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殲-11仿自蘇-27,性能卻不如俄機!美國人對沈霍伊一無所知

美媒:殲-11仿自蘇-27,性能卻不如俄機!美國人對沈霍伊一無所知

(如今解放軍空軍的頂樑柱之一:國產殲-11系列戰鬥機)

近日,美國《國家利益》的撰稿人凱萊布·拉森(Caleb Larson)在雜誌上發表文章稱"中國製造的殲-11戰鬥機儘管看起來像蘇-27,但性能卻不及俄羅斯戰鬥機。"不過拋開這位撰稿人的偏見,殲-11和蘇-27戰鬥機孰優孰劣,確實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


有著輝煌歷史的北方雄鷹——蘇-27戰鬥機


毫無疑問蘇-27戰鬥機是第四代戰鬥機中的經典,這一點在東西方軍界已經取得了共識。蘇-27戰鬥機是由蘇聯時代著名的蘇霍伊設計局設計,最初立項甚至可以追溯到1969年,蘇霍伊設計局歷經十年,在1979年終於設計定型,並於1985年通過了蘇聯國家驗收,正式交付蘇聯國土防空軍服役,並被正式授予編號:蘇-27戰鬥機。

美媒:殲-11仿自蘇-27,性能卻不如俄機!美國人對沈霍伊一無所知

(從T-10到蘇-27,蘇霍伊設計局整整走了10年!真可謂是十年磨一劍)

蘇-27戰鬥機在氣動方面達到了當時設計的巔峰,該機採用了著名的"中央升力體"氣動設計,因此在發動機推重比不如美國同類發動機的情況下,開發出機動性能反超對手的作品,確實堪稱奇蹟。憑藉著獨特的氣動設計,蘇-27戰鬥機的翼面載荷遠小於它的美國同行F-15戰鬥機,因此在實戰中蘇-27儘管體型比F-15更大,但是卻更加靈活。在蘇聯整體航空工業技術水平落後美國的情況下,蘇-27能夠實現"逆襲"也證明了其自身性能的卓越。

美媒:殲-11仿自蘇-27,性能卻不如俄機!美國人對沈霍伊一無所知

(蘇-27戰鬥機)

由於是配屬給蘇聯的國土防空軍,所以蘇-27機體寬大,內部載油係數高達0.34,是第四代戰鬥機中最高的,因此蘇-27是全球所有四代機中唯一一種不設副油箱的型號,單憑其內部燃油,即可達到3500千米以上的航程和1500千米以上的作戰半徑,這一點至今沒有任何飛機能夠超越。而且由於蘇-27戰鬥機在設計時比較注重舒適性,和以往蘇軍裝備的米格-25、蘇-15等國土防空截擊機比起來要優秀一大截,因此在蘇軍內部中曾經出現過為了駕駛蘇-27而主動要求調到偏遠地區的現象。

美媒:殲-11仿自蘇-27,性能卻不如俄機!美國人對沈霍伊一無所知

(蘇-27總共有12個掛架,是冷戰中蘇軍火力最強的戰鬥機,圖為蘇聯解體後全副武裝的烏克蘭蘇-27戰鬥機)

對於蘇聯而言,航空電子設備是最大的"痛"。西方在1970年代已經開始出現集成電路,到1980年代大規模集成電路已經成熟並且大規模投入實際使用,而當時的蘇聯還在使用晶體管電子設備,技術水平上落後西方一代半。不過蘇聯的設計師們卻獨闢蹊徑,採用了航電不行光學補的方式,為蘇-27安裝了獨特的IRST裝置。這個小裝置就是在蘇-27駕駛艙前端一個像燈泡一樣的小東西。這個裝置是一個專門設計的機載紅外偵測裝置,由於蘇聯在航空電子技術方面不及西方,特別是蘇聯的機載雷達火控計算機等和西方差距巨大,所以蘇聯設計師們利用紅外搜索裝置來彌補蘇-27戰鬥機機載雷達性能上的不足。

