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說曼施坦因在東線戰場功過相抵?沒有常勝將軍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說曼施坦因在東線戰場功過相抵?沒有常勝將軍

二戰蘇德戰爭,既是對雙方指揮員運籌帷幄能力的考驗,也是對指揮員戰場臨機處置能力的較量。與德軍在戰場上的指揮體制不同,斯大林一直把前線的指揮權交給了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由他兩與戰區指揮員集體決定後上報最高統帥部最後決斷。而德軍在前線的指揮卻是希特勒一人說了算,這樣就對前線指揮員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起到了制約作用。

翻開蘇德戰爭歷史,如果說基輔戰役和莫斯科戰役,蘇德雙方各贏一局的話,那麼,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會戰就把德軍在東線戰場推到了失敗的邊緣。而這兩場戰役又出現了一個非常相似的戰局,保盧斯在斯大林格勒孤軍突進遭到圍殲,曼施坦因在希特勒終止堡壘行動後,也獨自率領南方集團軍群對陣蘇軍強大兵團,終致德軍喪失東線主動權。

那麼,保盧斯和曼施坦因,一個是南線集團主力第6兵團的指揮員,一個是南線集團決定戰場命運的指揮官,他兩的能力到底誰更勝一籌?保盧斯真的比曼施坦因差了好多嗎?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說曼施坦因在東線戰場功過相抵?沒有常勝將軍

01從經歷上看,兩人不分伯仲

保盧斯出生於1890年,曼施坦因出生於1887年。雖然相差三歲,但經歷大同小異,都參加過一戰,都在陸軍總部任過職,1939年二戰爆發都成為中將。

從最高任職看,保盧斯甚至比曼施坦因更高一級,1940年保盧斯擔任陸軍副總參謀長時,曼施坦因在第38軍指揮對法國作戰。

蘇德戰爭爆發後,保盧斯在1941年12月被任命為南方集團軍群第6集團軍指揮官,晉升上將;而曼施坦因也在1941年9月被任命為第11集團軍指揮官,於1942年2月晉升上將,5個月後晉升元帥。相比保盧斯到1943年1月底晉升元帥,曼施坦因快了一步。

如果說職務和軍銜晉升代表他倆在戰場上功績不分上下的話,那麼,看看他倆為德軍做了哪些有影響的事,也可對比出兩人的智慧和軍事才能。

首先,論運籌帷幄,保盧斯並不比曼施坦因差。有些人認為,保盧斯就是個參謀出身,只會在地圖上打打殺殺。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參與制訂的巴巴羅薩計劃,是至今為止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戰爭計劃,只有第一沒有第二;而曼施坦因在進攻法國戰役中提出的“曼施坦因計劃”也很成功,使德軍成功繞過馬其諾防線名聲大噪。所以說,論計謀,倆人都差不多。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說曼施坦因在東線戰場功過相抵?沒有常勝將軍

其次,論戰場功績,保盧斯不輸曼施坦因。曼施坦因在蘇德戰場上打出過幾場精彩戰鬥,閃擊蘇聯時,第56裝甲軍奇襲奪橋勇當先鋒,在克里米亞異軍突起,一戰封帥,1943年又在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走向指揮生涯的巔峰。反觀保盧斯,雖然到戰場僅一年時間,卻打了兩場影響深遠的大仗,一仗是1942年5月的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使蘇軍損失慘重;一仗是斯大林格勒戰役,雖然戰敗,但其牽制了蘇軍大部分兵力,為中線勒熱夫戰場的莫德爾集團成功突圍起到了助攻作用。

再次,兩人的最終結局基本相同。由於保盧斯和曼施坦因的突出軍事才能,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保盧斯投降為蘇軍服務;曼施坦因也在蘇德戰爭結束後,成為美軍的座上賓。從這個層面上講,你還真不能說保盧斯的能力比曼施坦因差了多少。

02斯大林格勒戰役,保盧斯和曼施坦因的表現都有不足

提到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失利,有些人就認為是保盧斯指揮無能,是他性格懦弱所致,實際情況又是什麼樣的呢?

