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欧洲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不是简单的复兴古希腊、罗马文艺,而是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的形式,来反对中世纪神权控制的黑暗的欧洲,以古典人文主义为师,构建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解放运动。

中世纪欧洲特别黑暗,基督教和封建王权相结合,统治了文学、艺术、哲学,上帝权威高于一切,教会的管制压抑着一切。但丁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但是在《神曲》他所写的地狱、炼狱、天堂却安排了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欧几米德…、埃及艳后…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境地,竟然把当世教皇安排到地狱的第八层。这完全违背了基督教教义,按照教义人身后之事只能是上帝安排,但丁却自己制订了标准,安排历史人物,其实就隐隐约约的暗含着我就是上帝,人神合一。当人们自己不自觉的行使上帝的权利时,文艺复兴开始了。

薄丘加的《十日谈》,也就是《人曲》,通过十个贵族青年躲避黑死病讲的故事集,揭露了天主教会的种种丑行,一切恶行被披上圣袍用来骗人,他们已经明确的反对教会。所谓神圣的教师和人没有什么区别,神也是人,公开鼓吹人性。

在神性与人性的较量中,最后人性战胜神性,唤醒人的意识。

彼得拉克也是用优美的诗句去赞美人性,赞美爱情,反对禁欲。三位文学大师都是开创了人的学说,主张人性挑战神性。我总是想而强调人性高于神性有什么意义呢?难道神真的只是那件圣袍下骗取利益的工具?如何才能彰显人性!

中世纪经常被描绘成一个“无知和迷信的时代”,天主教会控制着一切。

即便是绘画中常见的圣母子(图一)也是冷酷、无情、丑陋,而拉斐尔绘画(图二)中的圣母子温柔,圣洁,既有圣母伟大圣洁演出祭献儿子的伟岸,又有母亲心疼爱怜孩子随时想带走他的柔情,把神从冷酷无情变得更有人性。而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也少了中世纪神头上的光圈,把神画成了人。

莎士比亚用最美的诗句告诉:人是万物的灵长,人是宇宙的精华,通过自己的笔和故事告诉人们你们和神一样的美。

所有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在诠释一个概念:人和神没有区别,人有神一样的光辉,神有人的一切缺点。(从来就没有什么领袖和救世主)。

文艺复兴传递的主旨理念就是人文主义。(区别于中世纪神对人占有绝对的统治,乃至控制。)简言之就是人的重新发现,文艺复兴的学者和艺术家正是想创造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艺术学术世界。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从一开始他们的思想就是朝着一种比较世俗化的人生观,关注此世而不是中世纪想象的彼世,与中世纪不同,人文主义者关注的是现在不是天国。人文主义觉得人只要有足够的胆量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中世纪命运由上帝决定,只能由上帝决定,只能通过信仰获得耶稣的救赎,自己对自己没有主导能力,但是人文主义呢,命运是有的,是有人自己决定的,对人的创造力和塑造自己生活能力的强调,产生了对人的个性,和提高自我意识的兴趣,强调我的创造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造力,强调人与人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至少应该尊重这种不同。

在大原则、共同的价值观共同遵守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应该有不同,为每一个人提供最适合你的发展方向和途径。

人文主义是相信你自己,相信你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用自己的手来创造自己的未来,人文主义所代表的思想对人的经验的价值和中心地位和人的尊严的坚持,力量太大了,他们一旦被恢复和提出就无法被压制,尽管在十六世纪提出是困难的,但是未来是属于他们。人的自我意识被唤醒后再想压制太难了,再也不要心甘情愿的做愚民,但不要心甘情愿。

所以说文艺复兴主要是唤起了人的自我价值的复兴。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应该压制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是应该保护和支持每一个人实现不同的自己。

我看欧洲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


我看欧洲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


我看欧洲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


我看欧洲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