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白:學習古琴,應該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古琴音樂博大精深,如何引領初學者入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徐元白在長期教學中形成了一條正確的教學思路: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學不邋等,諄諄善誘,引人入勝。從而把眾多初學者帶進了古琴音樂的富麗殿堂。

01、在學琴之初引導學生解決怕難思想:琴難學、譜難認、曲難記。徐公少年時期學過多種民族樂器,他明確告訴學生,相比之下,學古琴並不難。他說,學琴容易入門,彈好永無止境。他還說,認譜從零開始,一個一個譜字慢慢增多,就像小學生識字,一個一個認,日積月累,字識多了,便會看懂了。因此識譜也並不難。至於記曲,更不成問題,先學短小的曲子,通過練奏,手腦並用,也並不難記。尤其可貴的是他慈祥的笑容、和藹的教態令學子倍感親切近人,從而樹立了學習信心。

02、從簡易琴歌入手,先聽音,後識譜,放慢速度,掌握節拍,邊彈邊唱,培養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徐老教琴不用練習曲,一般先讓學生學《仙翁操》作為鋪墊,而後精選一首琴歌作為啟蒙曲。1953年教我彈琴時,便用《鳳求凰》作為初學教材。他先自彈自唱了一遍讓我聽,然後聽一個音,問這個音是從哪裡發出來的,怎麼發出來的,接著邊講解、邊指著這個音的譜字讓我認識。與聽音相結合,耳目並用,識譜真的不難。同時,他還用簡譜給琴譜注音,以助我認讀記憶。接著,又帶我照譜邊彈邊唱,饒有興味,而不感到難。既簡短又好聽的一首琴歌很快就學會了。

03、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從聽音識譜到循譜尋音,從感性到理性,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既提高學習效率,又為今後自學打下基礎。徐公以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方法教育學生,使其終生受用。在初步習奏基礎上,徐師便放手讓學生自己先摸索,動腦筋、想辦法,按譜練習彈琴,徐師則從旁指點,肯定正確,指出錯誤,學生學得有興趣,先生教得有把握,做到師逸而功倍。他說,我想讓你嚐嚐魚的味道,再教你抓魚的辦法,以後沒有我,你自己也會抓魚,就不怕沒有魚吃了。

04、為學生彈琴入門設計了學琴路線圖。徐師教琴,先易後難,逐步提高,一般是:《仙翁操》——《古琴吟》或《鳳求凰》——《秋風詞》或《關山月》——《陽關三疊》——《思賢操》——《鷗鷺忘機》或《秋江夜泊》——《良宵引》——《憶故人》——《平沙落雁》——《漁樵問答》——《梅花三弄》。徐公說,學一曲,鞏固一曲,腳踏實地,穩步前進。在循著上列路線圖、逐步熟練的基礎上,就可以進而學習任何其他樂曲,就可化難為易,基本上可以做到無師自通、自學成才。

徐元白(1893—1957),浙江台州人,善詩文、書、畫,工山水及蘭。尤精古琴,能譜曲,北京音樂學院多為之錄音。卒年六十五。《姜丹書稿》父徐月秋為琵琶名手,亦善古琴。他與弟文鏡自幼受其薰陶,均愛好文學、藝術、音樂。16歲時,他在私塾讀完《四書》、《五經》,於1913年經李濟深先生介紹赴廣州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北伐戰爭,一度宦遊江、浙、豫、蜀各地,服官於政法部門,非其志,乃以本身愛好從事民族音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