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個省市高考改革方案確定,“3+3”模式轉變為“3+1+2”模式

八個省市高考改革方案確定,“3+3”模式轉變為“3+1+2”模式

一、8省市高考改革選考科目由“3+3”模式轉變為“3+1+2”模式

二、選考科目組合由原來的20種減少至12種

三、物理、歷史成為選考科目中的首選,必須2選1,並採用卷面原始分計分

四、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4科目採用等級賦分方式

五、8省市外語暫緩一年兩考

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後,上海、浙江啟動首輪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在完善高中育人方式、增強學生綜合素質、優化高校選才方式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有益經驗。

2017年上海、浙江改革試點平穩落地後,北京、天津、山東、海南啟動了第二批改革試點。四地的高考改革方案堅持從本地實際出發,在考試時間和組織形式、選考科目、賦分方式等方面進行了不同的探索,方案貼近實際,舉措科學務實,目前各項重點改革正在穩妥有序推進。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召開後,中央對進一步完善教育評價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群眾也對高考改革有了更多的期盼,高考改革進入了由東部試點轉向中西部推廣的新階段。確定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等8省市啟動高考綜合改革,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

8 省市充分考慮本地原有高考模式、生源數量、基礎教育發展水平、高等教育和學科專業佈局等因素,提出了“3+1+2”的選考科目方案,並在考試時間、錄取方式上進行了多種探索創新。

從總體上看,“3+1+2”方案與先行試點省份的“3+3”方案在改革的基本方向、基本理念上是完全一致的。

同時,進一步突出了物理、歷史兩個科目在高校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大類人才選拔和培養中的基礎作用,結合本地實際提出學生的選考科目組合,使改革更加精準地對接地方實際,更好滿足當地學生成長和人才培養需求。

8省市高考綜合改革方案主要內容包括

01、選考科目模式

8 省市將試點方案的“3+3”選考科目模式調整為“3+1+2”模式。

“3+1+2”即“3”為全國統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所有學生必考;“1”為首選科目,考生須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物理、歷史科目中選擇1科;“2”為再選科目,考生可在化學、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個科目中選擇2科。

02、選考科目賦分辦法

物理、歷史科目採用卷面原始分計分,並且分列招生計劃、分開劃線。

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4個科目採用等級賦分,並確定為“一分一檔”,既確保不同科目間分數可比,又增加考試的區分度。

03、選考科目時間安排

8 省市均將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選擇性考試安排在 6 月夏季高考同期舉行,並且將考試次數確定為 1 次。

04、外語科目考試安排

河北省、遼寧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重慶市等 6 省市擬只在 6 月份組織 1 次外語聽力和筆試考試。

江蘇省、廣東省擬在 6 月份組織 1 次外語筆試,將外語聽說考試放在平時並實行機考。

相關問題解答

Q1:8省市改革方案中,普通高校全國統一考試招生錄取的考生(文化)總成績是如何組成的?

考生總成績由全國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 3 個科目成績和考生選擇的 3 門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即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學科課程標準中規定的等級性考試,下同)科目成績組成,滿分為 750 分。

其中,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 3 個科目,每科滿分均為 150 分,總分 450 分,各科均以原始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

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選擇性考試中,考生在物理、歷史 2 門首選科目中所選擇的 1 門科目,滿分為 100 分,以原始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4門再選科目中所選擇的 2 門科目,每科滿分均為 100 分,以轉換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即通常所說的“3+1+2”模式。

Q2:考生確定選考科目時,為什麼要在物理或歷史中選1門,在其餘4門中選2門?

