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村一些不受寵的孩子反而很孝順?

鄉村農莊主


一直在農村生活的人,還是保留了農村純真善良質樸的本性,加之一直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感情上要深厚一些,共同利益也使得主觀上秉承一家人的傳統理念,自家父母自家生活自家利益必須出面維護,義不容辭。

出去久了的人,在人流中摸爬滾打,見的人和經歷的事多了,坑踩得多了,感情就麻木了,逐漸變得自私,對誰都有防備心理,過多注重個人利益。加之與父母分離時間長,感情淡漠,一家人的概念也逐漸模糊。回農村的那個家慢慢變成了義務,對父母的孝心自然比不得家裡那個。

另外,有出息的常常在家都是全家人用心呵護,一味偏愛嬌慣也會養成自私目中無人的性格,也為日後的不孝埋下伏筆。


七喜豬蹄


我是這樣認為的:身為農民的父母有繁重的體力勞動,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呵護子女,尤其農忙時,起早貪晚,父母的艱辛孩子們耳濡目染,有時間也想替父母分擔,責任和擔當在幼小的心裡紮了根。

窮人的孩子早勵志, 言傳不如身教,就是這個道理。








恬淡人生lu


嚴父出孝子,這句古訓是有道理的。

寵出來的大多都是敗家子和不服管教的浪子,嚴管等於用傳統方法教育子女,從小遵從傳統禮教,不至於那麼自我,懂得尊重別人,孝敬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