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普工有未來嗎?

昨葉何


其實個人覺得,大學本科和普工並沒有矛盾!甚至說也沒有必然的聯繫!不是做不做的問題,而是怎麼做的問題;或者說不是做什麼工的問題,而是做什麼事的問題!

大學生的優勢也不應該是本科學歷的文憑,而是一種學習能力的體現,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提升,如果僅僅滿足於普工的工種要求,去拼體力和耐力,那麼就可以完全忽略學歷帶來的加成!

任何行業都有機會,而且確實需要人才,管理人才、技術人才、財務人才、市場人才等等,所以問題的核心應該改為,你有沒有能力從一群普工中間脫穎而出,被發現被重視乃至被培養被重用!

而另一個關鍵指標就是你是否願意是都喜歡能否堅持從普工做好做出色,如果你只是找份工作,只是想混日子,那麼普工、技工、前臺、司機都沒有什麼區別,高中、大專、本科也沒有什麼不同!

我在02-07年間一直在一家做皮毛加工的小廠做普通工人,幹著辛苦的工作,拿著普通的薪水,每天家下班休息,我都要自學考試,最終脫離了工廠,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一步一步走過來,現在生活的也很好!

所以,從你個人說,既然有本科專業起點,如果有專業優勢,自己又喜歡,還是從事專業性的工作機會和平臺比較寬廣!如果不是,那麼就要問問自己的毅力和決心有多大!能不能堅持在枯燥單調辛苦的普工崗位上不斷學習自己需要學習的專業能力,不斷提升自己需要補充的經驗儲備,不斷鍛鍊自己的溝通協調能力!

放心,當你都具備了,我說的是真的具備了,而不是自我感覺具備了,要麼被發現有了新的平臺和機會,要麼,你就會選擇新的行業和崗位!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現在的信息條件下,你還年輕,機會非常多,這世界沒有那麼多屈才的痛苦,只有非常多無才的尷尬!

祝你好運,萬事順利!


月下獨酌意非酒



我個人的理解,未來關鍵在人,而不是單純的看學歷,以及起步的工作,在這樣一個不斷變革的時代,很少人是從一而終的做一份工作,即使一份職業也會隨著發展經歷不同的崗位、職位和方式等。


不要給未來設限,也不要給自己設限

我們的觀念中有很多來自社會、環境的限制,包括自我設限,比如:本科畢業就不應該從事什麼工作,或者應該從事什麼工作,或者類似的想法、做法等。

馬雲的第一份工作是教師,許家印的第一份工作是車間主任助理,王健林的第一份工作是森工局營林處職工,馬化騰的第一份工作是編程工程師,劉強東的第一份工作是小餐廳老闆......

當然,大佬的人生不可複製,但是,他們從事第一份工作的時候一定想不到自己未來的事業。

同樣,第一份工作如果是普工,並不意味一生都會是普工。


每一年找工作都難,但開始養活自己不難

如果有興趣,建議題主搜一下就業類的相關報道,近20年每年上半年都有發佈,都有采訪,每年據說都很難。

這些主要都是宏觀數據,比如當年就業崗位需求多少,畢業生多少之類,這種數據有統計需求的問題,具體到畢業生個體而言,每個人都會找到一份工作,可能有些工作並不在宏觀統計的範圍內。

或者,抽樣調查一下,你們這一屆或者前面幾屆,每個班級有幾個人至今沒有找到工作,那他們在幹什麼。

實際上,有些人只是工作不如意,但是確實有事情幹,有工資拿,傳出來的說法就是找不到工作了。比如我2000年畢業的時候,有個同班同學誤入了傳銷組織大半年,算沒有找到工作,然後沉寂了半年多,在一個個體戶的打字複印部工作,現在是某跨國食品公司的採購老大,可以說他的前兩年是沒找到工作,但確實有事幹,而且有收入。

包括幹普工,一份工作就是進入職場的開始,有收入,才是真正的獨立,養活自己是一種尊嚴。拿著父母的錢高談闊論,不願工作,學歷再高,未來難期。


任何人都有未來,在自己、在規劃、在努力、在趨勢

本科學歷和普工的組合本身不能確定未來,因為有人本科學歷,職業和發展超過博士,也有人本科學歷,卻處處碰壁,為溫飽奔波;有人從普工做起,一路奮發,做出自己的工廠、公司,有人從做普工開始,就註定了一生只能是普工。關鍵在個人、在自己。

我這幾年接觸最多的是製造業,每年校招都會招一些本專科畢業生,儲備幹部之類,剛開始基本都是車間普工,然後陸續就有人從普工掉到其他崗位:技術類、工程類、質量類、生產類、管理類的職位,超過3個月不做調整的,基本就意味著淘汰。

其實,通過最基礎的工作,往往能夠發現很多問題:個人習慣、專業素養、思維模式、工作態度、人際關係等等。

做普工,不意味著永遠都是普工,這既是自信,也是思維,任何專業學習都會告訴我們,什麼叫動態變化。有職業規劃的和沒有職業規劃,走一步看一步的,努力奮鬥和得過且過的,跟隨趨勢和只埋頭幹活的,差別很大,尤其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

下圖是我前幾天在微頭條發的內容,安排211會計專業的兩名實習生整理憑證,整理的內容很規範,只是整理後的現場很揪心:

難,是相對的,動,是必然的,未來屬於你,也掌握在你手裡

根據相關部門統計數據,專科本科畢業人數佔到總人口的比重不超過20%,物以稀為貴,從這個角度,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問題,就像滴滴打車一樣,如果周邊500米沒有目標客戶,就擴大搜索範圍到1000米、2000米,甚至3000米、5000米。找工作同理,到更大的範圍、更寬的要求去,總有一款適合你,況且,這只是開始,但不是未來。

就像題主的問題,實在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合適工作,那幹個普工也可以,主要是獲得收入,積累經驗,瞭解職場和社會,然後騎驢找馬,去換更合適、更喜歡的工作。

其實,這個普工工作相當於你的支點,你把自己所學和發展的慾望當槓桿,可以撬動更好的未來。

至於“還能跳出來嗎”這樣的問題,我是否可以理解成口不擇言,這樣一個自由和快速發展的社會,你有充分的工作自由,也一樣有充分的換工作的自由,不是嗎?


寫在最後

本科畢業不一定有未來、做普工也不一定沒有未來,關鍵是在你心裡有沒有你的未來,在你手裡有沒有努力去抓未來,在你腳下有沒有奮力衝向未來!加油!~


鏡頭iread我讀


本科畢業到工廠做普工,也沒有什麼考慮的,成人後,首先的養活自己,先就業再擇業,至於有沒有未來,取決於你自己的選擇和努力。

首先,本科階段的專業選擇,跟未來的成就相關,朝陽產業相對來說,發展前景好,但要跟得上前沿,傳統產業相對發展慢一點,但如能深根細作,成為大國工匠也有可能。


其次,不要頻繁換單位,至少三年,瞭解整個行業的背景,單位產品生產的工藝流程,同時鍛鍊管理能力,剛畢業新人,很多眼高手低,其實職場經驗也是相通的,思維模式類似。

最後,利用業餘時間提升自己,不管是自學,還是參加培訓,有了工作經驗,相信選擇的會比較理性和適合自己。

因此,無論什麼學歷,做什麼工作,未來都把握在自己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