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成子篡位,孔子建议鲁哀公伐齐,算不算“言之不怍”呢?

陈成子,即田恒,即田成子,因其家族出自陈国,也称为陈恒。公元前481年,田恒发动政变,杀死了齐简公,拥立齐简公的弟弟为国君,就是齐平公。可以说田恒时期为“田氏代齐”打下坚实的基础,至公元前391年,田恒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陈成子篡位,孔子建议鲁哀公伐齐,算不算“言之不怍”呢?

简公,即齐简公,姜姓,吕氏,名壬,是齐悼公之子。最终被田恒所杀。本章的内容就是孔子在得知田恒弑杀齐简公后,非常愤怒,孔子认为唯名与器不可假人,他很庄重的觐见鲁哀公,请求发兵伐齐。但没有得到鲁哀公与季康子的支持。

陈成子篡位,孔子建议鲁哀公伐齐,算不算“言之不怍”呢?

这件事被记载于《论语.宪问篇》第二十一章,其原文是: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陈成子篡位,孔子建议鲁哀公伐齐,算不算“言之不怍”呢?

这段文字从字面上看比较好理解,齐国大臣陈成子弑杀了齐简公。孔子得知后,马上斋戒沐浴觐见鲁哀公,请示道:“陈恒弑其君,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报告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吧。”孔子退朝后说:“我曾位列大夫,所以有国事不敢不来报告君主,而君主却说‘你去告诉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吧’!”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报告,但三家都不愿采纳孔子的意见,孔子又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呀!”

陈成子篡位,孔子建议鲁哀公伐齐,算不算“言之不怍”呢?

文中有两个问题需要解释一下,一个问题是孔子先后两次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其内含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记载两遍呢?第二个问题就是《论语》上一章记载的孔子说过“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孔子在建议伐齐的时候,是不是存在过于理想化的问题,鲁国当时的国力如果去伐齐,会不会自取其辱,更直白点说,那就是去找死。如果是这种情况,那孔子所谓的劝谏是不是他自己所说的“言之不怍”呢?

陈成子篡位,孔子建议鲁哀公伐齐,算不算“言之不怍”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第一次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这句话,朱熹认为孔子这句话是觐见完鲁哀公出来后自言自语所说。意思是弒君之贼,按道理必须讨伐。身为国家的上卿大夫,有为国家出谋划策的责任,对这种事应该及时汇报君主并提出合礼的建议。现在国君甚至不能自己命令那三家权臣,却让我去向他们报告。这是在发牢骚呢。

陈成子篡位,孔子建议鲁哀公伐齐,算不算“言之不怍”呢?

第二次说这句话则是告知完三家权臣,得到不采纳的回复后,离开三家后,自语所言。孔子依君命去报告,季孙、孟孙和叔孙这三家鲁国的权臣,则一向从心底里无视君主,与齐国陈成子互为声援,所以三家肯定会阻止孔子的谋划。孔子明知此结果,但依然进行了汇报,孔子再次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这句话,警告三家权贵的用意是非常明显、深刻的。

陈成子篡位,孔子建议鲁哀公伐齐,算不算“言之不怍”呢?

对于第二个问题,后世儒学者多认为不存在“言之不怍”的情况。想想也情有可原,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了,还怎么去评批呢?《左传》中也记录有此事,内容更详细。“孔子三日斋而请伐齐三,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恒弒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孔子不仅从礼法的角度分析了讨伐的必要性,也对军事力量方面进行了对比。孔子认为虽然齐强鲁弱,但陈恒弑其君在前,齐国民众至少有一半不会赞同陈恒的所作所为,以鲁国一国之力,再加上齐国反对陈恒的力量,是可以打败陈恒的。钱穆先生就认为如果孔子只是讨论礼法的必要性,而不考虑实际力量的对比,就是“言之不怍”,个人意见的发表犹有不可,更何况向君主讨论和汇报国家大事呢?

陈成子篡位,孔子建议鲁哀公伐齐,算不算“言之不怍”呢?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用了程颐的注释,程颐认为《左传》所载的内容并非孔子所说,认为《左传》所记孔子所说过于侧重力量的对比,而轻视了礼法的力量。后世学者多认为这种解释有失偏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