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时“泾原兵变”和“奉天之难”发生及被平息的根源何在?

一、安史之乱后,唐朝面临内外两重不利局面

如果要给唐朝寻根,就会追溯到北魏。具体地说,唐朝是源于北魏的武川镇(今内蒙武川)。

唐德宗时“泾原兵变”和“奉天之难”发生及被平息的根源何在?


公元534年4月,来自武川镇的镇将宇文泰统一了关陇,又于公元535年正月建立了西魏,之后北周,再到隋和唐,一路生根开花,追踪溯源是武川镇。因此唐和北魏有很多相似点,其中之一就是军镇的设置。

为了抵御北方民族,北魏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即北方六镇。而唐朝也在北方边境设有五个大藩镇,即范阳、陇右、河西、朔方和河北。北魏的灭亡和六镇有关,而唐朝的衰败也在藩镇。

唐玄宗李隆基为了“吞四夷”,改变了唐初以来不让边将在一地长期驻守的规矩,他的边将在驻地待十几年都不变,结果使得藩镇坐大,酿成唐王朝难以承受的安史之乱。

为平定安史之乱,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李亨又不得不倚靠藩镇,从而使得新的藩镇势力坐大。安史之乱被平定后,为了安抚安史降将,唐肃宗的儿子唐代宗李豫又不得不将刚收复的河北之地分给安史降将。因此,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藩镇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大,藩镇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也使得唐王朝陷入了藩镇越治越大的怪圈。

二、唐德宗意志坚定,斩钉截铁

唐德宗李适的父亲唐代宗李豫时期,虽然平定了安史之乱,可是他并没有乘机解决藩镇问题。以致安史之乱被平定后,紧接着就发生有赫赫战功的名将仆固怀恩叛乱,之后,安史之乱的降将田承嗣和李灵耀又复叛。

唐德宗时“泾原兵变”和“奉天之难”发生及被平息的根源何在?


对这些手握重兵藩镇将领的反复无常,唐代宗束手无策,只能一味姑息养奸,使得各藩镇的气焰越加嚣张。

唐德宗不想走他父亲的老路,在对内和对外两个都必须抓的问题上,他和历代皇帝一样,把先安定内部放在首位,即先对各藩镇削藩。

唐德宗的削藩行动很干脆,他将最亲近的郭子仪朔方军一分为三,还将各州节度使互相对换,又将两京和关内的壮丁调到关外的丰州九原(今内蒙包头)去从事农耕。可是,当要调泾州四镇、北庭留后刘文喜去原州担任别驾时,刘文喜不甘心自己被无端降职,因此不奉诏。唐德宗表现得非常强硬而且斩钉截铁,命令陇右节度使朱泚和朔方、邠宁节度使李怀光两将坚决镇压。

刘文喜被唐军围困时,攻守双方都筋疲力尽。唐德宗身边的大臣们都劝唐德宗放刘文喜一马,因为唐朝实在拖不起这样的内耗。唐德宗非常坚决地反对:“对这么一件小事都搞不定,我何以定天下?”又有大臣劝唐德宗哪怕只是给刘文喜一个名号,骗他一下,让他放松警惕后再拿下他。可是唐德宗还是不同意,理由是“

名器不可假人”。

唐德宗时“泾原兵变”和“奉天之难”发生及被平息的根源何在?


唐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还是没有能攻下刘文喜的泾州,反倒是刘文喜的手下们把刘文喜杀了投降。

唐德宗镇压了刘文喜后,他非常高兴,将刘文喜的首级给了很多来京城的节度使或者节度使的副手们看。唐德宗的意思是杀鸡儆猴。

之后,唐德宗又将用于吐蕃方向的军队东调,以武力压迫各藩镇就范。

出乎唐德宗意料之外的是,他的做法,不仅没有使得藩镇就范,反而使藩镇将领们产生了反弹。

三、唐军节节胜利,唐德宗就要成功

河北是安史之乱叛军的老巢,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代宗又将河北分给了安史之乱的降将们,这些降将们很清楚拥兵自重的重要,他们也非常清楚当年唐代宗为什么会让他们继续掌管河北,因此信奉的是实力为王。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和实力,藩镇的将领们向唐代宗提出条件,希望像诸侯王一样,对掌握的土地和权力进行世袭。

唐德宗时“泾原兵变”和“奉天之难”发生及被平息的根源何在?