美媒:殲-11仿自蘇-27,性能卻不如俄機!美國人對沈霍伊一無所知

(蘇軍自用版蘇-27戰鬥機上使用的N001型雷達,除了最大功率外,其他性能完全不是美製雷達的對手)

根據公開的資料顯示,在不打開機載雷達的情況下,單憑IRST進行搜索,蘇-27可以有效發現距離自身40千米以內的各種飛行目標。並且蘇聯設計師們把IRST和蘇-27飛行員的頭盔連接起來,研製了第一代頭盔瞄準具。這樣只要蘇-27飛行員肉眼看到目標,系統就會自動鎖定目標並自動給導彈通電,飛行員只需要在準備就緒後摁動導彈的發射按鈕即可。因為IRST系統本身不發射任何電磁或者紅外輻射,只是被動接收紅外信號,因此整個飛機在使用IRST作戰時完全處於無線電靜默狀態,不但可以實現突然襲擊,而且即使在格鬥空戰中,也佔有很大優勢。

美媒:殲-11仿自蘇-27,性能卻不如俄機!美國人對沈霍伊一無所知

(俄軍蘇-27)

蘇-27在蘇軍中服役後不久就因為一次著名的攔截而揚名天下。1987年9月13日,挪威空軍1架P-3B型反潛巡邏機在巴倫支海靠近蘇聯領空的地方實施偵察飛行,蘇聯國土防空軍發現後隨即派出1架蘇-27S型戰鬥機前往驅逐挪威飛機。但是在蘇-27逼近的時候,P-3B就改變航向飛往公海,而當蘇-27準備返航時,P-3B又折回來繼續沿著原航線飛行。如此反覆幾次後,失去耐心的蘇聯飛行員駕駛蘇-27高速從P-3B下方通過,由於兩機距離太近,蘇-27左側垂尾翼尖割開了P-3B反潛飛機右側最外面一臺發動機的整流罩,該發動機當即熄火兒,P-3B瞬間幾乎失控,並立即停止挑釁,狼狽逃回基地。這次著名的攔截行動是西方第一次近距離觀察蘇-27戰鬥機,而鑑於P-3B的遭遇,西方給蘇-27起了一個綽號:"巴倫支海手術刀"!

美媒:殲-11仿自蘇-27,性能卻不如俄機!美國人對沈霍伊一無所知

(被後人還原的"巴倫支海手術刀",當時的情況確實就是這樣樣子)

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面臨極大的經濟困難,這時中俄兩國就採購蘇-27戰鬥機的事宜進行的談判基本完成。1992年,首批俄製蘇-27SK型戰鬥機就已經交付了中國空軍,當時的我國空軍不僅採購了大批原裝的俄製蘇-27SK戰鬥機,還採購了一整條生產線,並將其安置在位於瀋陽的沈飛集團,為自己獨立研製和生產雙發重型戰鬥機奠定了基礎。從那以後一直到今天,沈飛集團一直在生產以蘇-27為基礎的各種國產升級改進版重型戰鬥機,因此沈飛也被網友戲稱為"沈霍伊",意為"瀋陽的蘇霍伊",殲-11戰鬥機則正是"沈霍伊"產量最大,也是目前我國空軍當家的重型戰鬥機。


和蘇-27"貌合神離"的殲-11戰鬥機


平心而論,蘇-27SK型戰鬥機是1990年代我國能夠通過外貿途徑買到的性能最優秀的戰鬥機。當時的蘇-27SK型戰鬥機大致相當於1985年蘇軍自用的第一版蘇-27戰鬥機的水平,該機裝備有當時俄軍主力的R-27和R-73兩種空空導彈,再配上頭盔瞄準器和IRST系統,整體作戰效能絕不輸於當時我國周邊的F-15、F-16等戰鬥機。特別是當時配套而來的R-27空空導彈最大射程可達75千米(改進型),而且R-27還有高達50°的離軸發射角!即使在今天來看,R-27都是一款相當不錯的空空導彈。因此無論是從飛機自身的性能,還是從配套武器的性能來看,蘇-27SK都是一款相當不錯的空優戰鬥機,而我國空軍計劃仿製這款戰鬥機也就可以理解了。

