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青牛而去的老子,留下的卻是其不朽的思想

騎青牛而去的老子,留下的卻是其不朽的思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曾經做過周王朝張光藏書室的史官。

《史記》中記載,孔子向老子請教周禮,老子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大意是說,孔子所說的禮,制定和倡導的人已經不再了,只留下了其言論。君子時運來了則做官,生不逢時,就像蓬草一樣飄風飄轉。我聽說,善於經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就好像什麼東西也沒有。君子有高尚的品德,但是他的容貌謙虛得像一個愚鈍的人。去掉你身上驕氣和多欲,以及矜持態度和過多志向,這些對你毫無益處。我只能告訴你這些,僅此而已。

考慮老子對孔子說的這段話,結合孔子的一生。孔子雖說弟子眾多,然而周遊列國多年,自己的政治主張依舊沒有得到各個國君的重用,豈不就是老子所說的“不得其時”,而在漢朝大一統之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所創的儒家思想成為了正統,直到現在中華民族的影響依舊強大,這豈不是就是所謂的“得其時”。而老子讓孔子保持自己的本性,不要因為一些品德,比如驕氣和多欲望等就要捨棄,這不就體現了老子所倡導的“無為而治,順其自然。”


騎青牛而去的老子,留下的卻是其不朽的思想

傳說老子離開周都,到了函谷關,在關令尹喜的要求下,老子撰寫了一本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老子》也就是《道德經》,然後離開函谷關,不知所終。後世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將老子尊為始祖,稱其為“太上老君”。


騎青牛而去的老子,留下的卻是其不朽的思想

而漢武帝之前,道家的黃老無為的思想是被統治者所提倡的,處於支配地位。然而世間關於儒家,道家早已爭論不休。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其實我們今天看來其二者皆有利弊,皆有試用範圍。如果當初的學者似乎二者只能存一。我覺得將二者比喻為一陰,一陽最為貼合。所謂“一陰一陽皆為道”這是老子的對立統一的觀點,而孔子也作《易傳》而《周易》中無不體現“陰陽”對立又結合的思想。就如儒家,道家,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學說中缺一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