希望世袭的主要推动者,就是三位安史之乱的降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原名张忠志)、卢龙节度使李正己(原名李怀玉)、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还有一位虽非安史降将,却有不臣之心的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

这四人抱团取暖,相互约定共同向朝廷要求家族世袭,因此,屡次叛唐的田承嗣死后,李宝臣请求唐代宗让田承嗣的儿子田悦世袭。唐代宗答应了李宝臣请求,结果田悦不知感恩,刚开始对朝廷还恭敬,后来就表现出不尊重,让唐代宗非常警惕。李宝臣死后,田悦又向唐德宗请求让李宝臣的儿子李惟岳世袭,唐德宗本就要削藩,当然不会答应。

唐德宗即位后,李正己因为自己是降将,因此担心受猜忌,积极派自己的参佐进京向唐德宗汇报情况,意思自然是向唐德宗输诚。可是唐德宗不仅没有好言安慰,反而让李正己的参佐看了刘文喜的首级,这让李正己感到害怕。

于是,田悦、李正己和李惟岳串联,相互结缔盟约自保,并联合梁崇义以武力抗拒削藩。

战争开始之后,唐军获得节节胜利,梁崇义和田悦接连战败;李惟岳的手下将领王武俊刺死李惟岳之后向唐军投降;战争期间李正己死了,他的儿子李纳接过了卢龙节度使的军权。

唐德宗时“泾原兵变”和“奉天之难”发生及被平息的根源何在?


到公元782年2月,唐德宗削藩的形势非常好,李惟岳死后,他的军队几乎全部投降;李纳在濮州被唐军围住攻打,指日可下;环眼四顾,只剩下田悦所在的魏州,而且城中只有几千军队。

四、事情突然反转

眼看削藩就要成功,唐德宗非常高兴,他又对最后一战的唐将们进行了调整。

任命原李惟岳麾下降将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王武俊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另一位李惟岳麾下的降将康日知为深赵都团练观察使;让范阳节度使朱滔接管还没有到手的德、棣二州。

对唐德宗的任命,王武俊很不高兴,他看不起张孝忠,又认为自己的功劳比康日知大,结果连个节度使都没有捞到,他认为朝廷如此的安排是卸磨杀驴,一旦平了田悦,他的恒、冀二州都团练观察使的位置也保不了,于是他干脆不奉诏。不奉诏的意思就很明确,就是和朝廷继续对着干。

范阳节度使朱滔是镇压刘文喜的将领,陇右节度使朱泚的弟弟,他也不爽,他的目的是想要深州(今河北深县一带),结果被唐德宗拒绝,他心中怨恨,就留在深州不走。

唐德宗时“泾原兵变”和“奉天之难”发生及被平息的根源何在?


李纳在唐军宣武节度使刘洽攻破他所在的濮州外城后,在城上哭着要求悔过自新,并派他的判官房说带着他的舅舅和侄子到唐营投降。唐德宗认为李纳已经没有实力,拒绝了李纳的投降。

结果,形势突然急转直下。

田悦听说了王武俊和朱滔两人的事后,立刻派说客将两人说反;濮州的李纳眼看就要被灭,却没想到居然突围到了郓州与田悦会师。

之后,田悦、王武俊、李纳和朱滔四人先后称王。田悦再联合王武俊和朱滔对前来镇压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进行策反,希望拥护李希烈做皇帝。李希烈是镇压河北藩镇的主力,他看到河北藩镇拥护他,感觉自己顿时有了做皇帝的实力,因此一拍即合。但是李希烈还不敢称帝,而是自称天下都元帅。唐代宗和唐德宗都以天下兵马大元帅即位,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自然意味深长,他正式向唐朝反戈一击。

于是,原本唐德宗面临的只是抱团取暖,相互之间并没有组织性的四方力量,经过唐德宗削藩的努力,反而变成了一个具有非常强组织的统一力量。

唐德宗时“泾原兵变”和“奉天之难”发生及被平息的根源何在?


