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

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

文/劉東華

季節已經到暮春了,天氣居然還是些許寒涼。

前幾天我們這裡陰雨,山東大部居然下起了大雪,從朋友圈的圖片裡可以看到梨花勝雪的美景,也算是難得一遇了。

早上醒來,躺在被窩裡分享公眾號文章,北京的一位大號美女打招呼,向我炫耀最近減肥的效果,發來的照片的確比以前苗條了不少,也可能和攝影設備有關,現在看照片,只能信30%,美顏、濾鏡、瘦身,出來的效果連自己都騙。但更讓我吃驚的是,照片是在一片花海里,女主角居然穿著短裙,露著一大截腿。我問,北京的天氣有這麼熱嗎?她說,週末28度了。

我們縣城還在北京以南幾百公里的地方,今天的最高氣溫是22度,早上大概就是8、9度的樣子,出門我還穿著薄棉襖,雖然有點不合時宜,但實在沒有更準確的穿搭了。

01

薄棉襖按說早就該拿去洗的,因為天氣溫溫吞吞,所以就留著這一件薄的,一春天把本來的顏色都快穿沒了,胸前和袖口上都油漬麻花的,白天出門不敢去人多的地方,怕衣服上有味,嗆著人家。

於是,我就想起來這麼一句話,“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

這裡的布衣,有兩層意思。一是過去人自謙,稱為布衣,就是老百姓的意思;二是布衣特指棉織品,粗布衣,區別於華服。布衣和華服是兩個層面的代表。華服等同於綾羅綢緞,等同於地位與金錢,等同於高官與厚祿。

這一件棉襖我穿了近10年了,完好無損,耐磨並且保暖。

布衣的暖,在於其不嬌貴,無需特別的打理,平時一個人辦公,坐沒坐相,不用擔心弄褶了衣服,午休的時間,把棉襖脫下來,反蓋在身上,也從來不怕著涼。

過去,很多人看重自己的布衣生活。比如諸葛亮,《出師表》裡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大概就是因為身負黎明百姓與社稷之重,才理解了一介布衣有多灑脫自如。

布衣就是最隨心所欲的穿著,沒有儀式感,更沒有身份感。過去,布衣象徵著民間,現在穿著這樣的布棉襖,我才懂得布衣本身就是民間的溫暖。

02

菜根香,也是春天躲不開的話題。

春天是適宜素食的。為什麼呢?中國的傳統文化說的很清楚,“勸君不打三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勸君莫食三月鯽,萬千魚仔在腹中。”春天是萬物繁殖的季節,魚類也好,鳥類也好,嗜殺的罪惡是翻倍的。

所以過去的皇帝都講究秋狩,秋天的時候去打獵,這個季節的野生動物們都是肥碩的,然後是冬補,冬天可以貓在家裡,吃火鍋、吃燒烤。這是一種文化的引導,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於是春天的時候,人們都把目光放在野菜和蔬菜上。

所以很多關於春天的吃,都與植物有關。

食菜根,同樣是兩層意思,一種根,是根莖類,比方說蘿蔔、地瓜、山藥,都是食根的。還一種,就是非常有創意的吃法,就是一些蔬菜的根,通過特別的處理,就成了春天的美味。

春天的草根是可以吃的。比方說菠菜的根,菠菜是翠綠的,而根則是豔紅的,這樣的一道菜,稱為“紅嘴綠鸚哥”,非常活潑、動感,生機蓬勃。取完整的菠菜,洗淨,開水裡一撈,涼拌,秀色可餐。

春天可吃的草根很多。比方說茵陳,就是在春寒裡,挖出它的根系,同樣的涼拌。這些草根大概是經不得人間煙火氣的,一經煙火就俗了

03

讀書滋味長。我理解的不是三更燈火五更雞的苦讀,不是帶有功利心的讀書,亂讀書、讀閒書。

因為這樣的讀書,才可能滋味長。

春日讀書最好是慵懶的,在暖陽下半睡半醒地亂翻,遇到精彩的文章和句子再抖一下精神,很多深刻的記憶就是這麼得來的。

讀書是一種慢功夫,不能急功近利,書中的滋味其實是和人生一起讀的,很多少年時候捧讀的書,到了中年才知道其中的深意,所謂滋味長,就是這麼幾年幾十年才體悟到的。

蒲松齡是讀書人,估計也是飽讀了四書五經,但是多年科考不第,最後乾脆就放棄了。在別人看來有點破罐子破摔,其實是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他讀懂了書的滋味。

不以科考為目的的讀書,只有像我活到了蒲松齡這個年齡的時候,才理解了蒲松齡為什麼把讀書看成了一種樂趣,除了生活落魄,是為自己的人生打開的另一扇窗。

如果讓我說,中國的文化裡,聊齋故事是不能缺少的一部經典,是最適合於讀書人枕邊的書。書中有善惡有美醜,有不辨善惡,也有不辨美醜,鬼狐故事演繹的都是真實的人性,從來不會有人讀得透,其中滋味值得你品,你細品。

聊齋故事,同樣也是布衣的書,草根的書。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究竟是誰說了這麼一句讓人暖心的話呢?據說是鄭板橋棄官返回故鄉後,出具的一副對聯,堪為一絕,至今沒有可以匹配的對句。

來源:我的縣城筆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