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變法的經驗教訓

求關注

中國曆朝歷代,其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和文化習俗,都是處於不斷的變化改革中,大的變法改革就有子產變法、商鞅變法、王莽改制、永貞革新、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戊戌變法等,其經驗教訓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歷代變法的經驗教訓

一、變法的時機

商鞅變法時秦國長期內亂兵弱主卑、貧窮落後,渴望變法圖強。這種情況的變法改革, 在宏觀上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對時機的把握,是決定改革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以改革的時機而論,最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時鄭國子產的改革,它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就在於子產能把握時機、創造改革環境。子產執政之初(前5 43),先對作為國家基石的田地制度進行整頓,改變土地不均的狀況;待田制改革促進了農業生產、得到國民的擁護後,執政的第五年又進行軍事制度的改革;待軍制改革增強了國防力量後,執政的第七年再進行法制改革,"鑄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公佈了成文法,這在法制史和社會史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歷代變法的經驗教訓

子產

二、變法的政治權力基礎

自上而下地推行變法改革,政治權力基礎至關重要。

戰國時期兩次成功的變法,一是魏文侯— 李悝變法,魏文侯2 8歲即位,在位50 年;另一個是秦孝公—商鞅變法,秦孝公2 0歲即位,在位2 5年。兩位君主均年富力強,長期掌握大權,給予變法強有力的支持。與這兩次改革不同,缺乏政治權力基礎,特別是缺乏國家最高統治者的支持,是永貞革新、戊戌變法等改革的致命缺陷。永貞革新和戊戌變法有不少共同之處。

歷代變法的經驗教訓

王叔文

第1, 前者依靠的是一個在位只有幾個月, 還重病在身、口不能言的皇帝唐順宗;後者依靠的是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

第2, 改革集團都是一群地位不高的新人, 前者的核心人物王叔文是翰林學士,王伾是翰林待詔,柳宗元、劉禹錫是員外郎,有筆無劍,主持改革被諷為"秘書干政";後者的核心人物康有為是個無權覲見皇帝的工部主事, 梁啟超是個沒有官職的舉人, 地位最高的譚嗣同也只是個四品的軍機章京,負責起草諭旨文書而已。

第三,反對勢力過於強大,永貞時,宦官和藩鎮已長期把持國家權力,盤根錯節;戊戌時,朝廷的最高權力掌握在慈禧太后手裡,掌管中樞機關和地方的實權官員大多是反對維新的守舊派。在這種極為懸殊的力量對比下,保守勢力一反撲,革新勢力便頃刻瓦解。永貞革新,王叔文集團掌權只有146天;戊戌變法自6月11 日光緒帝頒"明定國是"詔書, 到慈禧太后廢止新政,僅維持了103天。

三、變法內容是否利國利民

子產改革起初也招致許多人反對,但由於它們確實利國利民,很快就得到了國人的擁護。與之相反,以搜刮民財為目的的改革必然招致失敗。

歷代變法的經驗教訓

子產不毀鄉校

在王莽改制的16年中(7—23), 進行了四次幣制改革,每一次都是以小易大、以輕易重。如第一次,詔令在當時流通的五銖錢之外,增發三種貨幣:"大泉""契刀""錯刀"。"大泉"重十二銖,值五十枚五銖錢, 是20多倍的不等價交換,"契刀"值五百,"錯刀"值五千,更是上百倍的不等價交換,

用政治權力赤裸裸地掠奪人民的財產。王莽這些倒行逆施的"新政",激起了各階層的強烈反對,爆發了全國性的大起義。

四、變法的策略

成功實施改革的子產、魏文侯、李悝、張居正等,都有豐富的從政經驗。

子產20歲率家兵平定鄭國內亂後即參與國政,29歲為卿, 40歲擔任國卿(首相),深知使鄭國由衰轉興的關鍵所在。鄭國是夾在晉楚兩強之間的弱國,子產採取"從晉和楚"的策

略,爭取了一個相對和平的發展環境;同時"為田洫""為丘賦",發展經濟,增強國防;再順次進行法制、軍制、用人制度等改革,使鄭國得以變強。

隆慶六年(1572),張居正成為首輔前已有二十五年的從政經歷,先後掌管國子監、翰林院、吏部,有了一批軍政人才。他成為首輔時,明神宗年幼,張居正首先爭取到李太后和"內相"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的支持,因而得以主持和裁決軍政大事十年,有了推行改革的政治權力基礎和時間

。他在財政上清丈田地,推行總括賦役的"一條鞭法",使得國庫充盈;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考核各級官吏,政體為之肅然。

與之相比,永貞和戊戌的改革集團,則都是缺乏政治歷練,甚至沒有從政經驗的人。永貞革新集團的王叔文、王伾擔心病入膏肓的順宗不久於世,不顧積弊深重的政治現實,企圖一日盡除宦官藩鎮弄權的弊政,又不善妥協,終使改革如流星般墜落。

歷代變法的經驗教訓

康有為

甲午戰爭後,朝野很多人都認識到舊法的不足和洋務運動的侷限性,呼籲變法。但戊戌維新集團急於求成,在變法的103天中,光緒帝共發出改革諭旨286件,其中八九月之交的17天內,竟下達了132件諭旨, 幾乎涵蓋了社會的每一個方面,但幾乎不具有可操作性, 也幾乎得不到執行。改革內容則要盡採西法,將傳統的東西都視為落後而一概擯棄,大量裁減官吏,裁減綠營,令旗人自謀生計,廢除科舉……甚至要請外國人來華執政和變法。這不僅遭到守舊派的反對,甚至連許多支持變法的人士也不贊成,維新必然走向失敗。

參考文獻:歷代變法成敗談 路向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