考生在確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選擇性考試科目時,要在歷史和物理 2 門首選科目中選擇 1 科,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 4 門再選科目中選擇 2 科。

這樣設置的主要考慮:一是符合高校人才培養需要。高校、中學和學科專家普遍認為,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物理是自然科學類專業的基礎性學科,歷史是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的基礎性學科。高中階段學習物理或歷史科目是大學階段學習自然科學類專業或人文社科類專業的重要基礎。因此,將這兩個科目作為首選科目,有利於高校相關專業對學生的培養。

二是符合有關省份中學教育教學實際。不同地區的中學辦學條件存在一定差異,將物理和歷史作為考生首選的科目之一,可以現有師資、教室等條件有效銜接,引導不同地區、中學的學生合理選擇學習科目,科學規劃學業生涯,為進入大學繼續深造奠定堅實的專業基礎。

三是有利於學生多樣化成長髮展。學生可從 4 門再選學科中選擇 2 門參加選擇考,理論上有 12 種組合。相比改革前文理分科的兩種學科組合方式,不僅增加了學生的選擇權,而且促進了文理交融,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學其所好、考其所長的原則,更加符合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更多機會。

同時,為了便於投檔錄取,高校在安排招生計劃時,將分物理和歷史兩個類別分別編制;在錄取時,也將按照選物理的考生和選歷史的考生按兩個序列分別排隊錄取。

也就是說,同一名考生無法同時在物理和歷史兩個隊列中排隊錄取,因此考生只能從中物理和歷史中選擇 1 門參加選擇考。

Q3:普通高考實施“3+1+2”模式和傳統的文理分科有何區別?

“3+1+2”的模式和傳統的文理分科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一是目標導向不同。“3+1+2”的模式既體現了物理、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地位,突出了高校不同學科專業選才的要求,也更加註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是選擇科目組合不同。“3+1+2”的模式,學生可根據個人愛好、興趣、特長和擬報考學校和專業的招生要求以及高中學校的辦學條件,在 12 種組合中自主選擇,增大了考生的選擇面。而傳統文理分科僅有 2 種固定的組合供考生選擇。其中,文科考生只能選擇思想政治、歷史、地理 1 種固定組合,理科考生只能選物理、化學、生物學 1 種固定組合。

三是考試內容不同。“3+1+2”的模式中,學生參加全國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 3 個科目考試時不分文理,所有考生的考試試卷完全一致。而傳統文理分科的數學考試科目,試卷的內容和難度則是有區分的。

Q4:為什麼物理和歷史按原始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

在錄取時選考物理的考生和選考歷史的考生將分別排隊錄取。因此,選擇物理(或歷史)的考生將使用同一物理(或歷史)試卷、考試群體相同,成績具有可比性,可以使用原始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

Q5:為什麼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考試成績要實行等級賦分?

首選科目相同的考生,可以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科目中,根據個人興趣特長和高校招生選考科目要求,選擇不同選考科目計入高考成績。由於再選科目中不同學科試題難度差異和報考相應學科的考生群體不同,選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

如,考生甲選考思想政治,考生乙選考化學,兩人都考了 80 分,考生甲排在所有選考思想政治考生的第 100 位,考生乙排在所有選考化學考生的第 1000 位。若簡單將他們各科成績相加計入高考成績,既不科學也不公平。

因此,需要將不同科目的原始分按照一定規則通過轉換得到等級分(轉換後考生選考科目成績排隊順序不變),以解決選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的問題。

Q6:等級賦分的規則及優點分別是什麼?

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考選考科目每科原始分為 100 分。轉換時以 30 分作為等級轉換的賦分起點,滿分 100 分。將每門選考科目考生的原始分從高到低劃分為 A、B、C、D、E 共 5 個等級,各等級人數所佔比例分別約為15%、35%、35%、13% 和 2% 。將 A 至 E 等級內的考生原始成績,依照等比例轉換原則,分別轉換到 100~86、85~71、70~56、55~41 和 40~30 五個分數區間,得到考生的等級轉換分。

等級賦分的優點是:一是能夠較好解決學科之間分數不等值、學生選考科目分數不能直接相加參加高校招生錄取的問題;

二是等級區間比例依據所在省往屆考生的實際狀況劃定,符合省情;

三是能夠保持考生每門學科成績排名順序不變,確保成績轉換的公平公正;

四是能夠最大限度保證考生的成績具有良好的區分度,滿足高校人才選拔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