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後,德軍是如何一步步在歐洲上陷入被動的。

二戰時期,要說德軍在歐洲哪個戰場傷亡最大,那麼蘇德戰場一定是位居榜首的。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夥同僕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集結了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襲擊,蘇聯衛國戰爭全面爆發。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蘇聯衛國戰爭期間,蘇聯以死亡2700多萬人的代價擊斃斃傷德軍1300多萬人,佔二戰時德軍在歐洲戰場傷亡人數的70%。莫斯科會戰、斯大林格勒等戰役等經典戰例對整個戰爭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可以算得上是蘇德戰場上的兩個重要的轉折點了。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後,德軍是如何一步步在歐洲上陷入被動的。

事實上,如果戰爭按照德軍閃擊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行程走,斯大林格勒戰役可能發生不了,原因就是蘇德雙方的注意力都放在列寧格勒、莫斯科和高加索的油田上。而在莫斯科戰役結束以後,蘇德雙方都利用1942年春天的休整期,尋找突破的方向和進攻重點。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後,德軍是如何一步步在歐洲上陷入被動的。

蘇德戰爭初期,由於蘇聯高層指揮失誤,致使德軍長驅直入一度攻佔了蘇聯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和幾乎全部的西部工業區,蘇軍在一週內損失了100多萬人。然而,隨著戰線的拉長,德國的後勤保障也變得越來越困難。當德軍於1941年11月抵達莫斯科城下時候又遭遇了蘇聯的嚴冬,蘇軍趁機發動反攻一舉瓦解了希特勒的閃電戰攻勢,德軍全線潰敗。另外,蘇聯實行了“堅壁清野”的政策,致使德軍後勤補給困難。1942年7月,德軍為了南下爭奪高加索油田和南部糧食基地,向蘇聯阿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發動了進攻。戰爭持續的半年之久,最終德軍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在蘇聯的進攻之下幾乎全軍覆沒。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德軍開始在蘇德戰場收縮兵力轉入了戰略防禦階段。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後,德軍是如何一步步在歐洲上陷入被動的。

相比於北非戰場、太平洋戰場,蘇德戰爭爆發的地區大部分集中在東歐平原上,十分適合大兵團集群作戰,因此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地都成了戰鬥雙方反覆拉鋸爭奪的前線。由於戰事久推不絕,納粹德國也不得不從西線法國、比利時等地抽調增援部隊,致使德軍在在西線的防守力量部分削弱,這為盟軍後來在諾曼底登陸埋下了伏筆。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軍繼莫斯科戰役勝利後再一次大捷,這場戰役讓英美真正看到了蘇軍的實力,客觀上也使盟軍開闢第二戰場信心更足了,對於美國來說,登陸歐洲搶奪勝利果實的時機馬上就要到了。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後,德軍是如何一步步在歐洲上陷入被動的。


為什麼軸心國損失了這接近百萬人,就會造成這麼巨大的影響呢?為什麼蘇聯損失百萬兵力就不會呢?簡單的一句話:打仗拼的是雙方的戰爭動員力。說白了,德國為什麼會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節節敗退呢,就是就是德國的戰爭動員能力遠低於蘇聯。德國人直到吃了斯大林格勒的大敗仗以後,1943年斯佩爾上臺監管全國生產,才算正式轉入總動員體制。即便如此,1943年軍火和軍用物資產量也只佔德國工業的三成不到,與之相對的是,德國人的消費指數甚至在1944年還有1941年的九成,軍工行業平均工時每週只有50小時(對比一下,蘇聯每天14小時)。再者,盟軍在諾曼底登陸之後出動戰機不斷轟炸德國本土重要基礎設施,德國軍工生產受到了嚴重打擊,你自己得出後方基地快要被炸沒了那你還拿什麼打仗呢?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後,德軍是如何一步步在歐洲上陷入被動的。


事後來看,儘管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來回答蘇聯擊敗德國的原因,但蘇聯軍民同仇敵愾、全民皆兵的因素卻是最不可忽視的事實。原本認為進攻蘇聯會贏得空前勝利的德國,反而遭到了毀滅性的失敗,其所有的輝煌最終都在蘇聯反攻中化為了烏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