美媒:殲-11仿自蘇-27,性能卻不如俄機!美國人對沈霍伊一無所知

(中國空軍的原裝蘇-27SK)

儘管殲-11戰鬥機通常被看作是國產版的蘇-27SK戰鬥機,但是嚴格來說,殲-11的研發歷史應該分為兩個部分:殲-11A和殲-11B。其中的殲-11A型是直接使用原裝的蘇霍伊零部件,然後由中國的沈飛自行組裝生產的戰鬥機,最早的殲-11A型戰鬥機早在1998年就已經實現了首飛,並且很快通過了俄羅斯專家的審核。根據記載,早期的殲-11A型戰鬥機總共生產了大約105架,殲-11A和蘇-27SK戰鬥機在技術和內部裝備方面完全相同,唯一的差異在於,殲-11A是由沈飛組裝,而蘇-27SK則是由蘇霍伊位於共青城的製造廠生產,然後再直飛中國。

美媒:殲-11仿自蘇-27,性能卻不如俄機!美國人對沈霍伊一無所知

(區分殲-11A和殲-11B的一個主要方式就是看外掛:掛俄式導彈的是殲-11A,掛國產導彈的是殲-11B;而且殲-11A的翼尖是一對"希比內"電子對抗吊艙,而殲-11B的翼尖是一對掛架,可以掛格鬥導彈)

如果沈飛只是用簡單的來料組裝方式組裝殲-11A戰鬥機,那就想得太簡單了!在組裝殲-11A的同時,沈飛相關的設計部門就已經開始對蘇-27SK戰鬥機進行全面的逆向測繪研究,並且開始設計自己的殲-11B型戰鬥機。由沈飛嘗試設計的殲-11B型戰鬥機在2005年時正式試飛成功,沈飛由此由來料組裝正式轉入了自主研發的階段。而殲-11B的出現標誌著中國開始掌握雙發重型戰鬥機的研製技術。

美媒:殲-11仿自蘇-27,性能卻不如俄機!美國人對沈霍伊一無所知

(殲-11B由於換裝了國產航電火控系統,因此武器全部改為國產型號,而且作戰性能也絕不是蘇-27SK能比的)

儘管殲-11B和蘇-27SK在氣動外形上基本一樣,但是二者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實際上氣動外形相似,還是因為蘇-27的氣動設計確實相當的經典,即使在當前對抗西方各國的四代半戰鬥機時,如果單拼飛機機動性的話,能夠拼得過蘇-27的西方戰鬥機依舊寥寥無幾。這一點從我軍的殲-11B戰鬥機能夠在東海上空有效壓制F-15J就能看出來。所以殲-11B沒有必要對蘇-27已經足夠經典的氣動做不必要的調整。

美媒:殲-11仿自蘇-27,性能卻不如俄機!美國人對沈霍伊一無所知

(R-27雷達半主動空空導彈是蘇-27SK的主要武器,我軍也採購了不少,R-27導彈的外形特徵就是一對倒三角式的彈翼,這種導彈有雷達引導和紅外引導兩種,通常混合使用以增大擊落目標的命中率,也門內戰中,胡賽武裝曾經使用地面發射的R-27導彈成功擊落沙特空軍的F-15S戰鬥機)

殲-11B和蘇-27SK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內部的電子設備。蘇聯的電子工業落後是盡人皆知的,80年代在西方已經廣泛使用的集成電路和大規模集成電路,一直到2000年以後才被使用在後續生產的蘇-27和米格-29等戰鬥機上,而在那之前俄羅斯的戰鬥機依然使用龐大笨重且功能單一的電子管雷達和計算機,這也是蘇-27戰鬥機最大的"軟肋"。

美媒:殲-11仿自蘇-27,性能卻不如俄機!美國人對沈霍伊一無所知

(R-27空空導彈)

當時我國採購的蘇-27SK戰鬥機裝備的巨大的俄製N001型雷達依然採用的是60年代的卡塞格倫天線,整套雷達設備重量超過1噸,但是無論是探測距離還是跟蹤目標的數量,都不如當時F-15戰鬥機使用的AN/APG-66型雷達。而R-27導彈儘管射程遠、威力大,但是該導彈依然是一款雷達半主動空空導彈,發射之後全程需要載機對目標保持雷達照射,這樣導彈才能隨著雷達的回波準確打擊目標;而當時的美國在1991年海灣戰爭之後,已經開始逐步換裝新式的主動雷達引導空空導彈,比俄式系統又領先了一代!

