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人工智能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什麼?

如果說這個時代有什麼事情能夠迅速聚集人們的共識,那麼承認人工智能的劃時代意義必是其一;如果說這個時代有什麼事情能夠廣泛誘導大眾的分歧,那麼對人工智能的客觀認識註定上榜。人工智能如此處境,本身就雙向證明了智能的複雜性。對於人工智能,好像每一個人都能說點什麼,但又好像差點什麼。推而廣之,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可以視為大眾智識的延伸,但五花八門的人工智能書籍不難說明他們的觀點也不統一。

當我們談人工智能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什麼?

人工智能縱然涉及到諸多學科,但它歸根結底還是對智能的研究,而到目前為止,人們唯一瞭解的智能正是人本身的智能。所以,外表光鮮、複雜的人工智能其實可以簡化為對人的研究。如此來看,人工智能也不是一個具有空前性、革命性的事物,它無非是人對自我認知的延續,只是,以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學科的進步讓這一階段的認知加速罷了。沿著這一思路,我們對人工智能的溯源至少可以分化出兩條路。其一,把智能簡化並適當弱化,那麼人類目前對智能的研究所催生出的人工智能科學同兩千多年前人類對身體器官的研究所催生出的醫學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其二,把人簡化並適當弱化,那麼人類目前從自身的智能上獲得的靈感與一百多年前萊特兄弟在設計飛機時從鳥身上得到的靈感大同小異。

智能乃進化而來,也為地球獨有,這讓它有了宇宙級的背景;人是動物,也是生物,但不排斥它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不管是對智能的迷戀,還是對人的研究,都在潛移默化地遵從一種就像是約定俗成的普世法則:以宇宙為教室,奉自然為宗師。過去500年來,人類文明能夠突飛猛進,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得益於這條法則。人類智慧之所以會在這個時間大規模的爆發,有兩條相當明確的線索:以文藝復興為代表的文藝的覺醒,以啟蒙運動為代表的理性的崛起。實際上,這兩條線索正好可以代表人類對人工智能的兩大期待:文藝是情感的高級表達,這正好映射出人工智能的人格化趨勢;理性是知識系統的高級抽象,這正好映射出人工智能的功能化趨勢。功能是以問題和結果為導向的,它的算法基礎固然多樣,但整體有跡可循。但是,人格化的智能,特別是我們所期待的正義的或者善的智能,它所遵循的算法,很難發現邏輯上的規律。關於這一點,柏拉圖的一段非常具有古希臘風格的言論很有借鑑意義。他說,有些人天生就有某種洞察力和靈感驅使他們去創造善和美的東西。他們自己也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那樣做,自然也就不知道如何向別人解釋。詩人如此,在某種意義上說,所有善良的人都是如此。

人格化,或者說情感,對於智能的意義在如今工程學一統天下的時代是有被低估的風險的。文藝復興對現代科學的理性精神的啟發,便是一種證明。實際上,還有一個矛盾也能夠間接支持這一觀點:智能如果沒有情感,它就不夠智能,智能如果有情感,它就有惡的可能。這個矛盾從經驗上講,是合理的,因此也是可能的。欠發達的情感可以防止智能形成聯盟,如此便可以降低人工智能的風險,這對人類而言算是好事。就功能而言,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早已經甩開人類好幾個量級,但在情感開發方面,人工智能甚至還不如三歲的小孩。如今沒有統一的原理或範式指導人工智能研究,所以我們也很難對人工智能未來的樣子做出估測。但,人工智能人格化的趨勢正在加速向前推進,這是不爭的事實。那麼,人工智能的人格化的趨勢會發展到什麼地步呢?它是否有一個臨界點?關於這個問題,很多學者都有自己的看法,比如在前不久的一次“藝術與人文高端講座”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汀陽就把反思作為人工智能的臨界點(奇點)。如果說,人工智能對人類而言是一種威脅,那麼它最危險的時候就是它會反思的時候。

當我們談人工智能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什麼?

反思是意識的高級形式,它是否會成為人工智能的標配,現在言之還尚早。按照孔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觀點,人的成熟的反思大概會在30到40歲之間出現。人工智能的意識從3歲到30歲或者40歲,究竟要走多長時間,現在還不得而知,但它潛在的威脅已經導致大面積的焦慮,對於人工智能的反思也在各領域全面展開。

為什麼對於一個全新的事物,人們會抱有如此之大的警惕?我們的期望和恐懼的根源究竟來自何處?難道沒有哪個天才人物的“智能”,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有說服力的見解,讓我們對未來的認知充滿確定?實際上,人工智能並非人類智能在類似問題上遇到的第一個挑戰,經驗,或者說反思的結果是,智能固然強大,但超越智能的因素非常之多,人的處境永遠是希望與威脅並存。與歷史上很多知識體系類似,人工智能也是一門科學,它有自己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但是,人工智能又是與眾不同的,因為它涉及的學科範圍無所不包,跨界之大前所未有,以至於它就像是一個包含著多個出口(入口)的迷宮。當我們談人工智能的時候,外在會有很多進入方式,但想頭腦清醒的出來,難度之大也超乎想象。

當我們談人工智能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