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邊有個小賣部》:剪不斷,理還亂,這就是親情

寫給離開我們的人。

寫給陪伴我們的人。

《雲邊有個小賣部》是一本很神奇的書,讀的時候淚流滿面,讀完之後心裡卻升起一股暖流。也許這就叫“治癒”吧,讀著別人的故事,代入自己的感情,扒出深藏的傷口,最後和故事裡的人一起癒合。

這個故事很簡單,也很平凡,講述的是小鎮男孩劉十三的成長曆程。有淒涼身世,也有花樣童年,有寒窗苦讀不得志,也有奔赴千里為初戀。有患難與共,也有蹂躪背叛。

可以說,劉十三,完全是個沒有任何主角光環的人,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凡人,就像我們自己。劉十三就像是鏡子中的我們,我們所經歷的一切,他也正在經歷著。

《雲邊有個小賣部》的作者是張嘉佳,曾因短篇小說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知名於世。有人說,張嘉佳前期的小說就像是快餐,很撩人卻經不起細讀,多少夾雜著一些文藝青年的無病呻吟。然而,不得不說,張嘉佳對人心洞察力非同一般,他的故事情節也許俗套,卻總是深入人心引起共情。

《雲邊有個小賣部》是張嘉佳沉澱五年之後的新作,一改從前旖旎都市的文風,樸實無華的文字講述著雲邊鎮的生活日常。

小說很短,情卻真切,尤其是那剪不斷理還亂的親情感人肺腑。

《雲邊有個小賣部》:剪不斷,理還亂,這就是親情


一、婆孫之情

滿鎮開著桔梗,蒲公英飛得比石榴樹還高,一直飄進山腳的稻海。這一幕特別像宮崎駿的動畫《龍貓》裡的場景。就在這樣美好的小鎮裡,有一對婆孫相依為命。

外婆叫王鶯鶯,開著祖傳的小賣部,外孫叫劉十三,是個用盡全力讀書卻屢戰屢敗的笨蛋。

別貪玩,努力學習。長大了考清華北大,去大城市工作,找一個愛你的女孩子結婚,幸福生活。”媽媽臨走前留下的幾句話,劉十三努力去實踐,卻離目標越來越遠。

考了個普通大學,靠博同情勉強畢業,喜歡的女孩子腳踏兩隻船,好不容易找了份賣保險的工作,三個月卻出不了一單。

這樣一無是處的劉十三,這樣軟弱草包的劉十三,卻是王鶯鶯的

心頭寶

六七十歲的高領,獨自打理著小賣部,只為給劉十三更好的生活。

開一整夜拖拉機,走顛簸的山路,只為接回在外流浪的劉十三。

小賣部不計成本打折促銷,只為支持劉十三的保險事業。

“外婆,你會不會永遠陪著我?”

“外婆在的,一直在。”

王鶯鶯終究還是倒下了,肝癌晚期。

雲邊鎮有這樣的傳說:人剛死,會在天上晃。魂魄回家的話,容易走錯路,在大山迷失,成為孤魂野鬼。所以舉行葬禮時,要沿著山路掛燈籠,一直掛到山頂,魂魄就不會迷路,找到回家的方向。

王鶯鶯葬禮那天剛好除夕,劉十三一個人不顧暴雪封山,跋涉十幾個小時才爬到山頂,為外婆掛上一盞引路燈。

從此再也沒有熟悉的嘮叨聲,再也見不到外婆專注做飯的身影,也再也沒有人會把他放在心尖上了。

劉十三沒有家了。從此故鄉便是一座孤島,再也無人守候,也回不去了。

王鶯鶯,是外婆,更像是媽媽。默默守護著劉十三,為他打點好一切。然而,歲月向來無情,外婆能陪伴的,只是他生命裡的四分之一。

人生中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

想想我們的父母吧,想想我們的外婆吧!他們都老了,莫等閒,難報父母恩,空悲切

《雲邊有個小賣部》:剪不斷,理還亂,這就是親情


二、父女之情

山下的小鎮好像被藏進了山裡,蓋著天,披著雲,安靜又溫柔。

劉十三回到雲邊鎮的第二天,遇到了一個小女孩球球。六七歲的小姑娘,本該是上學的年紀,卻在外坑蒙拐騙。

原來,球球父母本經營一家傢俱店,後來媽媽生病了,那些欠債的人都躲起來了,爸爸沒辦法就賣掉店子籌錢治病。最後病沒治好,錢也沒了,媽媽自殺了,爸爸也瘋了。

鎮裡有人家想收養球球,她不幹,非要照顧瘋了的爸爸。父女倆在水庫旁搭了個小屋子,球球用撿來的東西,把屋子佈置得像家的樣子。球球白天四處碰瓷,晚上就回到小屋中給爸爸做飯。