美媒:殲-11仿自蘇-27,性能卻不如俄機!美國人對沈霍伊一無所知

(全副武裝的F-15戰鬥機,最多可以攜帶12枚AIM-120主動雷達空空導彈,也是殲-11B最大的對手)

殲-11B的研製目標就是針對落後的俄式航電系統而展開的。根據公開的消息顯示,殲-11B戰鬥機換裝了國產平板縫隙雷達,整體性能基本達到了美製AN/APG-66的水平,而重量比蘇-27SK的原裝N001型雷達輕了足足500千克。而且最重要的是國產雷達系統火控可以兼容國產PL-12型雷達主動制導空空導彈,性能上追平了美軍的AIM-120型空空導彈。同時,國產的殲-11B型戰鬥機還換裝了國產數字化飛控操作系統和飛控計算機,替換了原先的俄製模擬式操作和飛控系統,從而又一次提升了飛機的敏捷性。

美媒:殲-11仿自蘇-27,性能卻不如俄機!美國人對沈霍伊一無所知

(殲-11BS戰機空中機動)

由於當年蘇聯的航空技術缺陷,所以蘇-27系列戰鬥機一直存在令人詬病的所謂"跨音速陷阱"問題。"跨音速陷阱"是指飛機速度在0.9~1.1馬赫之間的跨音速區域時,由於氣流在亞音速和超音速之間不斷變化,導致飛機受力變化頻繁,從而導致飛機飛行不穩定因素增加,並容易引發事故的一個特定現象。

在西方,通常採用計算機模擬技術加上實際的飛行測試來推測飛機在跨音速段的飛行特點,進而設定跨音速階段飛機的機動動作限制,通過機載飛控計算機來控制飛機的姿態,從而保證飛機不會出問題。蘇聯在1980年代並沒有這種技術,所以蘇-27只能選擇放大在跨音速階段的飛行限制,從而確保飛機安全飛行。所以原本機動可達9g的蘇-27戰鬥機,在跨音速段的機動被強行限制在7g以內,這就是著名的"跨音速陷阱"。

美媒:殲-11仿自蘇-27,性能卻不如俄機!美國人對沈霍伊一無所知

(攜帶實彈在南海執行驅離美軍偵察機任務的殲-11B型戰鬥機,機翼下的導彈清晰可見)

在跨音速階段,蘇-27因為受到飛控計算機的限制,導致機動性降低很容易成為"活靶子"。而國產的殲-11B戰鬥機通過我國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利用國產系統對蘇-27戰鬥機進行反覆的模擬和測試,最終摸清了蘇-27的"跨音速陷阱"問題,在殲-11B型戰鬥機上,我國開始使用大量的複合材料,並重點加強了飛機的某些部位,讓殲-11B在跨音速段的機動能力提升到8.5g,基本脫離了"跨音速陷阱"的困擾,讓國產戰鬥機更加完善。所以,用"貌合神離"來形容蘇-27SK和國產殲-11B大概才是最合適的——兩種飛機雖然外貌相同,但是"神"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強勢出擊:殲-11的"征途"


儘管我國多年以來處於和平時期,沒有爆發過真正的戰爭,但是那都是建立在解放軍戰士忠誠守護的基礎之上的。而且其中空軍部隊的守護尤為突出。自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周邊某些不甘心戰敗的鄰國,就一直在世界霸主的慫恿下,企圖染指我國的領土和領海,而對於這些懷揣野心的鄰居,解放軍向來不吝用拳頭對拳頭。

美媒:殲-11仿自蘇-27,性能卻不如俄機!美國人對沈霍伊一無所知

(殲-11B伴隨運-8高新機在東海巡邏)

殲-11系列戰鬥機在列裝我軍後,出動最多最頻繁的,毫無疑問就是東海海域。由於釣魚島的問題、東海防空識別圈的問題,日本依仗著先進的F-15J型戰鬥機一直在東海上空橫行霸道。日本的F-15J型戰鬥機儘管被"閹割"了對地對海打擊能力,但是就空戰性能而言,依然是第四代戰鬥機中的翹楚——畢竟F-15至今也依然是美國空軍的主力重型戰鬥機,所以賣給日本的戰鬥機就算閹割,能差多少呢?

