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金庸“寫錯了”哪些歷史?

金庸先生作品的一大特點,就是喜歡將虛構的故事巧妙地融入到真實的歷史事件中。

隨筆:金庸“寫錯了”哪些歷史?

像“射鵰三部曲”的故事背景,就是在南宋。

《倚天屠龍記》的故事雖發生在元末,但開篇是從南宋末期切入的。只不過絕大多數影視作品,將這一部分給刪了。

最近用業餘時間,一直在“研究”(瞎看)蒙古史,並順便看了一點跟南宋相關的史料。於是乎,就順便拿“射鵰體系”中的“歷史”跟正史做了比較。

而在比較的過程中,總會發現一些好玩的事兒。

譬如說蒙哥大汗,不是被楊過在襄陽城下用石頭粒給彈死的,而是在攻打釣魚城(今天的重慶)時病逝/受傷而死的。

隨筆:金庸“寫錯了”哪些歷史?

蒙哥:為什麼又說我?



先說兩個“射鵰體系”裡的真實歷史人物:丘處機和張三丰

《射鵰》裡的丘處機,就是一位嫉惡如仇的愛國“俠道”。一出場,就是追蹤十多天,刺殺了“與金人勾結,圖謀侵犯江南”的漢奸王道乾.

提著王道乾的首級的丘處機,在路過牛家莊時,結識了在此隱居的宋朝忠臣之後郭嘯天與楊鐵心。在合力殺掉追來的金兵後,他還為郭、楊的孩子分別取名“郭靖”、“楊康”。

隨筆:金庸“寫錯了”哪些歷史?

83版射鵰裡的丘處機

丘處機今日一舉殺了不少金人,大暢心懷,意興甚豪。楊鐵心想到妻子有了身孕,笑吟吟的合不攏口來,心想:“這位道長會做詩,那是文武雙全了。”說道:“郭大嫂也懷了孩子,就煩道長給取兩個名字好嗎?”丘處機微一沉吟,說道:“郭大哥的孩子就叫郭靖,楊二哥的孩子叫作楊康,不論男女,都可用這兩個名字。”郭嘯天道:“好,道長的意思是叫他們不忘靖康之恥,要記得二帝被虜之辱。”丘處機道:“正是!”

不過,歷史上的丘處機,好像跟“射鵰體系”裡的不太一樣。他是全真道的第五任掌教,在位長達二十四年,使全真道乃至整個道教的發展都進入了興盛時期。

隨筆:金庸“寫錯了”哪些歷史?

丘處機畫像

不過,說丘處機是個“愛宋(朝)主義者”,恐怕不是十分準確。史料記載,他受到過金國朝廷的賞賜。

1214年,山東發生楊安兒起義,金朝駙馬都尉僕散朝恩請丘處機協助招撫亂民,憑藉丘處機的聲望,登州和萊州等地很快恢復平靜,並被金國朝廷賜封為“自然應化弘教大師”。

但說他是“愛金(朝)主義者”,好像也不太對:

1216年,金宣宗下詔派東平軍王庭玉召丘處機赴汴梁,但丘處機認為金朝皇帝有“不仁之惡”,推辭未前往。

難不成是個“隱藏的愛宋(朝)主義者”?顯然是否定的:

1219年,宋寧宗派遣將領李全、彭義斌持詔書敦請丘處機赴臨安,丘處機認為南宋皇帝有“失政之罪”,也推辭未前往。

我個人認為,丘處機選擇協助金國“招撫亂民”,直接的一點是“自己活動的主要範圍就在金國”。從1203年~1219年間,他在山東蓬萊、芝陽、掖縣、北海和膠西等地傳教。

隨筆:金庸“寫錯了”哪些歷史?

一上地圖,就全部豁然開朗了

但往深層次看,主要是基於“民”的角度做考量的。如果招撫能讓百姓少受苦,那作為出家人的他,“沒有理由”進行拒絕。

說到這兒,或許大家就能夠理解:為什麼年過七旬的他會不辭辛苦、跋涉萬里,給遠在撒麻耳乾的成吉思汗講解“治國之道”了。

隨筆:金庸“寫錯了”哪些歷史?

成吉思汗與丘處機

1222年四月,丘處機途經鐵門關抵達“大雪山”八魯灣行宮覲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稱他為“神仙”。同年秋冬,成吉思汗三次召見丘處機,詢問治國和養生的方法,丘處機向他以“敬天愛民”、減少屠殺、清心寡慾等為回應。

而成吉思汗更是非常尊重這位老道士。

他下詔耶律楚材,將這幾次的對話編集成《玄風慶會錄》,並沿途派兵護送,還下詔豁免全真道的賦役。

這樣的丘處機,又何嘗不受人敬重呢?