对唐德宗来说,良好的形势瞬间即逝。

五、“泾原兵变”和“奉天之难”

唐德宗不得不扩大用兵范围,四处征集军队对李希烈进行平叛,可是李希烈军队非常能打,反而将淮西副招讨使哥舒曜围困在河南襄城。

唐德宗急忙命令精锐的泾原军支援襄城。泾原军是泾州和原州(今宁夏和甘肃)的军队,前往河南就必须路过关中。

公元782年10月,泾原节度使姚令昌率领五千军队路过长安,这些军队没有得到足够的军饷供给,听说长安富裕,于是发生兵变。乱兵攻入长安,唐德宗不得不狼狈逃出京城,到达奉天(今乾县)。酿成著名的“泾原兵变”和唐德宗的“奉天之难”。

唐德宗逃走之后,长安的乱兵群龙无首,将战功赫赫,已经成了太尉的朱泚请出来主事。朱泚也居然当仁不让,自称大秦皇帝,改元应天。同时,朱泚领兵对唐德宗所在的奉天围住攻打,情况非常危急,常常有箭矢射向唐德宗,最近的箭矢就落在距离唐德宗只三步远的地方。

唐德宗时“泾原兵变”和“奉天之难”发生及被平息的根源何在?


唐德宗的削藩,结果引得狼烟四起,把自己削出了京城不说,更使得自己命悬一线。好在朔方军李怀光赶到,解了奉天之围。

李怀光解围救驾自然是大功一件,他认为自己的功劳应该成为首辅,因此事先幻想了一个流程:自己会得到唐德宗的亲切接见,然后得到唐德宗的设宴款待,不仅如此,唐德宗还会倾心向他请教治国方案,他会向唐德宗提出一整套治国方案,并提出要诛杀几个奸臣。

李怀光还没见唐德宗就把他的想法对人到处说,结果传到了他要杀的几个所谓奸臣耳朵里,他们对唐德宗说:“李怀光既然都解了奉天之围,就应该乘着朱泚没有来得及喘息之机,乘胜解放长安,如果你接见李怀光,又设宴又款待,耽误几日后长安城内的敌军得到休整,再破长安就难了。”

唐德宗觉得有道理,他没有接见有救驾之功的李怀光,反而让李怀光宜将剩勇追穷寇,结果李怀光也不干了。

公元784年正月,唐德宗很清楚他面临的不利形势,除了原有的李希烈集团,又增加了在长安自称皇帝的朱泚集团,而千里前来解了奉天之围的李怀光也有了异心。按照这样的路走下去,大唐要完。

唐德宗时“泾原兵变”和“奉天之难”发生及被平息的根源何在?


唐德宗全面检讨了自己。

六、检讨之后的全面回归

唐德宗向天下人发罪己诏,他认为现在局面的产生都是他自己的错,因此改元为兴元,表示与之前的自己决裂。之后,唐德宗对李希烈集团的所有人等,包括田悦、王武俊、李纳,朱滔等人恢复爵位,既往不咎;对长安称帝的朱泚集团,除朱泚不在赦免范围内,其他人等也都既往不咎。

唐德宗这么一来,李希烈集团立刻发生分裂,王武俊、田悦、李纳三人立刻去掉了自己的王位,并上表谢罪。但是李希烈则认为自己兵强马壮,可以单干,反而加紧称帝,称国号为大楚。

唐德宗见形势有了逆转,急忙顺势而为,封王武俊为恒、冀、深、赵四州节度使;加封张孝忠并同平章事;加田悦为检校左仆射;加封观察使康日知为同州刺吏、奉诚军节度使;加封李纳为郓州刺史、平卢节度使。

唐德宗时“泾原兵变”和“奉天之难”发生及被平息的根源何在?