美媒:殲-11仿自蘇-27,性能卻不如俄機!美國人對沈霍伊一無所知

(殲-8Ⅱ戰鬥機)

在殲-11戰鬥機列裝之前,我國空軍最先進的國產戰鬥機無疑是殲-8II型戰鬥機,而這種脫胎於米格-21的戰鬥機滿打滿算也只能算是一個二代半,和F-15J足足有一代半的差距,而且殲-8II還在使用渦噴發動機,自身燃油載荷有限,在東海上空兜不了兩個圈子,就得趕緊往家跑——因為沒油了!但是在殲-11、特別是殲-11B戰鬥機到來後,情況終於發生了變化。

美媒:殲-11仿自蘇-27,性能卻不如俄機!美國人對沈霍伊一無所知

(1992年,蘇-27和F-15這對冷戰冤家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友好交流")

殲-11B型戰鬥機在東海進行巡邏時,面對的首要目標就是日本空自的F-15J型戰鬥機。其實早在蘇聯解體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992年,俄羅斯空軍的蘇-27UB雙座戰鬥教練機應邀訪問美國空軍蘭利基地,在蘭利,俄軍的蘇-27UB和美軍雙座版F-15D型戰鬥機進行了簡單的伴隨飛行和訓練。和後來網上流傳的段子完全不同的是,雙方都擔心對方藉機刺探自己的情報,所以都沒有打開雷達,也沒有充分展示飛機的機動性能,僅僅是進行了簡單的伴飛訓練,所以那次訪問並不能看出蘇-27和F-15之間的優劣。不過這一點在殲-11B和F-15J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美媒:殲-11仿自蘇-27,性能卻不如俄機!美國人對沈霍伊一無所知

(殲-11B飛行員拍下的日本空自F-15J戰鬥機,不過手法顯然無法和"御用攝影師"相比)

在多年的東海防空識別圈巡邏中,解放軍的殲-11B型戰鬥機經常能夠遭遇日本空自的F-15J戰鬥機。通過媒體的報道可知,雙方經常進行"熱烈交流",不過就公開的報道來看,F-15J戰鬥機由於生產年代相對久遠,如今飛機機體壽命已經基本到期,所以不敢做什麼大過載機動動作,生怕飛機在飛行中空中解體(這事在日本本土的F-4戰鬥機中還真出現過),而殲-11B採用了國產全新的數字化多餘度電傳操縱系統,同時又克服了"跨音速陷阱"這麼一個軟肋,而且在機載武器方面也略微領先日本的F-15J。因為日本目前只有大約40架F-15J可以發射AIM-120主動彈,其餘的依然只能使用AIM-7"麻雀"半主動空空導彈,所以殲-11B無論是在航電、武器還是飛控系統方面都對F-15J構成優勢,儘管談不上碾壓,但是也已經相當明顯。


新的對比:蘇-35 VS殲-11D


儘管殲-11B型戰鬥機已經完全具備了和周邊各國現役F-15戰鬥機對抗的能力,不過,那也是2010年左右的事情,到如今也過去10年了,而我們的對手自然不可能睡大覺,所以對於殲-11戰鬥機的全面升級勢在必行。而就在這個當口,空軍採購了24架俄製蘇-35戰鬥機,並且交付給號稱"南天霸"的空軍2師使用。這讓很多人擔心:是不是沈霍伊還沒有吃透蘇-27的設計,所以還需要借鑑蘇-35來完善殲-11的升級設計?

