟件公司堅持只做軟件,我也只能嘿嘿了。

雲其實也沒啥稀奇。過去有服務器IBM,現在有云服務器;過去有存儲EMC,現在有云存儲;過去有網絡設備Cisco,現有有云網絡;過去有數據庫Oracle,現在有云數據庫;過去有中間件IBM WebSphere,現在有云中間件(如微服務中間件、分佈式事務中間件、分佈式消息隊列中間件)。

不過美國是原創,如Intel芯片、IBM服務器、EMC存儲、Cisco路由器、Oracle數據庫,當然有高昂的技術和可觀的利潤。而中國有聯想這樣的服務器廠商、神州數碼這樣的分銷商、華勝天成這樣的系統集成商。

好就好在,現在開源很發達,而且開源協議是針對過去軟件時代玩法的。雲計算廠商就鑽了這個漏洞,害的開源軟件社區以及背後支撐的主力公司這三年來紛紛修改開源協議。

02 華為的雲

華為的雲曾經走過一些彎路。

一、第一個彎路:私有云和公有云

一開始華為雲放在企業IT BG下。在既得利益下,當然銷售人員首推給客戶賣服務器、一次性收款。後來就是華為雲提升成一級BU,兩個部門就內部幹仗。當然,這問題需要在戰略高度上才能解決。

華為怎麼解決?嗯,端-管-雲,一體化來看。端計算、邊緣計算、雲端計算。在這樣的高層次的統一框架大戰略下來看,就沒啥本地部署、雲端部署之爭了。

二、第二個彎路:政府雲

在2016、2017這兩年,華為猛推政府雲,搶佔中國660座城市,給每個城市都建一個本地雲,方便該城市的各個政府機關在本地雲上安裝部署應用。這也符合中央的數據集中、數據共享、數據打通的指導方針。

當然,每個城市都掏了這麼大的價格,當然不希望肥水流入外人田。所以,需要有本地城市白手套公司,承接本地雲的IDC、系統集成、後續運維。當然,這樣做也能保證本地城市雲出了問題,能很快有本地人做支持。當年,華為圍攻各個城市的電信運營商就是這樣的玩法,各地華為合資公司,幾百人駐場,都是華為熟悉的套路。不像AWS、Azure入華,除了借一下光環新網的中國資質遮一下臉,其他都自己搞。當然,現在光環新網跟著也都學會了如何建立有質量保證的IDC、運維。

現在華為建設的這些本地城市雲也在進化,就當做一個大網中的Region和Zone來看待,相當於星星之火不斷點亮全中國。

三、第三個彎路:企業雲

華為雲一開始以為雲計算就是to B,搞to B就需要首當其衝搞應用。應用除了華為玩的最熟的生態解決方案,就是雲原生應用。

所以華為可搞了一整子開發雲,從雲代碼託管平臺、雲開發工具和持續集成工具、DevOps工具、項目管理和需求管理工具、容器和中間件,大把大把地,和各地高新園區做合作,免費或低價給園區裡的各個高新技術企業推廣。後來也不見效。看來華為不能這麼玩to B企業市場。

to B企業應用,消耗最多的就是關係數據庫,所以華為研發了Gauss數據庫,這才是最掙錢的。當年,微軟CEO納德拉還沒有當CEO之前,管SQLSERVER業務,大力推動SQLSERVER上雲,反而惹得一幫SQLSERVER老臣反水離開微軟。這幫人就被悉數收攬到了AWS、華為、阿里,這也是這三家的關係數據庫產品高速發展的根源。

03 如何後來居上

華為雲怎麼做才能後來居上呢?

大家先反思一個問題:什麼最消耗雲資源(CPU、存儲、網絡帶寬)?文本?語音?照片?視頻?

當然首推視頻。

視頻哪裡用的最多?當然是政府(城市安防),以及消費者(智能手機)。

所以華為雲主打的就是to G、to C。雲計算的原本最主要的客戶,to 企業,反而消耗雲資源並不多。

以視頻貫穿,華為雲是怎麼做的:

一、視頻產生

1、to G城市安防城市交通攝像頭、to C智能手機攝像頭。所以華為在智能手機方面專攻萊卡鏡頭,在城市安防領域揚言要做到中國前三(排在海康和大華後面)。華為在這裡能賣不少硬件和智能手機。當然,華為在硬件的芯片、OS方面也不示弱

2、這麼多智能手機、安防攝像頭要接入,當然還需要雲IoT接入平臺了。

二、視頻傳輸

1、5G。這是華為的老本行。這大量消耗網絡帶寬。

2、為了高速視頻傳輸,還需要有邊緣計算服務器。服務器,這也是華為的老本行。

三、視頻存儲

1、雲分佈式對象存儲系統。這需要用到大量的雲存儲資源。

四、視頻處理

1、視頻處理中間件,如裁剪、轉碼等。這需要用到雲處理中間件服務,也需要大量消耗雲計算CPU資源。

2、視頻出來了,還需要用到人工智能視覺識別計算技術,這又把華為雲的AI雲服務捲入了,這也需要消耗大量AI TPU/GPU資源。

五、視頻播放

這裡面就用到了華為雲的CDN技術,進行視頻分發

所以你看,一個視頻端到端,就把端-管-雲全串聯起來,把端設備、邊緣計算服務器、5G、IoT接入平臺、AI雲服務、中間件、雲存儲、CDN、CPU/TPU芯片及服務器全串聯起來了。

別看雲是無所不包,但其實,最掙錢還是這些。

企業做產品,一定要有清晰的戰略,千萬不能什麼錢都掙。其實大部分產品都不好掙錢,把好掙錢的產品打穿了、壟斷市場了,就能掙大把的錢。這才是我想告訴所有企業軟件的事。這就是戰略的價值。

時隔一年,3W產業媒體中心重磅啟動「2019ToB行業影響力價值榜單」系列評選。

此次榜單評選將聚焦ToB領域,對雲計算、大數據、安全服務等數十個細分領域進行全面梳理,分別從企業綜合實力、產品應用價值、企業創新力、行業影響力四個維度評選出相應榜單。

旨在尋找和發現,在ToB領域持續創新、創造增量、深具潛力的卓越企業和領軍者。

點擊文字即可閱讀

轉載/投稿/內容合作/尋求報道

請聯繫微信:qifuxiaozhushou3W

/

歡迎加入我們的行業社群

公眾號後臺回覆 【入群】即可

華為雲戰略很清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