而她的瘋子爸爸呢,天天拿著曾經的欠條見人就要債,人人都是避之不及。

親情其實是毫無道理可講的,就算是瘋子,血脈裡的力量也會讓他記得自己的孩子

“老師,我給女兒交學費”。

就是這樣一個瘋子,就算忘記了錢是什麼,卻依舊記得女兒要上學了。

有一天,有人衝他說,只有他死了才不會拖累女兒。瘋子爸爸卻記在了心上,一心求死,就連死前都還唸叨著女兒上學要買書包。

球球沒有了爸爸,也沒有了家,從此待在孤兒院裡學著做一個小大人。

有些人刻骨銘心, 沒幾年會遺忘。

有些人不論生死, 永遠都陪在身旁。

血濃於水的親情蘊藏在血脈裡,平時潤物細無聲,不易覺察,一旦爆發,也會有摧枯拉朽之勢。

瘋子爸爸用死亡宣告了他對女兒的愛,也證明了親情的偉大。不管你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你是健康還是疾病,親情都是與生俱來的本性,割捨不掉。

《雲邊有個小賣部》:剪不斷,理還亂,這就是親情


三、手足之情

回到雲邊鎮,就像是在重溫童年,劉十三又回到了一種溫馨又從容的生活節奏。毛婷婷是他選擇主動出擊推銷保險的第一人。

曾經的毛婷婷,公認全鎮第一美人,開一間理髮店。劉十三記憶中,她眉宇乾淨,順滑的頭髮掛到肩膀,一絲不亂。如今兩鬢染白,衣衫撲塵,臉上全是泥灰。

一切因果都起於她的弟弟,毛志傑,嗜賭嗜酒,人渣一個,生活來源基本靠毛婷婷救濟。然而,毛志傑卻為了父母留下的房產所有權問題,屢次毆打侮辱毛婷婷。

儘管弟弟惡行不斷,毛婷婷還是選擇了包容。理髮店被砸,她便替人哭喪賺錢。買了保險,受益人填的還是毛志傑。

她從來沒有自己,直到後來遠嫁,她心心念念著的,還是弟弟是否會來參加婚禮。

姐姐走後,毛志傑才痛心疾首地發現,原來祖屋房產很多年前都被過繼到了自己名下。

而姐姐,卻孤身一人,遠嫁他鄉。

爭了一輩子,鬧了一輩子,恨了一輩子,也孤獨了一輩子。

有些話當時沒說,卻一輩子都沒有機會了。有些人還沒有道別,卻再也無法相見了。

有時候手足之情就是這麼一回事,不需要時刻提醒,也不需要信誓旦旦,它就一直在那裡。人生如同夜航船,父母如燈塔,當燈塔寂滅,無人守候之時,手足就是茫茫黑夜裡的那一縷光,給我們以溫暖,指引我們向前。

《雲邊有個小賣部》:剪不斷,理還亂,這就是親情


四、結語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裡也有這麼一段話,表達對母親的慚愧和無盡的悔恨。

“在草地上在頹牆邊停下,又是處處蟲鳴的午後,又是鳥兒歸巢的傍晚,我心裡只默唸著一句話: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捱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後再漸漸浮起月光,心裡才有點明白,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

雙腿殘廢之初,史鐵生性情煩悶狂躁,總是時不時就獨自跑到地壇待著。母親總是耐心地替他打點好輪椅,又怕他想不開,便偷偷在一邊安靜地等著他。史鐵生非但不領情,還多次對母親反唇相譏。後來,母親去世了,他才知道,原來母親身患肝癌多年,一直都是忍著疼痛對自己耐心安慰陪伴。只是,再也沒有機會,親自向母親道歉了。

人總是這樣,親人健在的時候不知道珍惜。嫌棄她善意的關懷,埋怨她的絮絮叨叨,違拗她的忠言逆耳。

總是在失去後,才追悔莫及。感嘆恩情未報,福祿未享。然而,一切為時已晚,只能抱憾終生。

親情不是濃烈的醇酒,它更像是一杯平淡的白開水,看似無色無味,卻能以水為媒介變換出滋味百態。

《雲邊有個小賣部》寫的是劉十三,也是我們。劉十三失去的或者是無法擁有的,我們都還有機會去實現。

所以,停下腳步,回頭看一眼吧。

全文完

本文由@月出姣兮 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