美媒:殲-11仿自蘇-27,性能卻不如俄機!美國人對沈霍伊一無所知

(由俄羅斯飛行員駕駛,從飛機制造廠直接飛往中國的蘇-35戰鬥機)

有這樣的擔心並不奇怪,不過如果說沈霍伊如今還沒有吃透蘇-27的技術確實有點太過於杞人憂天了。實際上進入新世紀後,我國再次採購24架蘇-35飛機主要是基於幾個方面的考慮:第一,中俄貿易中我國的順差太大,適當採購俄式裝備,平衡一下中俄貿易順差,這是一種經濟手段;第二,目前我國航空工業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瓶頸,所以採購部分俄式飛機可以有效彌補我國自身航空工業產能上的缺口;第三,蘇-35戰鬥機是目前俄羅斯對外出口的最先進的戰鬥機,而且我國周邊的印度、越南等國都表現出了採購興趣,我國先買一批,可以作為日常巡邏使用,同時還能夠提前摸索一下蘇-35的特點和性能,一旦真的出現衝突,也能做到心中有數。所以我們看到全部24架蘇-35全部被部署在海南,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美媒:殲-11仿自蘇-27,性能卻不如俄機!美國人對沈霍伊一無所知

(蘇-35曾經多次伴隨轟-6K執行遠洋飛行訓練任務)

很多人很少知道的是,中國採購這批蘇-35回國後,第一件事不是展開訓練,而是先飛修理廠——進行改裝。拆除部分不符合中國需求的設備,改換中國自己的同類設備。而改裝最大的,是頭盔:拆除原裝的俄羅斯頭盔,改裝我國自己研製的飛行員頭盔。由於這些蘇-35是由俄羅斯飛行員從飛機生產廠直接駕駛飛來中國的,所以期間還有一個小花絮。說的是當時一名負責運送蘇-35來華的俄羅斯飛行員在下了飛機後,看到旁邊還停放著我軍的殲-11B戰鬥機,心想:兩種飛機外形差不多,一時技癢就爬進座艙,想擺弄擺弄。然而這位俄羅斯飛行員坐了十幾分鍾,硬是沒有找到飛機的點火開關,最終不得不鬱悶地爬了下來……事後這名飛行員表示,殲-11和原版的蘇-27SK"已經完全不是同一種飛機"。

美媒:殲-11仿自蘇-27,性能卻不如俄機!美國人對沈霍伊一無所知

(央視曾經出現的"白頭"殲-11戰鬥機,網友們普遍認為,這就是殲-11D)

現在不僅僅是殲-11B型飛機和蘇-27SK完全不同,目前官方媒體已經多次披露,沈飛正在開發的殲-11B升級套件已經基本成熟。因為戰鬥機的平均壽命大約是30年左右,和軍艦類似,但是由於技術的不斷進步,所以當戰鬥機服役10~15年時,必須要進行所謂的"中期延壽升級"(英文簡稱MLU),同樣,2010年前後相對先進的殲-11B如今也需要進行升級改造。鑑於沈飛如今已經研製成功,並開始量產殲-16多用途雙座重型戰鬥機,所以直接使用殲-16的航電套裝對現有的殲-11進行升級無疑是一個成本小、見效快的方式。這個被傳為"殲-11D"方案,這個方案並非是一架全新的飛機,而是一個"升級包",也就是對於現有的殲-11戰鬥機進行內部升級改裝,即可實現。

美媒:殲-11仿自蘇-27,性能卻不如俄機!美國人對沈霍伊一無所知

(殲-16顯然代表了目前"沈霍伊"的最高水平,而如果用它的航電直接升級殲-11戰鬥機,顯然可以事半功倍)

一旦殲-11B升級到殲-11D的水平,則完全可以有效對抗周邊各國新的四代半戰鬥機,而且無論是航電性能還是飛控系統,都將明顯優於俄羅斯的蘇-35戰鬥機。如今美國的軍事觀察家們還想當然的認為殲-11只是蘇-27的簡單仿製品,只能說:美國人對於"沈霍伊"一無所知!

美媒:殲-11仿自蘇-27,性能卻不如俄機!美國人對沈霍伊一無所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