第一,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利,希特勒要負主要責任。1942年夏季戰役並不是德軍一心要報莫斯科戰役的一箭之仇,而是蘇軍已經從基輔戰役和莫斯科戰役中全面汲取了經驗教訓,不會與德軍的裝甲打擊再正面硬碰硬,而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的失利,更使斯大林和朱可夫等高級將領發現,對付德軍閃擊戰,必須留有強大預備隊的重要性。恰恰是保盧斯第6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勝利在望,從而促使希特勒下達了分兵裝甲主力的錯誤命令。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說曼施坦因在東線戰場功過相抵?沒有常勝將軍

第二,保盧斯的錯,錯在等靠要上。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場上的危機是在朱可夫準備發動“天王星行動”的時候,而這之前,保盧斯本該有向外突擊的機會,但他總是製造各種客觀條件應付方方面面的質疑。這種既不主動進攻又不去主動防禦的結果,才是保盧斯第6軍團遭到滅亡的原因。

第三,曼施坦因同樣要對斯大林格勒戰役失利擔責。

從組建頓河戰鬥群的目的來看,最終曼施坦因並沒完成任務。雖然曼施坦因努力過,前鋒也離第6軍團僅35公里之遙,但曼施坦因並沒破釜沉舟拚命與朱可夫預備隊決一死戰。

從這個層面講,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利,雖然還有德國空軍的不作為和後勤補給上的問題,但曼施坦因和保盧斯的功過都差不多,並不能單獨把責任推到保盧斯不向外突圍上。相反,從當時保盧斯的個人意願,他感到只有投降才能保證包圍圈中30萬人的性命無憂。

03庫爾斯克戰役,曼施坦因在東線戰場上的功過相抵

客觀地講,如果曼施坦因取得1943年3月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勝利後,迅速將自己的有限進攻策略一直堅持下去,德軍在東線戰場上的結局可能要好一些,起碼不會輸得那麼快。但曼施坦因並沒有堅持,相反,在希特勒反對他實施這個計劃時,他卻賣力地又擬定出了堡壘計劃。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說曼施坦因在東線戰場功過相抵?沒有常勝將軍

一方面,曼施坦因在關鍵時刻接任南方戰鬥群司令,並不支持他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翻開曼施坦因的回憶錄《失去的勝利》,人們會發現,曼施坦因很少對自己的功過進行評述,更多的是對希特勒和部屬在指揮錯誤上的糾正。那麼,即使他打贏了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南線就能回到德軍手裡嗎?

實際上,從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後,整個二戰戰場環境就開始對德軍不利,希特勒清楚,德軍的將領們看得更明白,只是不願意說出來而已。也是這個時候,德軍中才會出現要拿掉希特勒的活動。

而此時在東線戰場,蘇軍和朱可夫已經在南線部署了幾乎所有的裝甲打擊力量,以及陸續補充的預備隊和裝備。德軍之所以說蘇軍怎麼打也打不完,指的就是這個時候。這是因為,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盟軍不僅加大了軍援力度,蘇聯的裝備生產能力以及兵員補充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面對兵力捉襟見肘,裝甲部隊又要承載東西兩線作戰,曼施坦因在機關和基層都經歷過,他心裡也應該比誰都清楚,再與蘇軍對決會是什麼樣的結果。

另一方面,有沒有庫爾斯克會戰,曼施坦因也風光不再。曼施坦因的軍事才能在整個蘇德戰場上,應該說是排名靠前的,不然希特勒也不會在關鍵時刻讓他指揮南線穩定局勢。但是,整個戰場形勢擺在那裡,憑曼施坦因的個人才能是改變不了局面的。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說曼施坦因在東線戰場功過相抵?沒有常勝將軍

堡壘行動計劃,從德軍制訂開始,蘇軍情報部門就已掌握內情,加上希特勒兩次推遲和古德里安、莫德爾的反對,曼施坦因這時候應該保持清醒,但他還是沒有經受住榮譽的考驗,想在南線打一場揚名之戰,結果把前期的功勞全部還給了蘇軍。

總結:戰場無大小,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這話古已有之。就曼施坦因和保盧斯的軍事才能,客觀地講,是半斤對半兩不分伯仲。如果非要說倆人的區別,保盧斯含蓄,曼施坦因張揚一些罷了。況且,如果保盧斯在斯大林格勒突圍成功,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的位置可能就輪不到曼施坦因了。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曼施坦因:失去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