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奉天莫谷战败之迷

接上期《唐德宗奉天之难最终奠定赵宋半壁江山的国防格局》


唐军奉天莫谷战败之迷


我们上面说到了凤翔节度使韦皋归唐,解决了唐德宗奉天西部的战略威胁,增加了重大力量。可是就是在各路援军陆续到来的时候,唐军却打了一个大败仗,让奉天本来可以结围的情况又变得非常严峻起来。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大体情况。

依据《通鉴》记载:

建中四年癸亥,公元七八三年  十一月,灵武留后杜希全、盐州刺史戴休颜、夏州刺史时常春会渭北节度使李建徽,合兵万人入援。

这是韦皋归唐后,又一支重要力量支援奉天。

《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四 列传第九十四》载杜希全情况是:

杜希全,京兆醴泉人也。少从军,尝为郭尚父子仪裨将,积功至朔方军节度使;军令严肃,士卒皆悦服。

这说明是从郭子仪起家的下层新的功勋阶层。但是,他本人又是京兆关中人。所以也是关中势力。

《旧唐书》同卷记载戴休颜:

戴休颜,夏州人。在军伍以胆略称。大历中,为郭子仪部将,以战功累迁至盐州刺史。奉天之难,倍道以所部蕃汉三千人号泣赴难;德宗嘉之,赐实封二百户。与浑瑊、杜希全、韩游瑰等捍御有功。车驾再幸梁、洋,留守奉天。

戴休颜和杜希全都是一个系统的 。夏州辖境相当今陕西靖边县北红柳河流域和内蒙古杭锦旗、乌审旗等地。

夏州刺史时常春有必要稍微多介绍点,他的情况有些特殊。从《旧唐书列传第六十七 崔宁传》看,时常春是从朝廷调过去的,而非朔方军系统:

宁巡边至夏州,刺史吕希倩与宁同力招抚党项,归降者甚多。炎恶之,因奏希倩抚绥之功,才堪委任。召归朝,除右仆射知省事,以神武将军时常春代之。

时常春能够去夏州任刺史,是杨炎的主意,而且是与崔宁对着干的。这说明,极为可能也是德宗的意思。唐置左右神武军,设大将军各一人,正二品;统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三人,从三品。掌总领衙前射生兵。见《新唐书·百官四上》。也就是说时常春其实是御林军派出去的。这是德宗自己可以掌握的一支军队。此时奉天有难,他当然得来。

李建徽代宗大历末,为延州刺史。十四年,授鄜坊丹延节度留后,令自得奏事,以分节度使崔宁之权。这说明他也不是崔氏一族的人,和时常春可能类似。德宗建中二年,擢坊州刺史、鄜坊丹延都团练观察使。四年,复置渭北节度,以建徽为之,徙治鄜州。朱泚反,建徽入援,李怀光遣人袭夺其军,建徽走免。军事能力不高,说明不是朔方军系统。这样,大体看,此时德宗可以直接掌握的其实就是时常春和李建徽这两支部队,而且还不能算是非常厉害。当然身边的令狐建的护卫亲军此时那是绝对不能动的,在说也不多。如果加上此时还在东渭桥的刘德信,德宗能够影响的最多是三路援军。

朔方军系统的将领按道理来说可是李唐的命根子,可是救驾也是珊珊来迟,这就有意思了。

四路大军合计万人,就要到奉天了,他们怎么走?这得听德宗的了。其实就是要确定战术策略。而且此时必须是能够落地执行,几乎就是战术层面问题了。

然而讨论之下,居然分成两派,《资治通鉴卷229记载》:

关播、浑瑊曰:"漠谷道险狭,恐为贼所邀。不若自乾陵北过,附柏城而行,营于城东北鸡子堆,与城中掎角相应,且分贼势。"

又是这个关播,在关键的时候在军务上发言,而且地位还在浑瑊之上,根本就没有看什么卢杞的面子的时期。另外,浑瑊的政治立场大体也是在靠拢关播的无疑。而关播的政治立场我们在之前说过了的,是士族立场。

他们提出的思路是以在城东北鸡子堆扎营,与城中形成犄角之势作为目的。这点应该没有意见,关键是怎么走。其实从前面看,军队一定是两个方面来的。一路是北部,从灵武方向来的,一路是从渭南方向来的,一南一北。当然还有个情况就是已经会齐了,而后在去城东北。

唐军奉天莫谷战败之迷

从南方北上莫谷路线假设图。


然而,卢杞却提出了另外的一个看法:

卢杞曰:"漠谷路近,若为贼所邀,则城中出兵应接可也。倘出乾陵,恐惊陵寝。"(《通鉴229》)

卢杞对于最终的目的地是没有意见的,但是对于具体的行军路线则提出了异议。卢杞的意见是走漠谷(莫谷),而不是绕到乾陵的后面。卢杞是两个理由:1莫谷出兵,城中的唐军可以方便接应。2走莫谷不惊动乾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在那里躺着呢。这是从通鉴,和两唐书等主要史料中所看到的卢杞对于军务的最为清晰的一次干涉,之前是没有看到过卢杞对于军务提出有影响力的意见的。从内容看,卢杞的意见是军事和政治两方面的意见都注意到了。当然,卢杞的看法已经透露了莫谷容易受到攻击的意思。不过他也提出了对应的策略,军事准备让唐军接济,至于效果如何那只能走着瞧了。

这个建议对军事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浑瑊马上提出了相反的观点:

