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業越來越難?名額越來越少?用數據來說話

轉業越來越難?名額越來越少?用數據來說話

事實是這樣的嗎?不妨從軍改前一年的2015年看起,(2015年之前的幾年轉業人數變化不大)


軍改前:

2015年,共安置軍隊轉業幹部3.7萬餘名,其中計劃分配軍轉幹部2.4萬餘名,自主擇業軍轉幹部1.3萬餘名。


軍改期間:(2016-2020)

  • 2016年,共安置軍隊轉業幹部5.8萬餘名,其中計劃分配軍轉幹部2.92萬餘名,自主擇業軍轉幹部2.88萬餘名。
  • 2017年,共安置軍隊轉業幹部8.01萬餘名,其中計劃分配軍轉幹部4.47萬餘名,自主擇業軍轉幹部3.54萬餘名。
  • 2018年,共安置軍隊轉業幹部8.23萬餘名,其中計劃分配軍轉幹部4.98萬餘名,自主擇業軍轉幹部3.25萬餘名。
  • 2019年, 官方未公佈轉業人數,有自媒體透露全國轉業人數在6萬左右,根據北京地區18年和19年轉業人數比例來推測,也支持6萬左右這麼一個概數。
  • 2020年,官方也尚未公佈轉業人數,有機構稱今年轉業人數為3.92萬,其中計劃分配2.4萬,自主擇業1.57萬。


全國軍轉安置大省的北京市,同樣的趨勢也能體現在數據中。

  • 2018年創歷史新高,達到8000多人(含自主擇業);
  • 2019有所回落,約6400多人(含自主擇業);
  • 2020參加轉業安置人數2300多人;


從地方安置公佈的數字來看,目前,軍轉安置計劃較軍改高峰期已經大幅回落,但尚未達到改革之前的數字。趨勢已經明顯地告訴我們,裁軍高峰已經過去,改革釋放的退役紅利窗口期已經基本結束。

預計今年底,轉業計劃將會降低到改革之前的數量;軍官隊伍將會恢復到改革之前穩進穩的水平。

根據改革的規劃和目標,為保持職業軍官隊伍的穩定性,今後軍地之間幹部流動的比率將會進一步降低,也就是說,計劃安置的名額將會進一步縮減。具體縮減到什麼樣的水平,預計將會低於2015年的歷史最低點。


那麼,大幅減少的計劃安置名額,將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一、年輕軍官轉業更難了

年輕軍官,主要指35歲以下的幹部,是軍隊重點保留的主要力量。軍改期間,由於裁軍的需要,部分年輕且高學歷的人才在服役滿四年之後得以轉業流向地方。軍改之後,這樣的事情將不會再發生。


二、計劃安置的門檻更高了


退役軍人保障法和退役軍人安置條例出臺之後,地方安置更加剛性且有保障。安置質量將會大幅提高。那麼,如何緩解安置質量提高和編制法定,拓寬人才渠道之間的矛盾呢?減少計劃安置數量,便是有力且行之有效的辦法。


計劃安置數量減少之後,地方政府擁有了擇優安置的主動權。按照《新時代退退役工作意見》和《退役軍人保障法》的精神,軍官的退役安置與在部隊表現進行掛鉤,只有在部隊好好幹才能好好安置。同時,由於計劃安置名額稀少,部隊也可以根據軍官的現實表現,切實安排平時表現優異,肯吃苦耐勞,家庭又的確有困難的幹部優先轉業。總之,隨著數量的減少,組織的主動權更足,個人則更需要理解和服從組織的安排。

三、逐月、轉文、復員的道路更寬了



計劃安置數量減少,部隊又的確需要釋放一批幹部,在轉業名額稀缺的情況下,如何保證幹部退役能夠得到妥善安置呢?


答曰:拓寬退役安置渠道,採取多元化安置。今後,軍官只要達到中校軍銜,就有可能符合退休條件,既然可以選擇退休,其實沒必要再走計劃安置。對於四五十歲的幹部來說,回到地方,一切從零開始,還不如留在部隊一直幹到退休,待遇高且更有保障。

(素材整理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