屋漏偏逢连夜雨,眼看唐德宗的拨乱反正使得局面开始向好,李怀光又反了。

七、内乱终于被平息

公元784年的3月,拥兵自重的李怀光和唐德宗讲条件,让唐德宗杀了他想要唐德宗杀的几个所谓奸臣,事后李怀光又认为自己做得过了,既然认为事情做得过了,也就认为唐德宗不会原谅自己,于是,在扪心自问之下,他反了。

李怀光的反,让唐德宗不得不从奉天又跑到了梁州(今汉中)。

唐德宗逃到梁州后,对在前线作战的唐将们又做了一次调整:

加封宣武节度使刘洽同平章事;以行在都知兵马使浑瑊同平章事兼朔方节度使,兼朔方、邠宁、振武、永平、奉天行营兵马副元帅;加封邠宁兵马使韩游緕为邠宁节度使;加封奉天行营兵马使戴休颜为奉天行营节度使。

唐德宗时“泾原兵变”和“奉天之难”发生及被平息的根源何在?


唐德宗对屡立战功,平叛最力的大将李晟提拔最快,先是让他任京畿、渭北鄜、坊、丹、延州节度使,又加封鄜坊、京畿、渭北、商华各军的副元帅。

同时,唐德宗还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借助外力的吐蕃平叛。于是,二万吐蕃军在武亭川大破朱泚军,仅斩首就达一万人。

唐德宗的此番调整,终于获得成效,唐军一举攻克长安和咸阳,公元784年6月,朱泚被手下斩杀;公元785年3月,李怀光兵败自缢而死;公元786年3月,李希烈被部将毒死。

八、唐德宗削藩引起内乱的原因

唐德宗李适本人对藩镇深恶痛绝。唐德宗十四岁时遇到藩镇叛乱的安史之乱,他的生活也由盛唐的舒适安定变成了担惊受怕的颠沛流离,他的生身母亲沈氏就在安史之乱中失踪。唐德宗很清楚唐朝由强变弱的祸根,他本人又是一个想恢复盛唐,富有雄心壮志的人,自然要强力削藩。

唐德宗的强势,从他削藩之初对刘文喜的坚决镇压可以看出来。

唐德宗时“泾原兵变”和“奉天之难”发生及被平息的根源何在?


可是,唐德宗的削藩为何变得一波三折,还出现了“泾原兵变”和“奉天之难”呢?主要是唐德宗的操作方式存在问题:

1、在削藩初期,河北各藩镇已经表示臣服后,唐德宗没有收手,反而穷追猛打,欲置各藩镇于死地,因此逼得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相继称王;而对帮助朝廷的藩镇非但没有奖赏,反而也面临被削弱,如朱滔和李希烈等将,于是,反对面扩大了。

2、唐德宗对藩镇的平叛,操之过急,而且由于他本人没有基层军事经验,因此对军队并不了解,他以为军人就是机器,随便驱使,忘了军队是要吃饭,是要养家糊口的,于是,被拖欠军饷的泾原兵发生兵变,迫使自己退出长安。

3、对立有重大功劳的将领不知体恤,使得将领寒心,这在解奉天之围的李怀光身上体现得最明显。将一位千里迢迢而来的救驾重将逼反,体现了唐德宗的某些性格弱点。

唐德宗时“泾原兵变”和“奉天之难”发生及被平息的根源何在?


好在唐德宗及时认识到了这些问题,他毅然发布罪己诏,并进行改元,一改他之前的坚决态度,结果自然就发生了完全的逆转,最终平定了内乱。可是最终的结果已经完全违背了唐德宗之前削藩的初衷。

总起来说,唐德宗的削藩是得不偿失,经过削藩到平定内乱的折腾,使得大唐又遭到一次大的内耗。更严重的是,唐德宗为了让吐蕃参与平乱,许诺以伊西、北庭之地,这让吐蕃有了口实。

于是,吐蕃又成了唐朝的外部威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