瑊曰:"自泚围城,斩乾陵松柏,以夜继昼,其惊多矣。今城中危急,诸道救兵未至,惟希全等来,所系非轻,若得营据要地,则泚可破也。"杞(《通鉴229》)

浑瑊在这里是回复卢杞的惊扰乾陵的这个政治问题。由于朱泚围城,砍了很多松柏,乾陵是早就被惊扰了。所以卢杞的话其实没有意义。由于其他的援兵并没有到这里,此时杜希全的部队就非常的重要。言外之意是不能冒险,军队部署要牢靠,卢杞的办法是分明让唐军涉险了。

对于浑瑊的话,卢杞一句话就给顶了回去:“陛下行师,岂比逆贼!若令希全等过之,是自惊陵寝。”从政治上说卢杞的话没有毛病,自己惊扰和朱泚惊扰当然不同。结果,浑瑊没有话对付了。其实,他也许应该这么说:“如果地下高宗和武后有知,也该支持唐军走乾陵,他们自然希望唐军打败朱泚。”可惜,这样的话没有说。我想说了也没有用。反正,德宗的意见就是走莫谷了。这当然是在说卢杞的看法其实就是德宗的看法。

丙子日,杜希全等军至漠谷,果然朱泚叛军半路截杀。我们说过,莫谷是今天乾县县城西侧的大深沟,实在是非常危险的地方,被朱泚早就在这里埋伏好的叛军在两侧的高崖之上以大弩、巨石击之,死伤甚众。你在深谷之中面对从天而降的弩箭和巨石,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只是去送死了。城中的军队出城接应,也被朱泚的军队打败了。当晚,军队四散崩溃,残军只好退守邠州。邠州,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改豳州为邠州。治所在新平(今彬州),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彬州、长武、旬邑、永寿四市县地。

唐军奉天莫谷战败之迷

败退彬州路线图


唐军奉天莫谷战败之迷

杜希全南下奉天路线图


唐军和朱泚军队战败,退回到彬州,这个结果解开了我们前面的问题,就是从北方来的朔方军到底到了哪里?从逻辑上看,杜希全的朔方军根本就没有到乾县县城的位置,也就是没到奉天。但是,按照逻辑他们应该已经可以通过乾陵——这里是朱泚的一道防线——其实这是很有意思的。就是朱泚为什么在乾陵这里却很顺利地让唐军南下呢?杜希全的军队怎么没有在乾陵北先与朱泚的军队开战呢?按逻辑是应该先开战的,而后才可以顺利地从莫谷南下奉天。换言之,如果在乾陵那里打败了朱泚,那么杜希全的军队南下莫谷其实是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可以说这是一个迷,也是一个不合理的地方。如果杜希全的军队直接从北侧攻击乾陵的朱泚,岂非更好?这样,城中的唐军南北夹击,取胜可能性当然更大。而杜希全的军队为什么不在乾陵北首先开战攻击?如果不在乾陵北打败朱泚,就是到了奉天城东北,依然是在朱泚的高压之下,似乎毫无意义。所以我觉得就是关播和浑瑊的走乾陵后似乎也是一步废棋。只有在乾陵北打败朱泚才是最合理的安排。而且此时朱泚的军队已经驻扎在乾陵,不打败朱泚,杜希全的军队就是在乾陵北,又何以绕到奉天东北?

此外,只要朱泚控制乾陵,那么莫谷其实就是朱泚控制的军事通道。你唐军可以走,人家朱泚的军队也可以走,所以,朱泚的军队当然也可以从莫谷方向危险奉天的安全。

所以,浑瑊的乾陵北的路线也大成问题。

而且一般来说,来援的唐军其实和朱泚军队开战,基本并非是先和德宗请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况此时德宗还在奉天城中被围困,所以他的意见自然就无足轻重。而杜希全的军队的进军路线却要在朝廷上讨论,这也是奉天之难过程中几乎是唯一的现象。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按道理,杜希全的军队直接从北方南下和朱泚自动开战是最合适的了。后面李怀光就是这么干的。

总之,卢杞的意见固然不靠谱,但是浑瑊的办法也大成问题,而杜希全军队居然要请旨奉天城内的皇帝而不是主动对朱泚发动攻击以解燃眉之急,就更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史书对这次莫谷之败的记录是有问题的。当然如果能够实地考察就更好了。希望当地学者可以亲自按照两唐书的记录走一趟看看。我这里是纸上谈兵,只能作为参考了。

但是,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第一,德宗和卢杞一方在与关播和浑瑊一方面争夺对军队的领导权。第二,唐军这次战败了。

不过,我以为,如果我们认可唐军按照卢杞路线才败的话,那么就容易理解了,这是德宗和卢杞故意让唐军败的。

陆贽在前面已经接着危机,接着此时军队在士族手中在和朱泚大战对德宗施加政治压力,如果杜希全南下军队再次胜利,那么奉天城中的军队的主导权可就完全倒向士族了。

不能调动军队的皇权,还叫什么皇权呢?

这是德宗和卢杞最后一次联手争夺军权!是德宗和卢杞对士族的最后反击。可惜,唐军战败,他们的反击也失败了。

唐军奉天莫谷战败之迷


唐军大败,朱泚将军帐安置在乾陵,对奉天城中动静了如指掌。奉天城中再次紧张起来。

但是,奉天再次陷入危机,却为整个奉天之难的转变带来了转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