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歐洲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

文藝復興不是簡單的復興古希臘、羅馬文藝,而是藉助復興古希臘、羅馬的形式,來反對中世紀神權控制的黑暗的歐洲,以古典人文主義為師,構建充分肯定人的價值、尊重人性、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思想解放運動。

中世紀歐洲特別黑暗,基督教和封建王權相結合,統治了文學、藝術、哲學,上帝權威高於一切,教會的管制壓抑著一切。但丁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但是在《神曲》他所寫的地獄、煉獄、天堂卻安排了包括蘇格拉底、柏拉圖、歐幾米德…、埃及豔后…不同的人處於不同的境地,竟然把當世教皇安排到地獄的第八層。這完全違背了基督教教義,按照教義人身後之事只能是上帝安排,但丁卻自己制訂了標準,安排歷史人物,其實就隱隱約約的暗含著我就是上帝,人神合一。當人們自己不自覺的行使上帝的權利時,文藝復興開始了。

薄丘加的《十日談》,也就是《人曲》,通過十個貴族青年躲避黑死病講的故事集,揭露了天主教會的種種醜行,一切惡行被披上聖袍用來騙人,他們已經明確的反對教會。所謂神聖的教師和人沒有什麼區別,神也是人,公開鼓吹人性。

在神性與人性的較量中,最後人性戰勝神性,喚醒人的意識。

彼得拉克也是用優美的詩句去讚美人性,讚美愛情,反對禁慾。三位文學大師都是開創了人的學說,主張人性挑戰神性。我總是想而強調人性高於神性有什麼意義呢?難道神真的只是那件聖袍下騙取利益的工具?如何才能彰顯人性!

中世紀經常被描繪成一個“無知和迷信的時代”,天主教會控制著一切。

即便是繪畫中常見的聖母子(圖一)也是冷酷、無情、醜陋,而拉斐爾繪畫(圖二)中的聖母子溫柔,聖潔,既有聖母偉大聖潔演出祭獻兒子的偉岸,又有母親心疼愛憐孩子隨時想帶走他的柔情,把神從冷酷無情變得更有人性。而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也少了中世紀神頭上的光圈,把神畫成了人。

莎士比亞用最美的詩句告訴:人是萬物的靈長,人是宇宙的精華,通過自己的筆和故事告訴人們你們和神一樣的美。

所有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在詮釋一個概念:人和神沒有區別,人有神一樣的光輝,神有人的一切缺點。(從來就沒有什麼領袖和救世主)。

文藝復興傳遞的主旨理念就是人文主義。(區別於中世紀神對人佔有絕對的統治,乃至控制。)簡言之就是人的重新發現,文藝復興的學者和藝術家正是想創造一個以人為中心的藝術學術世界。

西方人文主義傳統:從一開始他們的思想就是朝著一種比較世俗化的人生觀,關注此世而不是中世紀想象的彼世,與中世紀不同,人文主義者關注的是現在不是天國。人文主義覺得人只要有足夠的膽量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中世紀命運由上帝決定,只能由上帝決定,只能通過信仰獲得耶穌的救贖,自己對自己沒有主導能力,但是人文主義呢,命運是有的,是有人自己決定的,對人的創造力和塑造自己生活能力的強調,產生了對人的個性,和提高自我意識的興趣,強調我的創造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造力,強調人與人的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同,至少應該尊重這種不同。

在大原則、共同的價值觀共同遵守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應該有不同,為每一個人提供最適合你的發展方向和途徑。

人文主義是相信你自己,相信你可以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用自己的手來創造自己的未來,人文主義所代表的思想對人的經驗的價值和中心地位和人的尊嚴的堅持,力量太大了,他們一旦被恢復和提出就無法被壓制,儘管在十六世紀提出是困難的,但是未來是屬於他們。人的自我意識被喚醒後再想壓制太難了,再也不要心甘情願的做愚民,但不要心甘情願。

所以說文藝復興主要是喚起了人的自我價值的復興。任何人和組織都不應該壓制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而是應該保護和支持每一個人實現不同的自己。

我看歐洲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


我看歐洲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


我看歐洲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


我看歐洲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