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民生有温度 幸福有质感

一座幸福之城,需有鲜明的民生底色。

四年来,蚌埠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和关于民生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全力解决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交出了一份更有温度更具质感的民生新答卷。

脱贫路上 足音铿锵

疫情期间,固镇县石湖乡陡沟村贫困户黄保桂通过“农粮驿站”卖出去300多只鸽子和3000多个鸽子蛋。看着红红火火的养鸽场,他总会喜上眉梢,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城里来了扶贫干部,卖货也能从网上走,再加把劲干,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时光荏苒,却也记录下蚌埠脱贫攻坚的坚定足迹——2016年8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7年怀远县退出省级贫困县序列。截至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47097户、123758人,其中未脱贫557户、179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7%。到2019年,76.92%的贫困户得到产业扶贫,60.58%的贫困户得到就业扶贫,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1163元。

立下愚公志,誓圆小康梦。一个个数字、一项项举措的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础设施上,蚌埠实现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750个有扶贫任务村均有村卫生室和村医,农网供电可靠率99.8%、户均配变容量达到2千伏安,贫困村全部通自来水,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保,住上安全住房,“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总体解决。

教育扶贫上,实施控辍保学“双线五包”工作法,采取“一生一案”、逐生逐级包保、控辍保学周报告、法律政策宣传等措施,全面落实适龄贫困儿童义务教育保障。

健康扶贫上,大力破解因病致贫难题,建立健全“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疗保障体系,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

让农民摆脱贫困,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关键在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这是扶贫由“输血”到“造血”的最佳选择。我市大力推广“四带一自”模式,研究制订《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扶贫三大行动实施方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15531户,自种自养贫困户11776户。

脱贫根本靠产业,选准产业,是关键的第一步。在怀远县,我市因地制宜探索实施红、黄、绿、白、黑“五彩”扶贫产业,红色的石榴种植及深加工、黄色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绿色的特色蔬菜和经果林、白色的“白莲坡贡米”和抗旱糯稻、黑色的水产品,共同绘就脱贫攻坚“五线谱”,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怀远县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大力推行“五彩”扶贫产业,市农业农村局以各产业扶贫工作组为基础,加强对“五彩”扶贫产业指导,同时,保障经费落实。使用好培育资金,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的资金支持,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助力“五彩”产业发展,带动12000余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形成稳固的扶贫产业链,需要坚持市场思维。在固镇县,农粮驿站将全县11724户贫困户及农产品信息全部纳入平台管理,目前销售农产品200余种,实际带动全县2200余户户均增收1500元。通过做大做强怀远县“上街e购”、五河县“扶贫商城”和固镇县“农粮驿站”电商服务平台,打通农产品上行通道。其中,“农粮驿站”电商扶贫模式入选“全球110个最佳减贫案例”“南南合作减贫知识分享案例库”和全国50个电商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放眼全市脱贫攻坚各大战场,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个个民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张张笑脸洋溢在贫困户脸上……

“脱贫攻坚越到后期越是最吃劲的时候,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我们将按照‘两个确保’总要求,以‘抗补促’专项行动为抓手,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定力和担当,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确保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市扶贫办负责人表示。

文明创建 为民惠民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关系全局的工作抓手,更是脚踏实地的民生工程。

蚌埠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把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作为创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市民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增进幸福感和获得感。

大家的事大家想、大家说、大家干,群众在文明创建中真正唱起了“主角”,形成人人关心创建、人人参与创建、人人争做文明市民的浓厚氛围,在全市上下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努力下,2017年,蚌埠以优异成绩一举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文明创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破旧损坏的公共设施及时得到维修;杂乱的线缆整齐划一“走”进居民家中;小轿车、电动车等车辆不再乱停乱靠,而是井然有序停放在泊车位……大街小巷中曾经的管理“难点”,悄然成为城市“亮点”。

持续深化十项提升行动和“十城同创”,全面实施“千百万”文明共建示范工程,坚持周调度、月评分、季观摩、年考核,仅在去年就发现解决各类创建问题近两万件。

为民、利民、惠民,这样的文明创建接地气、连民心,让文明蓬勃生长,让幸福可感可触。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的文明首先是人的文明。疫情期间,蚌山区雪华乡第四社区“向日葵”工作室号召辖区党员志愿者成立了“向日葵”应急补给站,专门为那些行动不便的高龄空巢老人采购生活用品和粮油米面,并送到他们家中……志愿基因早已渗透融入每个蚌埠人的血脉之中。

十万“红马甲”志愿者主动投身战“疫”,奋勇当先,以实际行动彰显奉献互助与责任担当。这正是城市文明不断提升的具体体现。

禹风厚德夯实文明根基,文明提升彰显城市品质。伴随着文明城市建设的持续深化,蚌埠留下了一个个蝶变的华丽瞬间,城市的软实力和美誉度不断得到升华。

我们有理由相信,围绕“以人为本、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理念,继续发扬“创则必成”的首创干劲,通过380万珠城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成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两连冠”的道路上,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文明新花。

民生实事 点滴关情

保障日益健全、基层百姓病有所医、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翻开蚌埠民生成绩单,一件件,一桩桩,汇聚民心,关乎大局。

民生工程深入推进。2019年投入资金76亿元,完成33项民生工程。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发放就业补助资金1.39亿元、创业担保贷款3亿元。社会保险参保人数315万人。城乡低保、农村特困供养、贫困大学生一次性救助全面提标,发放社会救助资金6.3亿元。建成县区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4个、智慧养老机构2个。降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市域内医疗机构住院起付线,提高慢性病门诊和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取消医保异地就医审批制度,开通长三角门诊联网结算。

社会事业齐头并进。2019年,推行义务教育网上阳光招生。全省率先完成智慧教育建设规划。新建、改建幼儿园31所。二中禹会实验学校、新城瀚林分校投用。蚌医二附院新院区建成投用,市一、二、三、四院专科医疗项目开工建设。成功实施全省首例、全国第二例5G平台跨省域远程手术。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打响全国扫黑除恶百日追逃行动“第一枪”。“雪亮工程”建设、网格化管理经验在全省推广。淮河河道非法采砂全面禁绝。深入开展“宪法进万家”“送法进万企”等普法活动。在龙子湖区试点推行“全科社工”管理服务模式。启动食用农产品信息化追溯平台试点,建立食品销售追溯“一单一证”制度。

一条条饱含温度的创新举措,积极回应着群众的“民生关切”;一项项民生实事的落地,化作生动图景体现在百姓心坎里、口碑中。

越是特殊时期,越要稳住民生“底盘”。今年疫情发生后,蚌埠市紧盯民生基本需求保供应,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给予民生保障线“非常守护”;紧盯务工矛盾问题保就业,陆续出台并落实一系列政策,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紧盯重点困难群体保底线,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瞄准疫情下的社会难点,传递抗疫过程中的民生温度。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我们有理由相信,蚌埠的民生底色将更加绚烂,一座人民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的幸福之城正美丽绽放。(记者 李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