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醫學專業,也太難了吧!

據相關數據,中國兒科醫師存在短缺且不斷減少的問題,這樣的尷尬局面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那麼,為什麼大多數醫學生都不太願意做兒科醫生呢?今天小編想從三個方面來和大家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面診難、就診更難

之前聽到一句話,感覺特別適合用來區別於兒科與其他科室,這句話是這樣描述的:“學外科,面對的可能是一個大人。學兒科,面對的就是一個小孩,一群大人。”


這個醫學專業,也太難了吧!


首先,兒科的病患大多都是在不能夠自我精確描述病狀的年齡階段,所以在醫生面診時,大多都是父母或其他家裡人在和醫生在描述,但至於到底哪裡不舒服,怎麼個不舒服法,說實話家長就真的能瞭解清楚嗎?


因此,需要我們兒科醫生十分耐心和過硬的專業來判斷,以給出最佳的治療方案。


但是這裡又出現了一個問題,當下社會,孩子都是捧在家長們手中寶貝,生怕磕了碰了,這不,在醫生提出需要吃藥或打針或者輸液的時候,孩子可能還沒來得及拒絕,一些家長就開始作妖了,何出此言?我們來看看知友發出的這樣一段對話,大家便能理解兒科醫生的無奈了。


這個醫學專業,也太難了吧!

這個醫學專業,也太難了吧!

截圖來源於知友| 大麥


綜上所述,一目瞭然,就面診就診問題來講,我們的兒科醫生也太難了。


這個醫學專業,也太難了吧!


醫患關係緊張

前面提到,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長們的掌上明珠,這其實也是醫患關係達到冰點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父母心疼孩子,天經地義,但不排除一些父母對孩子的關心確實是過度緊張,帶孩子看病期間一有不如意就開始找醫生的麻煩,前一段落的截圖將這一問題詮釋得淋漓盡致。


大多數孩子身體素質,較成年人來講,還是比較脆弱的,尤其是面對新生兒這樣免疫力低下的群體,需要我們醫護格外地小心照顧和呵護。但兒科實踐性的東西太強,醫生們還要面對眾多非醫學常態的變化,例如孩子哭鬧不配合治療,家長對治療方案不滿等,無論問題多小多麼無關痛癢,所有責任都必定被強加在醫生身上。


如此一來,兒科醫生與家長們的關係,自然不會十分融洽。


夜班難,薪酬低

我們先來看一組照片,接近晚上八點的兒科科室情況。


這個醫學專業,也太難了吧!

這個醫學專業,也太難了吧!

圖源來源於知乎用戶| Richarderm


醫院在白天的時候,各個科室人滿為患,是很常見的狀態,但兒科不僅白天忙得不可開交,晚上仍然需要面對這般熙熙攘攘,實屬不易。


我們都知道,嬰幼兒在夜晚生病的頻率是很高的,特別是天氣多變的季節,發燒感冒,嘔吐腹瀉的問題,一個小孩,幾乎每隔一小段時間,就要來醫院上演一次“一哭二鬧”。


我們再來說說薪酬,很喜歡的一句話,很現實也很貼切生活:任何脫離生活實際而一味談奉獻都是耍流氓,都是道德綁架!


什麼白衣天使,逆行英雄,戰鬥過後,還不是要回歸於正常的養家餬口的工作之中,而每個月工資薪酬則是一個成年人最看重的一部分。


一位剛入職的兒科醫生,一個夜班下來,普通城市較一般的醫院補貼也不過是五六十塊,講真,點個好點的外賣加杯奶茶都不止這些的,一個月下來,四千?五千?反正不多。


話說回來,難過的科室又何止兒科一個,急診,ICU,產科... ...哪一個科室沒有令自己道不完的辛酸淚,想轉行或辭職的念頭沒有十次也有九次,我們外行人只是不清楚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