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59%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它居然一边致癌一边抗癌?

最近有一条热点新闻,说中国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9%,而这种感染会导致胃癌。许多人忧心忡忡:这么吓人的数据,要不要去检测治疗呢?

我国59%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它居然一边致癌一边抗癌?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在恶劣的酸性环境中生存的细菌。进入人体后,后在胃里扎根下来,在胃壁上繁衍生息。它们会分泌一种分解尿素的酶,把尿素转化为氨和二氧化碳,这个反应也被用来检测是否被幽门螺杆菌所感染。它们产生的氨降低了胃壁的酸性,使得胃壁更容易被其他细菌感染。而幽门螺杆菌的存在,还会感染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胃受损。

幽门螺杆菌与人类共存的历史非常久远,不过被人类“抓住”的历史并不长,1983年才被分离出来。直到今天,对于它的传播、扩散、对人体的影响,也还是缺乏深入透彻的认知。它的感染很普遍,美国疾控中心估计,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口都携带着这种细菌,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在卫生条件总体上较好的美国,估计感染率也在30%到40%。中国的59%,基本上属于世界平均水平。

绝大多数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并不会出现症状,属于“无症状感染者”。一部分人会发展成胃溃疡和上小肠溃疡,出现腹痛(尤其是空腹时)、恶心、呕吐、无食欲、频发打嗝、腹部肿胀、身体消瘦等症状。

1994年,幽门螺杆菌被认定为致癌物,会增加胃癌的风险。胃癌又被分为“贲门胃癌”和“非贲门胃癌”两种类型。2001年有一篇综述,结果是“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非贲门胃癌的发生率是非感染者的6倍”。

不过这个细菌和人体的关系错综复杂。还有一些研究数据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伴随着非贲门胃癌的风险增加,但是贲门胃癌的风险没有增加甚至有所降低。一方面,西方国家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下降,而同时贲门胃癌的发生率却又在上升。此外,一些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还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伴随着食管腺癌风险点的降低。比如,瑞典的一项大型“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食管腺癌发生率只有肺感染者的三分之一。一项包括13项类似研究(包括这项瑞典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感染者的食管腺癌发生率比非感染者低45%。此外,几个西方国家的数据显示,随着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降低,食管腺癌的发生率跟贲门胃癌的发生率一起显著上升了。

胃癌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癌症。在胃癌发生率较高的山东地区,曾经进行过用抗生素短期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治疗后15年的跟踪显示,胃癌的发生率降低了40%。考虑到很多因素都会增加胃癌的风险,比如慢性胃炎、高盐饮食、烟熏食物、果蔬摄入不足、抽烟、恶性贫血以及家族遗传史等等,治疗幽门螺杆菌导致的这个胃癌风险降低还是很可观的。

那么,到底有没有必要去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呢?目前,医学界并没有形成共识。美国疾控中心的推荐是有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及其病史的人,应该去做检测。早期胃癌和低等级胃部淋巴瘤切除的病人,也建议去做检测,而一般没有症状的人群,就没有必要去做这个检测以及清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实际上,多数的人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跟其他的细菌感染不同,这种细菌只要感染一次,就可能在胃里扎根下来——这,或许也是感染率那么高的原因。为了避免它的感染,孩子的卫生习惯至关重要:不洁净的饮水、饭前便后不洗手、没有充分加热的食物等等,是重要的传染途径,也是我们可以掌握的途径。在老一辈人中间,有一些人喜欢把饭菜嚼了给孩子吃,而这也可能是导致孩子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一大途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