同樣,作為武當派創始人張三丰,也被賦予了一定的民族主義立場。

在《倚天屠龍記》中,張三丰儘管沒有直接加入抗元義軍,但他對徒孫張無忌領導的抗元事業是非常支持的。

隨筆:金庸“寫錯了”哪些歷史?

洪金寶版的張三丰

張三丰問起英雄大會及義軍抗元之事,對張無忌溫勉有加。趙敏向張三丰跪下磕頭,謝過當日無禮之罪,張三丰哈哈一笑,全不介懷。俞岱巖終身殘廢、張翠山喪命,均與她昔日手下的阿大、阿二等人有關,但其時趙敏尚未出生,終究也怪不到她頭上。張三丰聽得她甘心背叛父兄而跟隨張無忌,說道:“好,好!難得,難得!”

不過,歷史上的張三丰,不僅沒有抗元的理想,還一度做過元朝政府的縣令,在元朝滅亡之後,又一直以元遺民自居。

隨筆:金庸“寫錯了”哪些歷史?

張三丰

在一首寫於明洪武十七年的《自題無根樹》詩末,張三丰自注“大元遺老張三丰自記於武當天柱峰之草廬”;

在另一篇《自題敕封通微顯化真人誥命後跋》文末,他也署上“大元遺老三豐道人書”。

洪武十七年至十八年間,朱元璋兩度詔請三豐入京,皆避而不見,“託仙遠遁,以全事元之節”;永樂初,朱棣命侍讀學士胡廣詔訪三豐,豈料胡廣在武當與三豐遇而不識(當然,也有觀點認為胡廣打著“尋仙”的幌子,暗地裡找建文帝)。

據《張三丰外傳》的記載:

永樂十六年春,明成祖朱棣特意驅車去均州武當拜望張三丰,三豐不在,有興而來,掃興而歸。他勃然大怒,命令胡廣去招尋張三丰,如招尋不到,揚言要處死胡廣。

所以,張三丰這個如假包換的元朝遺民,怎麼可能有抗元之心?



伴隨著金庸先生佛學造詣的日益加深,新作品中的“民族主義立場”日漸淡化了,反倒是有了些民族虛無主義的影子。

以宋朝(北宋)為背景的《天龍八部》,其民族主義激發出來的衝突,最終釀成了以喬峰為首的主人公們的悲慘結局。

譬如說喬峰的人生悲劇,就是在劍拔弩張的宋遼關係背景下展開的。

尤其是他的身世被揭開後,一下子從丐幫幫主變成了中原武林公敵,在歷經幫眾背叛、愛人離世等一系列悲苦之後,最終在雁門關為阻止遼主耶律洪基侵宋而自殺。


隨筆:金庸“寫錯了”哪些歷史?

黃日華版的喬峰

但實際上,彼時宋遼兩國的關係,真的那麼“惡劣”嗎?

實際情況是,自宋真宗年間兩國訂立“澶淵之盟”開始到徽宗時宋金秘密簽訂“海上之盟”的一百多年間,宋遼之間已基本上實現了和平。即便邊境地區發生一些小摩擦,也都可以通過和談解決,不致於發生戰爭。

至於那個背信棄義、意圖侵宋,導致喬峰自殺的“元兇”耶律洪基,也與史實不合。

隨筆:金庸“寫錯了”哪些歷史?

耶律洪基銅像

他堅持對宋通好,臨終前仍不忘囑咐子孫“切勿生事”;且頗好漢文化,其漢詩氣象磅礴、意境深遠,收於《清寧集》中,今已亡佚。

更重要的是,他的治國水平實在是讓人捉急,根本沒能力挑起對外戰爭;

他忠奸莫辨,賜死皇后蕭觀音,又軟禁皇太子耶律濬;政治工作做得一塌糊塗,先有重元之亂、後有耶律乙辛擅權亂政;他崇奉佛教,虛耗國力,使得民生載道,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

一言概之,就算有意欲南下的君主,也輪不到是他。



當然,小說不等於歷史,同研究歷史的標準來評判通俗文學,是不合理的,“較真你就輸了”。

不過,把“給武俠小說找歷史BUG”當成閱讀中的小“惡趣味”,也未嘗不可。反正待著也是待著,學點歷史漲漲姿勢不也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