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競賽美國被蘇聯壓制,美國為了獲勝,不惜啟用前納粹天才

1944年6月,艾森豪威爾率領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德軍沒能阻擋盟軍這次進攻,從而歷史迎來了另外一頁。原本在東線已經喪失統治力的德軍遭遇西線危機,德國離失敗已經不遠了。

當時間來到1945年,德國敗局已定,德國想要扭轉戰局在世界各國眼中已經成為了不可能的事情。當蘇軍百萬大軍到達柏林城外,大家都堅信,這場戰爭要結束了。

但此時身在柏林總理府的希特勒卻瘋狂高喊道:我們還有v2—火箭彈,我們還沒有輸!

德國當時把扭轉戰局的希望寄託在了v2—火箭彈上,這個v2-火箭彈到底是何方神聖,能讓希特勒如此瘋狂的認為可以扭轉戰局?


太空競賽美國被蘇聯壓制,美國為了獲勝,不惜啟用前納粹天才


這枚v2-火箭彈是德國的秘密武器,它是一種短程火箭,時速可達到5760千米,而飛行航程可達幾千米。

在那個還是螺旋槳稱霸的時代,這樣技術無疑是世界頂尖的存在,並且沒有之一。

說到v2-火箭彈,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也就是它的發明者馮·布勞恩,在上世紀30年代,馮·布勞恩就開始研製火箭技術,並取得了極大的進展!

但是由於v2-火箭彈的威力並不能完全實現大殺傷性,所以對於扭轉戰局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可是當二戰結束之後,馮·布勞恩所創造的技術成為了世界打開太空的鑰匙,為此在二戰結束後,美方專門派遣人員去尋找馮·布勞恩,最終將馮·布勞恩帶到了美國。

和美國擁有同樣嗅覺的還有蘇聯,可惜蘇聯卻晚了一步,只拿到了一些設備,錯失了馮·布勞恩這位天才。

很快太空競賽打響了,蘇美在二戰後正式迎來了交鋒。前面我們說了,德軍在二戰期間的火箭技術是領先於世界的,這是因為有馮·布勞恩這位天才在。


太空競賽美國被蘇聯壓制,美國為了獲勝,不惜啟用前納粹天才


而如今這位天才在美國,那麼美國理所當然先跨越了一大步。但可惜,由於馮·布勞恩曾經為納粹的一份子,所以美方雖然把馮·布勞恩帶到了美國,卻只是打發他到迪士尼為孩子們講述火箭製造的故事。

而蘇聯雖然錯失了馮·布勞恩這位天才,但卻找來了另外一位天才,這個人就是科羅廖夫。

科羅廖夫出生於烏克蘭,畢業於莫斯科鮑曼高等技術學院,這座學院當時的地位就相當於現在中國的清華大學。

同樣的,這位天才在上世紀30年代就開始研究火箭技術,但由於某些原因,科羅廖夫被迫入獄在西伯利亞監獄服役。

錯失了馮·布勞恩,蘇聯於是接回了科羅廖夫,雖然很長時間沒有做研究,但對於火箭技術,是刻在科羅廖夫骨子裡的。

從而在他的掌舵下,蘇聯在蘇美太空競賽中開始了一系列神操作。


太空競賽美國被蘇聯壓制,美國為了獲勝,不惜啟用前納粹天才


1947年在科羅廖夫的帶領下,蘇聯研製出了第一代火箭導彈R-1,這是世界上第一顆彈頭和火箭分離的導彈。

1953年火箭導彈更新到R-5,射程達到了1200千米,可以覆蓋整個西歐。而到了R-7的時候,蘇聯成功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導彈,射程長達8000千米,在這個時期,美國研製出來的第二代火箭木星-C射程才1000千米,所以到此蘇聯在導彈技術上已經明顯領先於美國。

當然,這還只是科羅廖夫展現天賦的第一步,此後真正的神操作來了。

在1957年,在科羅廖夫的帶領下,蘇聯率先將人類歷史上第一顆衛星史潑尼克一號送上了天空,這標誌著人類利用航天器探索太空的新時代來臨了。

1959年1月2日,月球1號探測器順利升空,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擺脫地心引力的飛行器。

1959年9月12日,月球2號又成了第一個到達月球面的人造物體。

1959年10月4日,月球-3號飛到月球背面,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月球背面照片。

而在1961年4月12日,科羅廖夫更是使出一記大招——將人類第一位航天員尤里·加加林送上太空。


太空競賽美國被蘇聯壓制,美國為了獲勝,不惜啟用前納粹天才


在看著蘇聯看著科羅廖夫的一系列操作之下,美方的航空團隊卻屢次遭遇失敗,看著蘇聯的背影越來越遠,美方團隊倍感壓力,為此不得不請馮·布勞恩出山。

馮·布勞恩和科羅廖夫一樣是個天才,可是此時美國已經落後太多了,雖然有馮·布勞恩這位大神在,但面對蘇聯這座大山,不管如何努力,依舊只能看到蘇聯的車尾。

這樣的情況一直維持到了科羅廖夫英年早逝。

由於科羅廖夫太過強大,從而蘇聯將所有希望寄託在了科羅廖夫身上,科羅廖夫在團隊中幾乎從頭負責到尾,長時間的勞累讓其舊疾復發,這是十年牢獄之災給科羅廖夫留下的傷病。

在59歲這一年,科羅廖夫去世。

科羅廖夫的去世讓整個蘇聯的航空團隊陷入了停滯,當時的蘇聯也不缺乏航空人才,但由於之前幾乎都是科羅廖夫掌舵,包攬了所有事宜,從而科羅廖夫突然去世,相當於將整個團隊的核心給拿走了,沒有人能夠在技術和經驗上代替科羅廖夫。


太空競賽美國被蘇聯壓制,美國為了獲勝,不惜啟用前納粹天才


並且,當時蘇聯的航空團隊裡也有山頭,這些山頭之間彼此不服,但都服科羅廖夫,從而當科羅廖夫去世後,這些山頭開始鬧騰,暗鬥。

這樣的情況被美國徹底抓住了,由於科羅廖夫在蘇聯是處於機密人物,美方團隊並不知道科羅廖夫這個人的存在,但他們知道一件事,蘇聯的研究突然就陷入了停滯,就彷彿他們面前出現了一座大山,他們翻不過去也繞不過去。

在科羅廖夫去世後,在美方陣營的馮·布勞恩開始徹底發光發熱,展現他天才般的操作。

1967年,馮·布勞恩就設計出了史上最強的推進器——土星5號:由5臺F1引擎驅動, 第一級推力就達750萬磅 。

1969年土星5號送阿波羅11號上天,完成了登月計劃,自此完美製霸太空競賽。

面對美國的趕超,失去了科羅廖夫的蘇聯團隊開始著急,這種著急最終也造成了N1火箭以及蘇聯登月計劃的失敗,最終在太空競賽中完美開局、大半程壓制美國無法呼吸的蘇聯輸掉了這場競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